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人文与自然景观带建设的目标定位及其实现路径

2020-12-06 01:42吴建卫
齐鲁艺苑 2020年5期
关键词:长城文化产业山东

吴建卫,邓 虹

(山东警察学院宣传教育处,山东 济南 250014)

齐长城是山东省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贯穿了山东5000年历史文化脉络,将整个鲁中鲁南山区连成一片,形成一条天然的绿色风光带,成为山东人民的精神图腾和文化标志,建设好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齐长城从最西端的平阴到最东端的黄岛,长1200多华里,横跨山东,涉及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7市19县区,旅游资源丰富,沿途散布着众多的旅游景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齐长城的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景区经营的混乱性并存,资源保护和开发矛盾突出,景观功能设计定位雷同,同质性竞争激烈,齐长城的整体魅力和旅游产业竞争优势还远未得到有效发挥。集全省之力建设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变得日益迫切。

(一)建设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的需要

当前,文化产业因其绿色、低碳、高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性等特点而成为全国各省重点发展战略,纷纷下大力气盘活省内资源,做强品牌,抢夺市场份额。而从山东整体经济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已经居于全国之首,而第三产业相对落后,但也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统计显示,2019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为78.51,位居全国第6名;2019年全国5A级旅游景区数量山东位居第9名,共11个(第1名江苏有24个);2019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中前50名中,山东有4个城市,青岛位列第13位,济南28位,烟台34位,潍坊43位,浙江有8个城市,江苏有5个城市;2019年全国文旅集团排行中山东文旅集团位列第24名;2018年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中,山东只有济宁入选,而浙江有杭州、嘉兴两个城市。在文化产业方面,作为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大省,山东的文化产业做到全国前列并非不可能。

建设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就是为了发挥齐长城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优势,通过一个省级平台,以景观带为纽带将各类资源进行集中配置、突出地方特色,实施统一管理、系统规划、因地制宜、抱团经营,打造超体量的作战群体,形成巨大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这是当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势所趋。

(二)建设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是打造山东文化新名片的需要

在传统印象中,山东拥有“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三大名片曾经享誉全国,且有悠久历史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在新旅游名片的打造方面,山东显然落后于江浙等南方省份。山东的旅游文化产业一直在吃老祖宗留下的本钱,并且其知名度也逐渐被众多新的旅游名牌淹没。泰山作为几千年的圣山全年接待游客数量竟然排不进全国前二十名,老牌的知名景区也在逐渐遭受冷落。在品牌经营方面,我们缺少了创新创意,使得大量优质资源空守寂寞,无人问津。

山东拥有众多旅游富矿亟待挖掘,齐长城就是一个典型。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工程,以“中国长城之父”的荣誉受到联合国的认可,却冷落到门可罗雀,省内也少有知名度的地步。齐长城的历史文化地位与当前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符。作为一个横跨7市的景观带只要经营得当,凝聚一心,优化资源,协同发展,成为新的山东名片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齐长城是山东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文化品牌,其辐射力之广,带动产业之众,社会影响之大,值得集全省之力去精心打造。

(三)建设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是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

新旧动能转换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山东产业结构体系健全完备,这本来是个巨大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型、重化型结构以及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发展缓慢,却成为山东产业结构的“心头之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腾笼换鸟”,推动向“高轻优强”转化,成为山东再次赶超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另一方面,多年来,山东经济创新创业动力不足,观念更新滞后,存在较为严重的守成思想和小富即安心理。因此,产业动能转换也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高科技、信息化、创意创新中寻求增长潜力,不断拓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新动力。国家为什么把新旧动能转换试点放在山东,就是把准了山东经济的脉搏。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的建设正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良好平台,推动新型文化产业目标定位,转变产业经营模式,引导转变旅游消费观念,打造新型人文自然景观概念,推动山东东西长轴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构建“三圈一轴”的新格局,赋予了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建设新的历史使命。

(四)建设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向纵深发展,打造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国家战略。山东作为农业大省,2019年城镇化率为61.8%,位列全国第11名;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青岛排29名,济南排35名。农村农业农民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还有很长的追赶之路。所以说,乡村振兴战略对山东来讲尤为重要,也更有提升空间。

齐长城沿线主要为鲁中鲁南山区,19个县区中有8个位于全省经济的下游,其中全年人均GDP低于7万元(2019年全国人均GDP为7.1万元)有9个,最低为临朐3.27万元,而且大部分是本市最不发达的区县。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建设将为沿线94个乡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必将有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创业就业等机会,促进古村落、民宿业、民俗文化产业等一系列新业态的发展。

二、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建设的目标定位

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建设要坚持战略思维,从提升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度进行全局谋划,系统规划,长远计划,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产业资源,统一产业政策,统一指挥管理,增强形象认同和品牌共识,打造涉及济南、泰安、淄博、潍坊、日照、临沂、青岛等7市18县区的齐长城文化产业大联盟,创建全省性质的产业建设管理大平台。

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作为山东新名片的目标定位,应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一长城”的崭新面貌构筑山东历史文化新格局和新形象,形成横贯山东的“千里山水画廊”“千里齐鲁文脉”“千里颐养殿堂”和推动山东文化产业提升的“千里经济动脉”,连接黄河与黄海,串起人文与自然的大联动、大融合。

(一)千里山水画廊

齐长城沿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水林湖草,地理地质地貌变化多样,生物多样性突出,四季分明,颜色丰富,地势起伏,波澜壮阔,结合地方特色,因势利导,稍加规划就能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地质方面有石灰岩、花岗岩、火山熔、变质岩、岩溶山地、地下岩溶,异石名山奇峰众多,沿线还有众多河流、水库、泉水,有许多园林景观植物,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沿周边古道打造百里连翘、百里黄栌、百里槐香、百里紫藤、百里荆风等特色植物风光带,也可以打造崮、峰、涧、崖等特色区域,为艺术创作提供写生、书画、摄影基地。

(二)千里齐鲁文脉

齐长城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沿线还有众多古人类历史文化遗迹,诸如古生物化石、古猿人遗址、龙山文化、陶瓷文化、古代采矿冶炼场、摩崖石刻造像、古战场、古商道、古村落、寺庙、道观等等,数不胜数,更有文人雅士的游览足迹、千古吟诵,是一座山东历史文化活的博物馆。将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串联起来,形成千里齐鲁文脉,供人们探索、欣赏、体验、研究山东文化发展的轨迹,享受文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三)千里颐养殿堂

齐长城地处南北过渡带,沿线山区风景优美、环境清幽、气候温润,且没有江南的潮湿和毒虫、瘴气的侵扰,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历史上曾有许多名医、道士隐居其间,结庐而居,炼丹养生。其中,医圣扁鹊、葛洪、淳于意、钱乙、黄元御等都在这一代留下行医足迹,山中有道地濒危药材50余种,如金银花、桔梗、丹参、黄岑、黄芪、栝楼、白芍、沙参等具有广泛的分布空间。结合当前山东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大势,设计打造各种特色颐养小镇,将食疗、药疗、理疗、运动、静修、养老、亲子、社交、商务恰谈,学术交流等形式融于小镇建设,成为人们向往的养生殿堂和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在这里获得精神愉悦和身心健康。

(四)千里经济动脉

以旅游文化产业为纽带,带动沿线地区种植业、手工业、影视、演艺、服务业以及各种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广大山村地区提供创业舞台,同时促进城乡经济要素的交汇涌动,激发出更多创意火花,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将千年古战场变成千里经济文化的隆起带,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以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为大舞台,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生产要素同向聚集。

三、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建设的实现路径

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地域范围之广,涉及产业之众,应该列入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之众,统筹调配、优化域内产业资源,实施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联合经营。建设好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应循序渐进,系统推进,其实现路径为: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招商引资、施工建设、营销策划、运营管理。

(一)资源调查

对域内产业资源进行全面摸排调查,准确把握人文自然资源储量存量,为进一步开展规划设计提供可靠依据。人文资源方面主要包括:(1)齐长城的建筑状况,包括城墙、城堡、关隘、烽火台、兵营、寨城的现状、特点等;(2)齐长城的历史沿革,包括起源、背景、维修、扩张、破坏情况,发生过的战争以及主要人物等;(3)沿线的民居民俗状况,包括古村落、民宅、民俗、梯田、水利工程、道路交通、桥梁、生活设施等;(4)沿线的宗教文化状况,包括古寺庙、道观、土地庙、娘娘庙、山洞等;(5)齐长城的艺术文化,包括石刻造像艺术、建筑艺术、手工艺品、文学、书画、音乐、影视作品等;(6)现有景区建设情况。自然资源方面主要包括:(1)齐长城沿线主要山峰地质地貌情况;(2)沿线水库、河流、泉水等水资源分布情况;(3)区域内主要农作物、特色植物、地道药材、食用菌、野生动物等分布情况;(4)区域内主要矿产资源以及开发利用情况。

(二)规划设计

站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景观带进行系统规划,统一布局,确保整个线路格调一致又不雷同,景观特色鲜明又不凌乱,规划设计时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尊重历史原则,对各类古遗迹要保持历史原貌和历史沧桑感,尽可能地减少人工痕迹,一些重要的文物要加以严格保护,场景恢复要契合历史背景。(2)突出特色原则,要突出山东的地方特色,齐长城本身在建筑特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设计时要结合地形地貌与有关历史背景尽情展示独特历史风貌。(3)坚持创新原则,当前国内许多旅游景区雷同严重,规划设计方面缺乏创新,简单的模仿、拼凑、猎奇,降低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是现在景观建设的生命,如何巧妙地把人文与自然、历史现实与未来、物质与精神巧妙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呈现方式上实现创新,为历史遗迹赋予新的生命。

(三)招商引资

建设如此一个浩大的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让更多有能力、有理想、有情怀、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参与进来,通过有效融资方式,实现资源驱动、产品驱动、运营驱动的有机统一,推动跨界融合、多元融合、创新融合,使众多的大景区、小景点通过极核模式、多驱模式、平台模式、链条模式的有机整合在一条景观带上开花结果。

(四)施工建设

要严格遵循环境标准、安全标准、性能标准,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景点施工,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规范管理,严格监督,防止出现破坏文物、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发生。要在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通过施工细节表达出对历史、自然和游客的尊重,始终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放在重要位置。

(五)营销策划

以齐长城人文与自然景观带为统一的中轴文化产业大平台,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开展市场细分,进行精准目标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全域媒体影响力,打响“齐长城”这一品牌。在统一的品牌下各区段和景点可结合当地特点实施差异化营销,要在统一规划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选择现有成熟的产品,开展深入挖掘和资源整合,深化文化内涵,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形成品牌效应。

(六)运营管理

齐长城人文与自然景观带空间宽度、历史长度、产业跨度都很大,在运营管理中必须建立文化生态思想,为整个产业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和谐性的价值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循环式的效能观和协同式的竞争观,科学规划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止盲目开发,加强市场的分析研究,确保运营管理的秩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整体良性循环态势。

猜你喜欢
长城文化产业山东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守护长城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