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养成之“分享与谦让”

2020-12-03 08:43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
青年心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同伴规则意识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 刘 芬

一、幼儿“分享与谦让”意识现状面面观

幼儿园孩子们的午餐、晚点试行“自主进餐”,他们根据需要自己盛饭菜。虽然教师一再强调好吃的东西要跟同伴分享,但还是有部分孩子遇到自己喜欢的饭或菜就会盛许多,全然不顾后面的孩子;拿点心和水果时,先来的孩子常挑大的;区域游戏时,常有孩子哭着说:“×××的玩具不给我玩。”

二、幼儿“分享与谦让”现状原因分析

幼儿期道德行为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体察别人的心情和情绪,虽然在故事、儿歌中了解到分享和谦让是很好的品德,当问他们为什么要分享要谦让时,他们的回答是:“是老师说的好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是故事里讲的”,很明显,孩子们不明白为啥要分享和谦让。

现在的孩子“唯我独尊”,是家里的“小太阳”,久而久之,这些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别人的需要,更谈不上谦让与分享。

缺乏分享和谦让的技能。在幼儿园、在外游玩等场合与同龄幼儿相处时,有的幼儿不懂如何与同伴分享谦让,不会协商,更多的是争抢,找老师帮忙等。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与谦让意识与行为的方法

(一) 树立榜样,让幼儿愿意分享和谦让

1.老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正是说明“德”需要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所以,教师应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师表,身先垂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正能量。

2.同伴成为学习的示范者。每天相处的同伴极易成为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在集体生活中,遇到小朋友能主动分享、谦让同伴的现象,要及时抓住典型,对此行为进行肯定和表扬,激励其他幼儿学习和模仿。

3.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正向激励作用。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如《月亮是谁的》《孔融让梨》等让幼儿懂得分享与谦让是快乐的。

(二) 设置情境,让幼儿学会分享和谦让

幼儿的一日生活都离不开游戏。将分享和谦让教育贯穿于游戏情境中,让幼儿在玩乐中愉快地尝试“分享和谦让”行为。设计了专题活动“让与抢”,引导幼儿通过观看情境表演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应抢着做,哪些事情应谦让不抢,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并作出判断。

(三) 开展专项活动,消除“众人为我”的心理

把目的性很强的专项活动渗透进主题活动,如大带小,“刚开学时,大班哥哥姐姐照顾刚来园的小班弟弟妹妹”等活动。在自主取餐时,从幼儿自身来说,对食物的喜好决定了他们取餐的倾向,刚开始,盆子里的荤菜都被盛得差不多了,蔬菜还有许多,从此现象不难看出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针对此种状况,拍摄取餐视频进行情感迁移:盆子里的肉没有了,后来的小朋友没得吃了怎么办?以此激发孩子的同情心,久而久之,就强化了孩子的分享意识。从生活到学习,再到劳动和情感,幼儿学会了关心、分享、轮流合作,懂得了好的东西要分享,同伴之间要谦让,弥补了现在家庭教养中的某些缺憾。

(四) 内化规则,自定约定俗成的“班级公约”

为了帮助孩子变他律为自律,把班级内各项规则制定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自行商定,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定班级公约,在认识与理解规则的基础上,以大家集体约定俗成的规则来实现自我管理与成长。如:“轮流玩”“交换玩”“排队喝水”“一个接着一个走”等。

(五)家园配合,巩固相互分享与谦让的行为意识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首先,通过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上午的家长半日开放活动、班级微信群、QQ群等向家长展示幼儿园的教育引导策略,使家长认识到分享、谦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一个主要手段;其次在家里,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常表现出分享谦让行为,则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观察、模仿、学习。另外家长要教给孩子分享、谦让的方法。假期会发放培养计划表,以便教育具有连续性,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展开品德教育。

总之,幼儿的分享、谦让行为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既是横向联系的,也是纵向延伸的,需要班级老师和家长坚持一致性、一贯性的原则,从小事做起,事事以身作则、处处留心幼儿行为,细心洞察幼儿心理,多正面引导、积极鼓励,这样一定会养成合格的小小社会人。

猜你喜欢
同伴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寻找失散的同伴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