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建立及应用价值分析

2020-12-03 11:01牧晶张瑛牧莹段琴青杨新明姚尧郭丽雯王欢
河北医药 2020年22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脊柱炎协作

牧晶 张瑛 牧莹 段琴青 杨新明 姚尧 郭丽雯 王欢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人畜共患的脊柱炎。在临床上对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治疗通常以手术加药物治疗为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治疗该病在临床上愈加常见,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创伤,对预后效果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但手术后对护理干预的要求仍然很高[1]。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护理能够针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基本情况对护理方式进行优化和个性化规划,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应激影响,减少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加速患者恢复,减少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2]。是临床上认可的优质护理模式,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多见对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和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的报道,但将该护理模式应用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围手术期的效果鲜见于报道。本研究就我院将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模式应用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围手术期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护理模式的临床利用价值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9~63岁,平均年龄47.85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为45.47岁。2组患者均存在动物接触史,此次治疗均为初次治疗。

1.2 纳入标准 根据《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诊断及外科标准化治疗》[3]对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患者;患者为首次罹患该症并于本院接受初次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①术前协助患者接受各项检查,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②术中帮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缓解患者紧张情绪;③术后指导患者正确摄入足量的液体和热量;④对术后有强烈疼痛感的患者按照医嘱提供镇痛药物或使用适量浓度的硫酸镁(上海宝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940)进行湿敷消炎,如果疼痛感未得到缓解则按照医嘱进行药物镇痛;⑤发热患者可使用温水擦拭和冰敷等物理方式降温。

1.3.2 观察组:患者接受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护理干预。①成立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小组。由骨科主治医生、心理医生、护士长、麻醉师及护理师为主体组成。在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和护理相关内容,获得其认可。②主治医生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增强患者信心;③心理医生与患者及时沟通,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④术前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建议患者摄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缓解患者因机体新陈代谢过快引发的不适感;⑤护士长应安排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房进行清洁消毒,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⑥手术开始前告知患者术中需要配合的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和体位舒适度,手术操作时应配合默契;⑦术后护理人员使用注射用硫酸链霉素联合0.9%氯化钠溶液对引流管进行冲洗防止堵塞,在日常护理中注意观察患者引流管是否受压或脱出,记录引流液的的状态;⑧术后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变化,出现剧烈疼痛时按照医嘱给予适量浓度的硫酸镁(上海宝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940)进行湿敷消炎,出现发热状况时用温水擦拭和冰敷等物理方式降温;⑨对患者术后的常规用药进行指导,对服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及时解释属正常现象定期对患者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和血沉进行检查;⑩患者拔除引流管后应指导其进行简单的下肢训练,减少下床。恢复期间患者定期接受心理咨询防止出现术后心理障碍,嘱咐患者出院后减少和畜类接触。

1.4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按照疼痛剧烈程度分为0~10分,分数越高患者疼痛感越强烈。(2)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3)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请患者为护理满意度打分,满分为100分,1~59分为不满意,60~89分为较满意,90~100分为满意。

1.5 疗效评价 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局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行动能力恢复为有效;患者局部疼痛症状不明显,行动能力基本恢复为有效;患者局部疼痛感明显,行动能力受腰痛影响明显为无效。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所需住院时间和费用花费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40,例(%)

2.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组患者术后出现继发感染、窦道形成、脊髓损伤和肋间神经刺激等并发症的几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n=40,例(%)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图1。

图1 2组患者护理结果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水平[4,5]。虽然多学科协作对于快速康复具有积极意义的事实已经得到承认,但在目前临床上的应用却较为罕见,这是由于多学科协作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做到团队协同整体性,关于相关流程的设计与应用都较为复杂,许多临床医疗人员都以其流程复杂,协同困难等原因认为其应用于临床属于医疗资源的浪费[6]。但事实上只要选择合适的治疗组织者、协调者和流程执行者进行简单培训后就能实现较好的协作,团队协作发展成熟后各学科间的协作会越来越默契,在时间的需求上也会越来越少[7,8]。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在心理、营养、生活和麻醉等发面全面囊括,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护理,让多学科专家、护理人员、患者和家属都参与其中,增加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和认同感,增强了信心[9,10]。快速康复护理同时强调护理不只是在医院实施,患者出院后在家庭社区也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护理指导,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和恢复效果受到不科学训练的影响,延缓预后进度[11,12]。因此让家属和患者同时参与到协作中更加能够对其进行正确康复模式的指导,不仅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还能保证出院后患者能够得到正确的护理,达到医院与社区联合的效果。布鲁氏菌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我国多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的地区发病率常年位居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人口加速流动,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有向城市等非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扩散的趋势,且近年来看,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的发病概率升高,这可能与这两类人群的免疫力较低下有关[13]。进行手术治疗后患者大多能够痊愈,恢复各项功能,但既往治疗中常见患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术后患者未能进行科学训练反而增加了脊柱负担,导致恢复困难甚至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4,15]。既往临床经验来看,患者在术前会因为对病情的担心和治疗费用产生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还会对出院后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16]。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围手术期的应用,观察组患者术后所需住院时间和费用花费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有效节约了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患者术中的适应能力和术后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减少了病痛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有利于预后恢复。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7.5%),这说明使用快速康复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出现继发感染、窦道形成、脊髓损伤和肋间神经刺激等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产生数据与研究基数的比例有关,周瑞[17]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指出快速康复模式对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规范快速康复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效果突出,肯定了快速康复模式在减少并发症发生方面的作用。从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来看,快速康复护理更加强调对患者个性化专业化的护理,护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全面涉及,更加注重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减少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更加有效的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拉近了医患距离,减少了医患矛盾发生的概率。李益萍等[18]在快速康复外科多学科合作团队的建设及运行效果研究中表明快速康复外科多学科合作模式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是临床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和本研究的结果吻合。

综上所述,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建立及临床应用效果来看,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理念对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治疗成本,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提升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在外科临床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脊柱炎协作
布鲁氏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标准化管理模式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强直性脊柱炎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