实践育人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现途径研究

2020-11-30 09:15林芙蓉
青年时代 2020年26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林芙蓉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与社会接轨,通往职业化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服务经济建设,构建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有效途径。依据新时代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战略要求,本文深入挖掘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元素,以期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实现实践育人目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体验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与社会接轨,通往职业化的实践渠道,也是大学生服务经济建设,构建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有效途径。依据新时代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战略要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能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挖掘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元素,以期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实现实践育人目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我国倡导实践育人的价值要义

我国高度重视实践育人是在2012年1月发布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实践育人要求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主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美国现代体验教育之父约翰﹒杜威受达尔文进化论关于生物体同自然环境交流并适应后者启发,提出人和社会之间也是一种有机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人的成长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两者需要和谐相处,并在相互交流過程中改变对方。通过服务社区、现场学习、实习等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自己去想为什么要学习,想学什么东西,从而厘清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意义,达到教学的目;另一方面,使得高校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与社会接轨,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素质和责任意识。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完成与社会接轨。

二、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作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我国,以自愿、无偿、公益、实践为特点的志愿服务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相符的。一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如果只依靠政府和国家推动显然是不够的,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民,特别是大学生广泛参与,在促进国家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志愿服务能够让大学生产生“认识的冲击、思想的碰撞、行为的触动促进学生从片面发展的象牙塔人才转变为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二是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形成,给予公民更多自由选择,以平等姿态参与,依法开展的机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和吸收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化解深入改革开放可能带来的思想矛盾和行为冲突,维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凝聚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价值准则的倡导,是评价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这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不磨而合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能够推进社会进步、建设文明国家,实现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实现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来看,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一方面是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拓宽思考问题,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的渠道,另一方面是遵循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世界需求,帮助大学生逐步完成学生身份过渡到职业人的转变,提高大学生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实现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目标。我国志愿活动兴起缘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和推动,并随着城市社区建设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起来的。我国当代最早的志愿服务莫过于“学雷锋”。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举国上下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为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广州、深圳借鉴香港、澳门等地从事志愿服务的“义工组织”并结合“学雷锋”活动,互相取长补短,打开了我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至此,我国从青年志愿者到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有了中国特色,也日渐成为公民的一种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近年来,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功能,志愿服务也由原来以助人功能为重,逐渐过渡到既助人又育人的双重功能。志愿服务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帮助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而且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培养大学生在为社会付出、为国家贡献中,培养新的生活方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建议

注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体验学习功能。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在实践对已经历的体验进行思考,将信息通过归纳、概括或假设来掌握和理解信息内容,最后内化为合乎逻辑的理论,从而使大学生形成对该环境的初步认知结果,并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职业素养。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深入社会基层,体验学习,了解社会基层,开拓视野,增强对社会和国家的情感,并有助于培养新的生活方式。

实现社会共享必须依赖志愿精神培育和服务实践发展。在大容量高速信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多媒体通讯以及数字设备高度发达,全球化程度高度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为了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共享与协作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都依赖成员间的自愿的互动服务实现。大学生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无与伦比的能力和无与伦比的精力,只有大家把这份智慧、能力和精力贡献出来,社会才会和谐,个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以美国为例,我们都知道美国公民习惯于高标准的警察、消防与紧急服务,但是如果没有社区成员的志愿参与,这一切都会大大折扣,在乡村地区,甚至可能不复存在。据统计,美国消防人员中志愿人员多达80%。这一令人惊讶的比例背后体现着一个成熟社会面对社会问题的应有态度,不是抱怨、不是等待,而是去解决问题。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政府不是万能的,真正的社会治理的实现是依靠的是责任意识、志愿精神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志愿精神还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参加志愿服务的实践教学既能让大学生贴近生活,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使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就业方向并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帮助大学生快速完成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身份转变,助其在离开校园后以最短的时间融入社会。为此,有保障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将有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素质,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一是要建立规范有序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通过实施有效的志愿招募措施、建立志愿服务培训教育体系、规范人员配备,加强项目规范有效管理,建设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平台,实现志愿服务项目的有效管理,实现志愿服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二是要不断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志愿服务制度长期化的前提。尽管当前我国志愿服务以不求回报为目的,但是建立有效的组织激励机制,既有利于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又能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对国情、社情的认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为此,建立社会回报式激励,就要以帮助社区,服务社会为导向,在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为从学生身份过渡职业人身份的大学生提供支持,通过提供学术学分、提供学业实习优先录取、工作优先录用以及服务奖学金等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建立荣誉奖励机制,就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志愿服务表彰奖励制度,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可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的数量、服务表现的质量进行考评,并根据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荣誉表彰,满足其精神需求,获得相应的心理回报。此外,社会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应营造志愿服务不仅是赢得社会尊重,保持正能量的氛围,促进大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付出努力和劳动的同时,体验创造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确定自己的目标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

总之,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很重要的一部分,常常和大学生对于社会贡献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成长相联系,志愿服务体现热情、爱心,是否愿意帮助弱势群体,是否有能力造福周围人以至于将来的全人类等品质都被認为是教育的基本。换句话说,知识和成绩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此,注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既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开拓了新途径,建构了新平台,也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得其它地方不容易取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道德发展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游柱然.杜威的教育哲学与当代美国服务学习理论[J].求索,2009(1).

[2]陈洁,姚福生,刘素贞.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3),76-81.

[3]吕玉.依托志愿服务构筑实践育人新高地[N].中国教育报.2020-04-20(8).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