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2020-12-04 23:25徐一宁河南理工大学
教书育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高校学生

徐一宁 (河南理工大学)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QQ、微信、微博、网站论坛等新媒体基于其便捷性、自主性等特点,迅速成为高校师生纾解情绪、表达观点的主平台和主渠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公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近年来,网络的匿名性、盲目跟风性、规则边缘化等特征导致虚假、伪造信息的增多,高校学生作为校园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和明辨力较低,极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降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高校师生的消极影响,对于营造绿色健康、和谐稳定的校园网络环境,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指的是公众以互联网为平台,借助电脑辅助沟通工具,围绕即将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信息。高校是教师及青年学生聚集的场所,是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要指高校师生以网络为平台,通过QQ、微信、微博、网站论坛等新媒体辅助工具,对高校突发事件或潜在矛盾发布的各种态度或意见的信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殊单元,不仅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主体活跃性强,判断能力较弱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往往需要较复杂的过程,一般而言,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大多都是单向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往往呈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开始使用各类移动终端,QQ、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态度的“基地”,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互联网的活跃主力军。高校大学生思维简单,好奇心和虚荣心较强,他们愿意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并热衷于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得到同学或老师的肯定或赞扬;同时,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自身和校园情况的关注度也比较高,一旦发生校园突发事件,他们的关注度会迅速提升,并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受年龄和经历等的影响,缺乏成熟的辨别力。在校园突发事件面前,大学生的情绪化和集群化尤其明显,在没有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之前,极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刻意引导,有时甚至会出现线下集聚,扰乱校园稳定的情况。

(二)高校舆情内容复杂,传播手段多元

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大多围绕高校师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与师生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生在校园但又并不局限于校园。近年来,高校师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通过互联网对时事热点进行讨论,逐渐形成舆论,从而影响高校网络环境。这一转变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容更加复杂,高校师生的关注度从具体的自身利益上升到抽象的社会利益,一方面高校师生的社会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给高校管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带来较大的困难。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一旦发生校园突发事件,舆情将无处不在。同时,快手、抖音等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导致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更趋多元化发展,广大师生已经不满足于文字的表达,而是通过发布在线视频来进行舆情传播,给信息受众者以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高校舆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黄金24 小时”急剧缩短为“黄金4 小时”,而在小范围师生群体聚集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甚至呈现信息的零延时,使得舆情在短时间内呈井喷式状态,从而引发舆论“旋涡”。高校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远远超过了中小学生和在职人员,一旦发生校园突发事件,各种意见看法会迅速形成舆论并在网上进行传播。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缩短了信息流通时间,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已经不局限于某所高校内,高校师生的“共情效应”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以“滚雪球”的方式迅速传播到其他高校,形成全国性的高校舆情。

二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视度不够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大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但是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视度仍然不够。一般而言,高校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争取在高校校园内就解决问题,但往往忽视了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以及师生的思想状况。一些高校采取“不回应、不知道”的“冷处理”方法,或是在不了解具体事件的情况下直接封锁消息,用较强硬的态度推脱责任。这样的态度和方法不仅不能正确地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反而会加剧舆情的传播,增加师生恐慌,不利于校园安全稳定。同时,高校师生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视度也不够,一些高校师生并不认为自己一个人的言论会影响到其他人,仅仅为了满足自身口舌之欲,在网上随意进行言论发表,当产生不良后果时,通常又会以“潜水”态度进行应对。

(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较模糊

管理主体模糊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问题。有些高校将管理主体侧重于宣传部,认为宣传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高校良好形象,他们的职责不仅是做好上级指令的传达、理论学习和意识形态的监督、协助各种宣传工作的进行,也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但并没有专业的应急管理人员,只是根据具体事件确定舆情的管理主体;也有些高校侧重于辅导员“问责制”,学生的一切在校行为活动,都由辅导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辅导员也要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疏导和管理。但是当这些主体共同运行时,又会出现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由此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专门的舆情管理和监督机构,从事舆情研究的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得高校并没有一套舆情收集和检测、舆情分析和反馈、舆情引导和善后的完整的舆情管理体系。部分高校对于校内网络的使用已经有一些规定,如使用条件的限制或是地域的限制等,尽量避免了校园网络的随意使用。然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事件真假难辨,为舆情的收集和检测带来阻碍;同时,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高校学生由于缺乏自律且易受外界影响,其言论往往不计后果,极端和刺激性的言论极易引发新一轮的舆情危机,不利于舆情的正确引导。

三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网络价值观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媒体信息时的信息选择、理解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所产生的创造和生产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使用媒介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判断能力,使其完善自身,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当前在信息繁多的互联网时代,很多学生并不能判别信息的好坏,甚至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良信息会对高校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高校应该增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线上线下共同努力,加强对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选择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二)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掌握舆论主动权

随着互联网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的重要性逐渐为高校所重视,高校只有充分发挥话语权,积极掌握主动权,才能更好地管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高校应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在及时并全面了解事件动态的情况下,主动通过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尽早掌握舆论主动权,减少师生对高校的猜忌。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一方面,要给高校学生提供事件真实信息,使学生了解事件真相,增强学生对高校的信任度;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进事件发展,努力辟除谣言,争取在源头防止不明真相的学生对谣言的传播,稳定学生的校园生活。新闻发言人要注重话语建构,善于引导学生,避免出现信息碎片化和个人化倾向等问题。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敏感的信息,应该在不刻意回避的情况下进行模糊化处理,一方面尊重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维护高校的良好形象。

(三)完善沟通交流渠道,发挥舆论领袖作用

信息的不完全对称是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师生之间的互通,完善沟通交流渠道,为高校学生了解事件真相避免盲目跟风提供一个较通畅的平台。高校应该建立多元沟通渠道,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及时掌握学生的精神动态,尽量避免矛盾或冲突的发生。近年来,“草根”意见领袖的发展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意见领袖一般都是普通学生,但在大学生网民中相对较有“话语权”,且凝聚力较强,能在特定时候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高校一方面应该重视并发挥“草根”舆论领袖的作用,保护学生的言论自由,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建设高校的官方舆论领袖,为高校师生了解事件和发表言论提供官方渠道,拉近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