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逻辑内涵及其现实理路*

2020-12-04 23:25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王 婧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论思维是人们在思想中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其生成易受到社会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样人们的理论思维也应当伴随着时代变革而更新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厘清理论思维的内涵,明确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现实困境,探讨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现实路径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 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逻辑内涵

理论思维是人们建立在积淀一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知方式和价值理念,其中一定思想内容包括时代给予的知识理论以及自身实践的经验积累。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学习。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旨在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理论内容,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构成自己的认知方式和价值理念,架构属于自己的逻辑支撑点,规范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行为方式,最终达到理论自省、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的有机统一。

第一,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理论自省的养成,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方式。人对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经过反复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认知也会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真正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理性通过怀疑而为自己的分析和探索开辟道路,而这种分析和探索的结果不是永远的怀疑,而是重新建立起值得相信的思想理论体系。”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怀疑、批判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丰富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最终使得大学生运用理论自省的认知方式更好地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

第二,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有助于夯实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架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有机统一的逻辑支点。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认可度,是从信任、信心和信念三个层次逐渐递进的,无论是哪个层次都离不开主客观相统一的前提条件。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的结果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需要引导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达到有机的统一,不仅要从理论逻辑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中国特色和各国比较,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更要从社会现实层面客观展现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供理论和现实支撑;不仅要教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更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学会辨别和纠正错误的言论思潮,自觉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第三,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理论自觉的践行,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自觉”是相对于“自发”而言,是指主体自身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活动。理论自觉即社会主体能够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指导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理性意识。理论自觉的终极目的不在于获得理论本身,而在于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在自己的“理想的意图”的指引下,在自己的目的性要求的支配下,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运用“现实的力量”改造客体,把客体转变为自身所期望的样子。只有当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追求他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偶然或必然地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时,个人发展就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驱动下的大有作为,每个人的发展进步最终汇聚成促进社会大发展的巨大动力。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将科学的理论思维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积极奋斗以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自觉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 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构成了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基本历史方位。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逐渐重视对学生的成长教育,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家和家庭都加大对学生教育的投入和支持,为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目前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面对大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价值观多元化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冲击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别大学生存在“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思维,缺乏具有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理论自省。中国封建集权制度下形成的权威等级观念,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个别大学生存在“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缺乏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而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学者指出构成人类思想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是“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所谓‘构成思想’,就是以某种具体的方式,去形成某种认知的、价值的、审美的关于存在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作为某种目的性要求,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获得某种形式的现实性。”换言之,就是用获得的已成理论知识形成自身对事物认知性、评价性的思想;而“‘反思思想’则是以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及其全部成果作为‘反思’的对象,去追问‘思维和存在’统一的根据,去考察断定‘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标准,去揭示‘思维与存在’之间的更深层次的矛盾,从而实现人类思想在逻辑层次上的跃迁。”简言之,就是将我们所学的已成理论知识作为“反思”对象,追问这些已成理论知识存在的根据,这里的“反思思想”就是我们所讲的问题意识。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必须在夯实“构成思想”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在养成“反思思想”上下功夫,鼓励大学生敢于质疑,勇于理论反省,以辩证的、反思的、批判的精神去实现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第二,个别大学生存在信息甄别困难的问题,影响其理论自信的生成。互联网的发展易于促进信息共享,极大程度上延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与此同时,这也给西方国家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入提供了便利条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造成大学生信息甄别的困难,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虚假或者负面信息的影响,对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讲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剖析理论深层次的逻辑上下功夫,用真理的力量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谣言。例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阐释清楚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背景的阐述,因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才能使人信服。对于理论的解读需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即追溯到由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历史趋势,以及由社会交往所决定的生存方式等在内的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便于大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坚定自身的理论自信。

第三,个别大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制约其理论自觉的形成。个别大学生推崇“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对理论思维或者理论学习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在他们眼中默认理论思维就是一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式的思维方式,他们更愿意相信科学实验得出的数据结论。但是他们忘记了理论也是源于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引领实践活动的思想力量。恩格斯强调,“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人们根据社会给予的知识理论和自身实践经验,建立对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知方式,无论对于文科生还是理工科学生,理论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研读理论,所以无法透过理论文字认识到其内容的强大逻辑性、实践性和真理性。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首要前提是引导他们认识到理论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使其在理论学习中灵活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将理论思维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 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现实理路

第一,引导大学生主动提问,在理论自省的过程中实现理论思维层次上的跃迁。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不仅仅靠理论教育、理论熏陶就可以实现,还需要锻炼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日常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问,鼓励他们质疑并通过实践考察判定这些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探求和揭示理论知识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内涵逻辑的积极性。对于现代社会流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不能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而是要批判地、辩证地看待,“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在不断思考、反思、追问的过程中,理清理论的逻辑内涵,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世界的认知。习近平强调,培养理论思维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要在思维层面上,通过理论学习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让大学生学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关于世界规律性的认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而且需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更新和变革自身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做到思维和实践的与时俱进,从而最终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层次上的跃迁。

第二,引导大学生学会明辨信息,从理论逻辑和历史实践方面强化其理论自信。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理论自信,一方面需要讲透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真理性,这就要求教育主体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增强理论讲授的学理性,为大学生展现“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还要教导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工人群众的意识”才能升华,使其一般的阶级意识上升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政治意识”,成为真正的阶级意识,而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取得的实际成就。教育主体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要注重结合新的历史实践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结合建国70 年来或者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发展变化,用事实证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促使大学生自觉抵御外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矮化、曲解,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第三,引导大学生明晰理论的实践作用,促使其理论自觉的形成。理论自觉是建立在理论自省和理论自信的基础上,通过对理论反思扬弃的过程中逐渐坚定理论自信,最终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实践活动。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理论自觉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明确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在无数次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得来的,“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的原则为根据的”,也“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科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都是离不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教条,而是指导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需要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时代性的科学认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自觉将理论思维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