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真泽二仙宫建筑风格浅探

2020-12-01 02:03王记兰
文物季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柱头瓦屋建筑

□ 王记兰

真泽二仙宫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东南50公里树掌镇神郊村。前峙翠微山,后倚轿顶山,西有战国古长城遗址,东临二龙、虎头二山,蜿蜒曲折的神郊河从脚下盘旋而过。整座庙宇依山而建,前低后高,一院高于一院,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楼台高耸。

真泽二仙宫是祭祀供奉晋东南地区司雨之神冲淑、冲惠的道观建筑,是全国祭祀供奉真泽二仙最大的道观建筑。创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原庙建于翠微山之北,神郊河南岸,规模甚小,一进院落。宋开宝八年(975年)、大中祥符五年(1013年)多次重修。宋崇宁四年(1105年)赐额“真泽宫”,政和辛卯年赐封二真人号,长曰“冲淑”,次曰“冲惠”。元至元五年,再次修葺真泽二仙宫。明万历二年,当地民众合谋将庙迁到北岸(即今址),建筑全盘移建,神像移塑,碑刻随迁大约一半。明万历十五年增建了山门,又于崇祯三年重修山门,至清乾隆三十年方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一直到民国都屡有修缮,现存三进院落。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排列有香道、牌坊、山门(戏楼)、当央殿、真泽寝宫、后宫殿;两侧对称有东、西望河楼,小戏楼,看楼,廊屋,钟、鼓楼,插花楼,梳妆楼等二百余间。

顺着临河青石台阶拾阶而上,抬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清代的牌坊,三间呈“山”字形并列,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当心间绿色琉璃瓦拼作两个菱形方胜纹装饰,黄绿琉璃脊兽。明间斗栱为两层,一层为七踩如意斗栱,二层为九踩如意重栱,前后作龙形耍头。两次间斗栱皆为七踩重昂造,前后出耍头。牌坊建筑精巧,形制规整,装饰华美,尤其是斗栱装饰满檐满眼,是清代建筑难得的精品。

过了牌坊,就是真泽宫的山门,共九间,一层辟通道设板门三道,二层作一大两小三联戏台,在上党地区绝无仅有,全国也少见。正中三间主戏台建筑形制最高,进深七檩,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正脊脊刹为琉璃烧造,其余为灰瓦脊兽。斗栱皆为五踩双下昂,里转偷心,补间施斗栱一朵;梁架为七架梁通搭前后檐用二柱。主戏台两侧小戏台,也是一层明间设板门,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灰瓦脊兽,平面建筑形制基本与主戏台相同,檐下斗栱一斗二升,梁架为五架梁通搭前后檐。小戏台主要是庙会期间,香客们还愿唱小戏之用。

过了山门(戏台)就进入第一院当央殿院,第一院正殿叫做当央殿,取意“正中、正统”之意。当央殿建在青石压条的台基之上,前面有凸字形月台。当央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厦两头造,四面皆设斗栱,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梁架为六椽栿压搭前双乳栿用三柱,不设抹角栿。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杪,里转偷心,乳栿伸出刻作象形耍头;补间设斗栱一朵五铺作里转计心,出45°和60°斜栱,耍头雕作龙头,后尾托于顺身串下,第二跳华栱雕作龙身,第一跳雕作龙尾形昂,斜栱雕作卷草和龙爪;转角铺作鸳鸯交首出列栱和斜栱。后檐和东、西两侧斗栱为五铺作重栱造里转偷心,上出龙形耍头,耍头木后尾作头压跳。明、次间装修木制格扇门,梢间装修槛窗。当央殿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木雕装饰,在前檐下雀替上层刻满五组戏曲人物故事木雕,题材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隋唐演义》以及二十四孝等,雕刻精美,形象众多,活灵活现,细腻逼真,是当时木雕工艺水平的集大成者。当央殿的耍头雕刻也体现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柱头科耍头雕成白象头就是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象征智慧、吉祥,在明清时还寓意“太平有象”,而补间耍头雕成龙头则是地道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了。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在当时已是水到渠成、浑然一体了。

一进院的两侧东、西还对称建有望河楼和二层看楼。望河楼建在戏台两侧,为清代建筑,形似阙楼,单檐歇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共二层,平面呈方形,一层四面砌墙,北侧开拱券板门,南侧、东侧墙体上开拱券槛窗。望河楼二层面宽进深均为三间,柱间设矮墙和四抹槛窗,檐下四面设斗栱三踩单翘,南、北面明间设补间斗栱一朵,东、西面补间无斗栱,转角出45°斜栱和鸳鸯交首栱。

一进院东、西看楼为清代建筑,面宽九间,五檩前廊式构造,五架梁通搭前后檐。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层面,灰瓦脊兽,檐下柱头斗栱为一斗二升,补间无斗栱,梁头伸出作耍头。看楼是每年庙会期间唱戏时,达官贵人和家眷们看戏时所用。

从当央殿两侧和廊屋间通道往后可见东、西月亮门各一道,门额“清风、明月”,过了月亮门进入二进院,也叫寝宫院,因此院正殿为“真泽寝宫”而得名。两侧建有钟、鼓二楼,看楼、插花楼、梳妆楼。寝宫为明代建筑,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五间,七檩前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灰瓦脊兽。补间施斗栱一朵,斗栱皆为五踩双下昂,双步梁伸出作如意云耍头。殿内梁架为六架梁压双步梁用三柱。寝宫廊下明间装修五抹格栅门,次、梢间装修密眼菱花纹窗,廊顶装修木制天花板。寝宫殿的设立,可以说是当地百姓的独特创造,也是神具人性的具体体现。

二进院钟、鼓二楼形制相同,都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兽,平面呈方形,一层四面砌砖墙,朝院内一侧开拱券板门和窗。二层四面设格扇窗,柱头斗栱五踩重翘,出45°和60°斜栱,南、北侧无补间斗栱,东、西侧出补间斗栱一朵与柱头栱出跳相同。钟、鼓楼形制与望河楼相近,并与之呼应,增加了宫殿整体的气势,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为规整、宏大。二进院东、西看楼形制与一进院相同,当属同一时代建筑,唯一不同的是东侧看楼正脊脊刹高于西侧看楼脊刹一砖,在后人维修时也保留了这一做法,一时众说纷纭,有的说东为正,也有的说是为了体现封建礼制男、女尊卑有别,即便是二仙也得遵守这一法则。

二进院的插花楼和梳妆楼则体现了二仙的小女子状,就像是为了自家未出阁的小姑娘精心考虑修建,为二层阁楼,建于寝宫两侧,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面宽三间,进深五檩,无斗栱,五架梁伸出作抱头梁。整体建筑高于寝宫,像两只手把寝宫护于中间,于是便留下了又一个迷思:两侧建筑为何高于中间正殿?在我们的传统建筑里,两侧的建筑都是低于中间的正殿的,像两只耳朵,所以被称为耳殿或耳房,也像极了一顶乌纱帽,所以才有了官帽形建筑的说法。那么真泽宫表现出来的两侧类似于耳房的建筑整体高于正殿又有什么说法呢?如果按照官帽形建筑同一个思路去找寻答案,在明代《三才图会》衣服一卷中我倒觉得有迹可寻,在这一卷中有一种帽子叫“三山帽”,亦称“二郎帽”,为一种中间较矮,左、右、后侧较高,像三座山将帽心围护的一种帽子。三山帽的的历史也很久远,早在汉代时就被刻画于画像石之上,作为王冠或修道者所戴,于道门中人是有很深的渊源的,其被称作“二郎帽”也是因为中国古典神话中的二郎神杨戬所戴正是这种帽子,权当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吧。而根据真泽宫依山而建的地形来说,从一进院的望河楼,二进院的钟鼓楼、插花楼、梳妆楼,三进院的耳房,都是高大的建筑,还起到了一个隐秘的作用,使旁人再登于更高处时视线所及终不能窥真泽宫之全貌,更使真泽宫成了一个幽雅僻静、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真泽宫的三进院现存后宫殿及东、西耳殿。后宫殿为清代建筑,石砌台基较高,单檐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面宽三间,进深七檩前设廊。柱头科和平身科斗栱皆为五踩重翘,柱头科间施平身科斗栱一攒,柱头科双步梁伸出作耍头,平身科雕龙形耍头,耍头后尾搭于金柱平板枋上。殿内梁架为五架梁前压双步梁用三柱。后宫殿中所塑像为二仙父母像,表明了二仙“纯孝格天”的精神和以孝感人的文化传统,以示不忘父母生身养育之恩。

真泽二仙宫是一处集元、明、清、民国历代风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就建筑布局、营造法式而言,中轴线上建筑均低于两侧建筑,这在道观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既有元代建筑的粗放豪迈,又有明、清建筑的精巧、规整,融合地方特色铸就了一个特色鲜明、弥足珍贵的古建筑博物馆,保存到现在实属难得。真泽二仙宫当央殿上完整地保留着清代乾隆时的琉璃脊兽、吻、脊刹等琉璃构件,檐下的木制透雕,为研究当时工艺水平、美术审美乃至戏曲文化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庙内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碑碣三十六通,集官家、民家书法艺术之大成,是研究建筑历史及书法艺术的实物佐证。真泽二仙宫还是一处革命纪念地。一九三九年七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在这里办学半载,益使古庙倍增光辉。1996年以来先后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长治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柱头瓦屋建筑
两系不育系Y58S的异交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开颖和柱头外露特征及其对异交结实能力的影响
两种葱属植物柱头可授性检测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雪史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四川眉山:瓦屋春雪
山横瓦屋披云出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