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的逻辑

2020-12-01 13:19李鑫
文存阅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政党

摘要:米歇尔斯1911年提出了“寡头统治铁律”论断,该论断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对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和发展确实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本文从分析政党“目的与手段”的悖论、政党内部分化过程以及寡头统治最终形成三个方面入手,梳理了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的逻辑。。

关键词: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政党

米歇尔斯在1911年出版的《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一书中概括了“寡头统治铁律”的要旨,即“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从该要旨中我们可以探寻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存在组织;二是组织内部为什么会分化为两个群体以及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三是为什么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米歇尔斯从民主社会各党派特别是社会主义政党和革命劳工党的内部组织结构角度出发,对社会主义政党组织寡头化趋向的内在机理作出了极富洞见地分析。

一、政党:目的与手段的悖论

组织是形成集体意志的唯一途径。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去对抗在经济上占有绝对优势的资产阶级,以获得政治上的抵抗力。于是就建立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并让尽可能多的工人阶级加入进来,进行政治斗争。各个政党在阶级斗争中常常披上道德的外衣——米歇尔斯指出,在旧体制下统治阶级的成员以及渴望成为统治阶级的人总是将谋求个人权力挂在嘴边,而在现代民主制下,各阶级的政党总是以人民或共同体的名义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除了强调普遍的道德,各政党还强调普遍的利益,“不管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如何狭隘,与多数人的利益如何违背,它们都喜欢将自己视为人们普遍利益的代表,或至少认为自己能够得到全体公民的一致支持,并宣布自己以所有人的名义和福利开展斗争。”社会主义政党采用的是同样的策略,即便它们代表的只是特定阶级的利益,也一定会宣称,它们的利益是与全体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的。在这里,米歇尔斯承认社会主义的政党代表的大多数人的利益肯定多余资产阶级代表的少数人的利益,但他仍指出社会主义者们所说的与事实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为人类和政党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就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社会主义政党也不例外,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政党领袖眼中,政党组织的存继要比他们的信条重要的多。

为达到特定的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政党是特定阶级为了实现自身诉求而采取的特定手段。政党的存在在于将分散的阶级成员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的目的而采取统一行动。但在政党的存续过程中,政党由达成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为了维持政党的存继,政党必然由采取革命性的策略转变为妥协性的策略,越来越成为仅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日趋官僚化和等级化的组织,于是其自身便产生了作为手段还是目的的悖论。以北欧国家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为例,在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的背景下,社会民主党的存在依赖于选民的选票,各政党为获取选民的選票采取的策略是实行福利国家政策,“这些带有明显社会主义倾向的政策目标无疑是社会民主党实现有效政治动员的基础。”福利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党竞争中各政党为维持本身的存在而采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该手段使全体国民从中受益。米歇尔斯的基本判断是当政党本身的存在成为目的时,政党作为组织必然走向寡头。这一基本判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过程:政党内部的分化

随着政党的发展,政党内部成员会日益分化为领袖与普通党员两个群体。米歇尔斯从组织机制与技术、领袖、大众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党内部分化的必然性。首先从组织机制和技术上来看,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它将面临更为复杂、难度更大、专业化程度更高、数量更多的行政管理上的事物,处理这些事物所需要的更加专业化的技能,最终促使组织功能不断走向分化。由此说明大众直接民主在机制和技术上的不可能性。

政党中一个固定的领袖群体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政党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领袖自身的特质强化了领袖在组织中的地位。最初,领袖只是大众的公仆,组织也是建立在所有成员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组织中的干部处理组织中的事务性工作并从组织中领取薪水,但这并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这一部分职能被由通过代表制度选取产生的职业化的领袖所代替,并成为代表大众处理事物的永久性代表。在米歇尔斯看来,社会主义的政党和劳工组织培训官员的教育机构为工人阶级人为地制造了一个精英群体,使得领导者和大众之间的鸿沟被拉大,政党组织中领袖的存在成为必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会使领袖心理上发生畸变——一旦人们拥有权力就渴望永久地占有它,这对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带来负面影响,开始还是大众一份子的领袖不久便会不知不觉地脱离大众。

普通成员的特质与心理特征也作用于政党内部的分化。从智识层面来看,领导者的受教育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成员,这导致了领导者与普通成员间文化上的鸿沟。普通成员往往不具备特殊的才能,他们只能听任在智识上占优势的领导者的指挥。领导者们所具有的优越感可能会使他们与自身所处的阶级失去任何意义上的认同感,“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阶级分化,即出身无产阶级的‘指挥官与普通的无产阶级‘士兵之间的分化。”从心理层面上来看,那些享有公民权利的人对公共事务具有浓厚兴趣的寥寥可数。所以大众需要引导——若没有来自外部的并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的指点,他们便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不论政党组织内部的普通成员还是整个国家内的普通大众,都有对权威的依赖心理,这使政党内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分野更加明显。

三、结果:寡头统治的形成

政党本身作为目的与手段的悖论以及政党内部分化的诸因素使得政党组织朝着寡头统治发展,并且这种寡头化发展的结果是民主的丧失与个体权利受到侵犯。当社会主义的政党组织成为官僚机构,并且这个官僚机构本身变成了目的,社会主义信念的两大核心支柱必然会被削弱。

寡头统治的重要特点是权力的集中。职业领袖的出现使得作出决策的权力被认为是只有领导者才具备的技能,这一权力被从普通党员的手中夺走集中于领导者手中。这样,原先作为集体意志执行者的领袖成为了集体意志的制定者,摆脱了全体成员的控制,成为了可以独立行动的个体。当权力被操纵在少数人手里时,必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以自己的不可或缺而自居的领袖们,从人民的公仆很快变成了人民的主人。这对我们党的启示便是限制权力的滥用。

米歇尔斯认为职业化领袖的出现即意味着民主走向末路的开端,这也就是说寡头统治必然意味着民主制度的衰落。组织内部成员的技能分化形成的一套刻板而又严格的等级体系是政党顺利运行的必备条件,但这也是大众充分享有权利和民主的制度性障碍。米歇尔斯引用巴克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民主,而是某一政党努力争取民主的过程,也就是说,民主是目的而非手段。米歇尔斯认为在寡头化、官僚化的组织结构中任何手段都不可能是民主的。现代被认为是民主政体的代议制政府形式所宣称的大众意志的体现,实际上只是统治阶级不断撷取大众权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任军锋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李茂月.解读“寡头统治铁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9).

[3]任军锋.超越左与右?北欧五国政党政治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作者简介:

李鑫(1994年—),男,汉族,河南鹤壁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政党
德国《政党法》的精神内核和制度构造
史上最长
法国政党公共资助制度及其对政党行为的影响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
三大特别政党
欧洲新左翼与极右翼的政党政治
台关注国台办新设政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