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

2020-12-03 09:00王雪薇
名师在线 2020年31期
关键词:线段创新能力意识

王雪薇

(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各领域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越发迫切,拥有“创新”特质的人才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实现自我成长,也能更好地为他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身为教师,我们越发明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特点,有效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促使其在自主思考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发展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价值剖析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创新”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与体会越来越深刻。2016年9月,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具体阐述了六大核心素养,其中一项为“实践创新”——强调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创新”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需要在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过程中萌芽与成长[1]。

以往教育界关于创新方面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中、高等教育时期,而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研究涉猎较少,但小学阶段恰恰是儿童创新意识与能力启蒙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不仅可以更早地在学生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还能为其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品质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结合小学数学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其思维能力,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熟练数学技能、提升数学素养的同时,促进自身创新活力的激发、创新思维的丰富与创新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内涵理解

格物需致知,究竟什么是创新意识与能力?怎样有效落实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呢?创新并非简单的“与众不同”,而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基于自主思考所展开的思维碰撞,是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所进行的求异、求新和求变,是在过程中达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开放的精神追求与行为习惯。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反之,创新能力的发展又为创新意识的深化夯实了基础,二者彼此交融,相辅相成[2]。另外,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根植于生活实际,具有问题研究多样化、思维方式多维度、探究方法多元化等特点,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探讨创新思想、探索创新方法、探求创新经验、探寻创新活力提供了无限可能,因而能为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

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中所言:“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路径探索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合作,共同营造具有创新特质的环境与氛围。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时刻关注自我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牢固树立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观念[3]。

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高等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勤学、勤思、勤实践,敢问、敢言、敢质疑。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展开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新方法、新思想,在分享中汲取知识与智慧;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课堂的“不同声音”,感受并了解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极富个性化的思考方式,或许学生的想法并非完全正确,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在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着的正是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线段”一课中,学生在自主尝试画出一条线段时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小插曲:一位学生没有带尺子,提出能不能用自己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来描画线段,笔者巧妙地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你们觉得呢?”一言激起千层浪,大家有的提醒说只有橡皮的边是直的才可以借用“橡皮尺”来画线段,有的补充说不仅是橡皮,还有许多边是直的物体(如书本封面的边)也可以充当特殊的“尺子”来画线段。看似突如其来的一个插曲,却把简单的“画线段”创新地拓展为如何根据线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画一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结合生活实际把握住了“线段是直的”这一本质特征,更感受到了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切实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往往可以从这样的细节入手,灵活运用启迪性的问题、引导性的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在熏陶中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

(二)鼓励创新实践,积累创新经验

创新,有时也许只是一时的灵感迸发,但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与探究中逐渐延伸出敏锐的触觉,勇于、敢于,更善于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验证或完善。王业宁教授说过:“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换言之,创新需要以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为基础,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经历知识探索的完整过程,实现有目标、有价值的创造,而不是为了与他人不同就特意“剑走偏锋”,反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特殊化,走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重视实践,要指引学生在具象的操作活动中突破学习难点,点燃创新的火花,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4]。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几时几分”的学习中,如何准确读出“几时55 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则,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许多学生在生活中缺乏借助钟表准确报时的能力;二则,“几时55 分”这一时刻具有较强的混淆性,此时时针很接近下一时刻的数字,容易对准确判断产生干扰。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借助学具小时钟来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探究出多种判断方法。以9 时55 分为例,有的从刚刚经过的整时(9 时)开始思考,逐步判断出是9 时55 分;有的逆向思考再过5 分钟是10 时,从而倒推得到当前是9 时55 分;有的利用直尺在想象中延长时针到钟面上的数字区域,发现时针过了9 但还未走到10,从而判断当前时刻;有的观察分针指向11 而非整时的12 来确定未到下一个整时(10 时),从而确认时刻;还有的根据钟面上时针很接近数字“10”,先假设是10 时55 分,再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知即将到11 时,因此时针应该接近11,但发现假设不成立,而当前应为9 时55 分……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打破了思维局限,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体会到了数学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研究创新策略,提升创新品质

创新无处不在,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与发展,更需要在过程中逐步结构化、系统化[5]。一方面,就思维水平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稍弱。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需要积累与沉淀,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在不同时机予以不同指导:在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激发创新潜能;在合作分享中倡导创新,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积累创新经验;在知识运用中引导学生创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创新价值……另一方面,不同学段的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并且对创新的理解与运用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身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思维与品质的个性化提升。

以低年段苏教版一年级“元、角、分”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小商店”为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好玩的付钱游戏,如买1 支7 元的钢笔,你能想到哪几种付钱的方法?学生在用学具钱币付一付的实际操作中,自然探究出多样化的方法,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对于中学段学生,如四年级“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师就可以提升要求,尝试设计学习单,引导学生在观察等式特征后进行仿写,使其在创造性地表示数(如文字、符号、字母等),在进一步把握乘法分配律本质特点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而对于高学段学生,在教学完“百分数”后,教师可以设计小主题探究活动,如“地球上的水资源”主题,让学生运用图表等形式,研究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以个性化的方式(如小论文、小画报、小讲座等)予以展示与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像这种伴随学生的成长,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角度、多方面地尝试创新,并梳理归纳相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更为完善、更加优化的创新,全面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结 语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科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我们尤其要明晰数学领域的学习与探究过程必定也是富含创新意蕴的过程,因而更需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探索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切实重视并践行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线段创新能力意识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怎样画线段图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数线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