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2020-12-03 09:00任丽娜
名师在线 2020年31期
关键词:鲸鱼知识点习惯

任丽娜

(山东省费县费城南关小学,山东临沂 273400)

引 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另外,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使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此外,教师要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适当点拨,将静态课堂变为动态课堂,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介绍

自主学习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新兴的一种学习习惯,和传统教育相承继,其在课堂中重视以学生为主,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自主进行文章的预习和复习等,即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效果[1]。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单一,多为教师“一言堂”,不能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影响其今后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就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其主动探究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不能很好地拓展和运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教师只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点的积累,忽视了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使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无法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学生拓展知识意识较弱

很多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因缺乏知识拓展能力,学习效果不高,长此以往,便降低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会深入思考知识内容,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利用课外时间主动进行阅读学习,自主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指导方法,养成正确的自主学习习惯

在笔者看来,传统传输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保姆式”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字的注音、词的讲解、段落的划分和含义等,都是教师将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很难产生独立见解。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别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2]。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改变指导方法,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前,都是老师先提出需要学习的新词语,这次,我把这个机会让给你们,希望你们一起找出本节课应该掌握的新词。”学生掌控主动权后,调动了自身的积极性,结合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找出需要学习的新词。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课文学习的任务:“针对这篇文章,我们该怎样学习呢?”经过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后,有的学生说:先通读文章,找出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掌握主题后再逐段分析。有的学生说:认真品味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置学习内容和方法,并让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学习,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形式,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引导提问,让学生主动质疑

质疑是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的表现,也是继续探索的动力。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提问,养成质疑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充分思考,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鸟的天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经过分析和讨论,总结问题的答案。如有学生提出:作者一共经过大榕树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文章为什么叫鸟的天堂?等等。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逐渐清晰文章脉络,最终理解了作者的感受和写作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新导入环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3]。

例如,在学习《鲸》这篇文章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向学生讲解此字的读法,然后让其猜测教师写鲸字的用意。学生结合以往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猜测。例如,有的学生说:鲸字有一个鱼字旁,所以鲸鱼是鱼类。教师在肯定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同时,应告诉学生,鲸鱼虽然生活在海里,但鲸鱼不属于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这一说法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为什么“鲸”字写这么大。学生在思考的同时,纷纷猜测:难道鲸鱼很大吗?然后,教师可给学生播放有关鲸鱼的视频,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观看视频,来了解鲸鱼这一庞大的海洋动物。在观看视频对鲸鱼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章,让其自制思维导图,了解《鲸》这篇说明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清了鲸的哪些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同时还树立了爱护自然环境和动物的观念,实现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实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生活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使其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预习环节,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前,教师可布置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查阅古籍和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中,针对布置的任务,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熟悉、了解了本文的生字词,并对孔子这一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借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更加顺利,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提问和解答的时间和空间等。学生按照课文主题主动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五)课内课外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外,还要利用课外预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课程正式开始前,先设置预习任务:“为什么当初鸦片可以进入我国境内?”“我们应怎样抵抗外国列强的侵略?”学生结合教师的问题,自主进行资料查询,对课文的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在思考和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通过课后练习,锻炼学生思维

小学生具有记忆知识点周期短的特点,要想提高其学习质量,教师要利用课后练习,帮助其巩固知识点,由此学生才能牢牢记住学过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创新课后习题的模式,增强习题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教师可设计“小兔子回家”的游戏:一只小兔子迷路了,它回到自己的小区,发现要想看到门牌号,就需要解答上面的问题,请你帮助小兔子找到家。此游戏包含了很多知识点,学生要想帮助兔子找到家,就要正确解答问题,这一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在探究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要充分利用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丰富指导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等,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使其在此基础上,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鲸鱼知识点习惯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上课好习惯
迷途鲸鱼
鲸鱼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