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未来:营造一方教育的世外桃源

2020-11-30 08:49柳袁照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命学校教育

柳袁照

一、在西藏高原,在岗仁波齐,我寻找我的仓央嘉措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老师寻找通往学生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在那里种上善良的、诚实的、希望的、理想的……种子,沐浴风雨,长成参天的大树。我想,那个最柔软的地方,那个参天大树,就是我们心中的仓央嘉措。

教育的世外桃源在哪里?当下,人们常常诟病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问题出在哪里?在教育内部思考,特别是仅仅在基础教育自身寻找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方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当下,我们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我想说:今天的教育缺少蔡元培。蔡元培还能回来吗?蔡元培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呼唤蔡元培,当下最核心、最根本的意义何在?今天,蔡元培在哪里?由此,我们有了诸多的思考,并开始付诸行动,打造北大培文教育集团。我们希望“培文”是一个“平台”,能够承受当下基础教育的各种问题、矛盾,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尽管这只是尝试、探求,可能没有结果,实现不了预期,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以自己的至诚、信心与行动去搭建这样的平台。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培文”是桥梁——连接问题两端的桥梁。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当前,一边是未来;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象,一边是本质;一边是世俗,一边是浪漫;一边是大地,一边是星空。这种桥梁是立交式的,不狭隘,不偏执。我们探寻的道路,不只是一条,我们可以有多重的选择。许多成功教育的经验做法,不管是谁,都能够放在这个桥梁上,呈现自己的价值。

二、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我们遇到了什么?面对着什么?

实现教育的理想:公办学校的优势与劣势?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实现教育的理想:民办学校能够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吗?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如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下我们需要“文化自觉”。

三、西藏高原有最美丽的风光,高原却缺氧:怎么办?

西藏高原有最美丽的风光,高原却缺氧:怎么办?自带氧气,少折腾:回归教育的本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犹如一次“大考”,检验学校教育的一切,包括民办教育的一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智慧与水平;也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在面对危机时的各种真面貌。疫情还在,一切正常又不正常,我们怎么办?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应深刻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集团或学校的发展定位需要重新思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如何统一?包括规划、愿景,阶段目标,阶段任务……我们想好了吗?

二是关于学校发展的策略:凝眸。从亏到赢,小规模到大规模:一般的策略,如何造势、招生、招师?

三是关于学校发展的区域特点。

四是关于学校发展的政策制约下的突围。

五是关于教师发展的优势与困惑。

六是如何抢占“制高点”。

四、我们会出现民办教育的“百年名校”吗?

我们来做个假设并思考:陶行知再世会如何?陶行知代表“校长”,像陶行知那样在当下做校长,会如何?叶圣陶代表“老师”,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会如何?

假如马云创办中小学教育集团,那里会成为世外桃源吗?我们呼唤企业家嫁接教育家,因为集团领袖的实力、素质往往决定所属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格局、学校境界。民办教育需要回到原点,返璞归真。

(一)做能在静谧中坚守的教育

在西藏高原,雄奇的山峦,一字排開,头顶蓝天白云,那是真正的蓝天白云。山上有白雪,四季皑皑白雪,山脚下是一片与蓝天一样的湖水,波澜不惊。静谧、纯美是它最大的特点,没有人到此会不叫绝。教育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点启示呢?教育应该有万世不变的东西在。不能浮躁,不能时刻出新花样,不能整天想着日新月异,想着惊天动地。教育应该安下心来,如这片山水一样,端矗于此,在杳无人烟中坚守。

(二)做有一份迷蒙与神秘的教育

原始森林是人类最后的家园。在当下快速变化的现实面前,雨林、沼泽地、高山与河流都会瞬间消失。所谓原始森林,是指那些还没有被人的意志改变的森林。我去过这样的森林,在西藏墨脱。一树一树的杜鹃花,盛开又凋谢,落红如血,点点斑斑,铺满森林。每一棵树都高大挺拔,每一棵树身都爬满苍翠的、湿润的藤蔓。树生树长,花开花落。一切都令人欣喜又惆怅,敬畏又忧伤。阳光透过层层密密的树枝树叶,那种明暗变化,更让森林有一份迷蒙与神秘。学校对整个人类来说,何尝不是自身为自身传递生命气息的最后家园?教育何尝不是社会的阳光?当下学校的状态、学校教室里的日常状态,决定了人生存在于未来世界的状态。

(三)做能超越常态的教育

雅鲁藏布江无疑是西藏的骄傲。雅鲁藏布江奔腾的江水向南流,它劈山开岭,在大山峡谷里穿行。最壮观的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本当直行而去,竟绕着一座山,拐了一个圆圈,再顺势而出。我曾站在它的边上,领略它的气势,看白云在它身上遮盖、掀开,如棉被,如轻纱。所谓人的专业发展,是不是就是走捷径,就是尽快在岗位上成才?教师是不是也当如是?职业发展与生命成长是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人是不是还是应该多一些爱好、个性与特长,甚至看似与职业关系不那样密切的爱好、个性与特长?教师也一样,在岗位上,看似缓慢了他们成才的步子,其实是拓展他们的人生,放开他们的眼量。

(四)做甘于卑微的教育

天地之大,山河之宽,很难再超越我们面前这样的无垠之世界。它坦荡、大气,充满生命的气息,流动着纯美的自由之空气。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是我们能常见的事物,但是遍地绽放的这些小花,除此之外,再到哪里去找寻?我对有些学校动辄提出“培养精英”的口号,颇有微词。这个时代是缺少精英的时代吗?对任何人都不能从小夸大他们的优越感。这个时代是缺少坦荡的、真诚的、纯粹的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都能袒露赤子之心,如遍地绽放的小花,甘于卑微,平等、自信、微笑着相处,那才是我们教育的本意。

(五)做敢于摔跤的教育

大草原已经使我很神往了,何况还有两匹马在那儿,一大一小,父亲或母亲,带着儿子或女儿,走上草原。脚下是草原,天边还是草原,在这样的天地间驰骋,无疑是幸运与美满的。教育也当如是。课堂就应该如草原,让孩子们去驰骋,去经历风雨,也去经历阳光月光,哪怕摔跤,那也是很美妙的经历。可是今天的教育精致化程度,已经让学校成为生产标准件的工厂,课堂已经成为只有流水线的车间。那种成长的过程被抽象化了,被异化了,孩子们所受的教育还完整、还美妙吗?

(六)做一路有风景的教育

两山之间,一道清流,从高而下,奔腾激越。原始的山,原始的树林,裸露的岩石与被植被覆盖的岩石,都在阳光下呈现自己的本色状态。我曾多次自问:教育是什么?我总回答自己,教育应该是一股清泉,所谓清泉石上流。活泼泼地流动,没有阻碍,欢快地流动,流入江河,与纵身跳入悬崖,挂为瀑布,都是壮美。看到这幅图景,更坚定了我的想法。教育就当如此,纯粹、有激情、有活力,一路都是风景。

(七)做阳光下个个绽放的教育

春天过后,在热烈的夏季,五颜六色的小花都在草地上绽放自己。没有谁比自己更高大,也没有谁比自己更卑微,大家都公平地、平等地享受阳光,也都公平地、平等地沐浴风雨。我对此风景的喜爱,超过对园林里风景的喜爱。平常却富于内蕴,平凡却让每一个生命灿烂。对此,我们当下的教育、当下的学校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个学生非常有成就,是不是牺牲了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所学校的成功,是不是以放慢或阻碍了其他学校的正常发展为代价的?

(八)做俯下身子静候的教育

我们等待花开,是以什么姿态?放下我们自己该放下的,蹲下身子,你会发现,所有的花蕾都在挺直了的花枝上,饱满、多彩、茁壮,自信、充實、阳光,所有我们的期待都会在一瞬间对着世界绽开。

(九)做如自然般美妙的教育

大地如波浪,一层层起伏,如音乐的节奏,舒缓、平静,又有动感。大地如画,裸露的山体与盘旋而上的草地,形成了美丽壮观的景色,这景色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有两匹马。这两匹自由自在的马让这首乐曲与这幅画有了生命的质感。——我对它之所以有所感触,在于一切都是天成,丝毫没有人工的雕琢。其实,教育也一样,返璞归真,顺其自然,是第一位的,那也是教育的“天成”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

(十)做有生命质感的教育

游挪威,最难忘的是人体公园,每一个石雕人体,或铜雕人体,都是鲜活的生命。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如神一样让人惊心动魄,又让人内心柔软。这个叫作生命之柱的雕像,一百多个男男女女,赤身裸体,向上攀登,把人性揭示得淋漓尽致。我曾站在那里久久徘徊,从各种角度、从各个方位去观察它。他们那些人,个个都是本真的、唯美的、超然的,他们的生命的呈现状态以及呈现方式,被嫁接到了我们的日常学校教育之中来了,这就是“诗性教育”。

做最中国的诗性教育,这便是我们教育人的追求。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生命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