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审核评估时期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

2020-12-04 17:26龚正华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金课评估

龚正华

(大理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云南大理 671003)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三次评估。第一次是带有认证特征的合格评估,主要评估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等是否达标。第二次是带有选优特征的水平评估,主要评估高校的本科教学状态处于何种水平。第三次是带有督导特征的审核评估,主要评估高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审核评估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让高校“用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国家不设统一标准,结论不分等级,只给出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目的在于引导高校建立自律机制,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经过审核评估,国家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逐步由外部督查转向高校内部督查,“促使高等学校在评估过程从被动转向主动,成为质量保障的主体”〔1〕。在后审核评估时期,高校应及时掌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出现的新特点,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目标,不断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主动落实教学质量行动。

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新特点

(一)制度供给重点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转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

1990 年10 月31 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主要有合格评估(鉴定)、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三种基本形式,同时也鼓励学校开展内部评估。该规定奠定了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制度供给基础。经过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之后,2011 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

2013 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首次将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五个重要指标之一,下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和“质量改进”四个要素指标。从审核评估的结果来看,在质量保障方面,专家组对学校在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方面的肯定比例较低,认为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对福建省15 所院校审核评估报告的研究发现,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体系运行的稳定性、信息的有效性和改进的及时性需要进一步全面落实,体系的均衡性、监控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保障能力有待提高〔3〕。由此可见,如何促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将成为后审核评估时期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供给的重点。

(二)建设动力从外部强制推动转向内部主动作为

教学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本是高校分内之事。高校自身也建立了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政府、社会和市场逐渐介入本应该由高校自己来解决的教学质量问题。一项针对英国高校教学质量的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和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四种要素先后成为推动英国高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的主要驱动力量〔4〕。这些力量从外部推动英国高校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我国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几次高校评估,都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进行的。

2015 年,英国政府发布高等教育绿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卓越教学、社会流动与学生选择》中提出,“卓越教学评估”机制要实现的三个改革目标:建立竞争性的高等教育市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择校空间、完善高等教育的管理构架〔5〕。英国的“卓越教学评估”直接将评估结果跟学校的声望和学费收取挂钩,评估的压力传导作用异常明显。《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审核评估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政府都在有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压力传导,在有意培养高校的教学质量主体意识。

(三)质量保障重心从施教质量转向学习质量

对教学质量的关注与对教学的理解紧密相关。重视教师的“教”,就比较关注教什么和如何教,把教学质量保障的重心放在“教”的效果上。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重视,就既关注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也关注学生如何学和学得怎么样,“教”的效果和“学”的效果都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心。重视学生的“学”,就比较关注学生如何学和学得怎么样,把教学质量保障的重心放在“学”的效果上。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教师的知识技能传授者角色功能也日益减弱。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已经很难再对学生产生学习吸引力。

英国的“卓越教学评估”将“教学质量”指标分成四个评价维度:一是有效激发、挑战和鼓励学生投身学习的程度,二是院校文化是否认可和奖励卓越教学,三是课程的设计、开发、标准和评估是否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潜力,四是将教学评价和反馈用于学生发展的情况〔5〕。其中第一第三和第四共三个评价维度直接指向学习质量,占了全部“教学质量”评价维度的四分之三。我国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首次将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其下的项目指标“培养过程”和“学生发展”占了评估六大项目指标的三分之一。这两个项目指标下共有要素指标八个。其中,直接指向施教质量的要素指标有一个(教学改革),既指向施教质量又指向学习质量的要素指标有三个(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指导与服务),直接指向学习质量的要素指标有三个(第二课堂、学风与学习效果、就业与发展)。可见,无论是英国的“卓越教学评估”还是我国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都已经将教学质量评价的重心由施教质量转向学习质量。

二、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基本方向

(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

无论是以西方大学传统的脉络还是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来考察,高校以高深知识生产为基础,其基本职能已经由教学发展到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很多方面。高校的这些职能是一个不可消解的整体,都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而发挥作用。近年来,为了追求一流和卓越,一些高校进入到浮躁的冒进状态,逐渐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把这种盲目的卓越称之为“失去灵魂的卓越”,批评高校在追求卓越中忘记了自己在教育学生中应负的责任〔6〕。哈佛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对高校忽视本科教育的情况深感担忧,急切呼吁高校要“回归大学之道”〔7〕。随着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部分高校也陷入一流竞争的洪流,本科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高校教师宁愿埋头搞科研也不愿钻研教学,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都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要“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高扬起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在后审核评估时期,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

(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

高校的教学活动与中小学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既有以复制性知识生产为主的基础型教学活动,也有以应用性知识生产为主的职业型教学活动,还有以创造性知识生产为主的科研型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都直接影响着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精英时代,社会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关注没有对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关注那么强烈,因为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升入高校学习。这个时期,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由高校自主进行管理,社会对象牙塔之内的教学事务不甚了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逐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也由此被社会广泛议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呼声推动着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问题进行干预。于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问题便被提上了高校管理的议事日程。经过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高校初步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些保障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后审核评估时期,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也必须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

三、加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意识

首先,要强化“金专”意识。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当前,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大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主要根据专门知识技能系统分类来进行,部分专业甚至忽视社会需求,仅根据师资情况来开设专业。这样的专业大多处于高校自娱自乐的状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融合、校企融合、校地融合状态非常差,学生就业情况相当严峻。二是专业发展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支撑引领乏力。很多高校的专业不能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不能支撑引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三是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一些学校对部分当前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进行盲目扩招,无法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中要强化“金专”意识,打造金牌专业。纵观世界著名大学的金牌专业,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专业优势强,人才培养质量高。这些专业瞄准前沿知识技能,其毕业生无论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可以称之为时代精英。二是社会需求融合度高,对社会经济支撑引领力强。这些专业聚焦行业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为之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动力,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引擎。三是社会声誉优秀,高中毕业生争相报考。这些专业一般都是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理想专业,非常热门。由是观之,所谓“金专”,就是指那些将学校优势与社会需求高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经济支撑引领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强化“金专”意识,就是要把专业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门槛,将学校优势与社会需求、专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几个方面统筹起来,从起点环节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

其次,要强化“金课”意识。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当前,高校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陈旧。有些课程没有体现前沿专业知识技能,明显已经不适应当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但仍然出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二是因人设课。有些课程不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来开设,而是根据学校教师现状来开设。三是授课质量不高。很多教师只是照着读PPT,教室一断电就不知所措。有些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中“放水”现象严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低下。这样的课程就是陈宝生部长所说的“水课”。高校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要强化“金课”意识,杜绝“水课”。“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指向学生高级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性指向课程前沿知识技能,挑战度指向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9〕。强化“金课”意识,就是要把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门锁,把好课程设置关,杜绝低阶课程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好课程实施关,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前沿知识技能教学,努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自觉提高课堂教学难度,开展有挑战度的课堂教学活动,让课程优起来,让教师强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二)落实本科教学质量行动

首先,要落实“金专”行动。第一,要坚持需求导向设置专业。高校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内部需要必须跟外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度融合,这也是审核评估着重考察的核心指标之一——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那种闭门办专业、自娱自乐办专业的状况必须立即停止。第二,要坚持特色导向提升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行动和一流本科建设“双万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中国”行动的正式启动。高校要将自身学科优势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起来,努力发展学校既有优势社会又有需求的专业,努力培养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人才,争取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形成特色专业,提高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第三,要坚持标准导向开展专业教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要坚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底线,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对低于这个底线的专业要敢于淘汰,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专业培养方案,把前沿专业知识技能和社会即时需求充分融入专业培养方案。

其次,要落实“金课”行动。第一要建立“金课”设置标准,把好课程设置关,增加与专业前沿知识技能密切相关的“金课”,淘汰内容陈旧、因人设置的“水课”。在课程设置中要坚持“高阶”标准,杜绝低水平重复的课程,坚持“前沿”标准,杜绝落后过时的课程。第二要建立“金课”实施标准,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增加具有挑战度的“金课”,淘汰教师低水平讲授、学生高成绩通过的“水课”。要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方式设计、课程评价设计等方面建立“金课”设计标准,规范课程设计程序,建立课程设计督查制度,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要从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方法运用、课堂教学监测和反馈等方面建立“金课”课堂教学标准,改进课堂教学督查制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从学业评价工具制定、学业评价过程监控、学业评价结果检查等方面建立“金课”学业评价标准,提高学业评价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树立“质量意识”走向“质量革命”和“质量中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也应从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开始,逐步落实“金专”“金课”教学质量行动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打造“质量中国”高等教育品牌。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金课评估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金课实施模式探析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