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杨矩墓志》考论

2020-12-06 13:56□冯
文物季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墓志铭墓志铭文

□冯 臻

一、《杨矩墓志》概述及录文考证

《杨矩墓志》,全称为“□(文字残破,待考)故通议大夫安陆太守杨府君墓志”,墓志铭文开篇即提到墓志主人“公讳矩”,在此我们将之简称为“杨矩墓志”。杨矩墓志的出土时间已经不可考证,其出土地位于陕西省华阴市,这也与墓志铭文中的“迁葬于华阴县留名乡归正里之东原”相吻合。杨矩墓志整体分为墓志盖与墓志铭两个部分,墓志盖已经佚失,仅余下墓志铭几经辗转,现收藏于洛阳市偃师市的张海书法艺术馆内。

墓志盖的佚失,使我们无法对杨矩墓志有一个全面的客观把握,撇开墓志盖部不谈,单就杨矩墓志的墓志铭文来看,其铭文载石是一块横58 厘米、纵57 厘米、厚15 厘米的青石板,在志石的左上角与右上角部有残损,致使墓志铭文中有两字残失,在石志表面亦有几处小的残破,却不影响铭文文字的辨识与释读。志石表面打磨得异常平整,石上文字亦是清晰至极,足可见其石质与刻工均是上品,石匠刻工在其石面之上,以细线阴刻之法,将石面分隔为纵33 列、横32 行,不足2 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其墓志铭文通篇1056 字,被石工巧妙地安排其上,无丝毫局促紧张之感,整体章法协调自然,文辞中正平和,无过多的歌咏之词,循墓志铭文的通例,依次介绍了墓志主人的家世背景及墓志主人自身的一些情况。其铭文书法绝对算得上是上品,其无论是点画形态,还是文字结体,再抑或是整体章法均是至臻至美,足可见书丹者的书法造诣之高。再结合其墓志形制与墓志铭文而言,杨矩墓志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墓志中的上品佳作。

兹录全文如下:

□故通议大夫安陆太守杨府君墓志

公讳矩,字文懿,弘农华阴人也。本系周原,开基汾水。既展亲以命社,乃因生而受姓。公侯之门,必复其始,人物之盛,世传明德。岂止韦平,仕汉贤陟,相殷七叶,内侍九世卿族而已。祖钧,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雍华二州刾使,临贞恭公,惟望惟才,立功立事,底平水土,式镇邦国。父宽,使持节、侍中、尚书左仆射,华州刾使,华山元公,誉缉民宗,绩宣朝右,盛业存乎戈鼎,遗爱结于缙绅。君资神挺秀,体仁生德,孝友发于冥至,敏达由于自然。家承茅社之贵,门檀勋贤之业。而率性无怠,造次必儒,和以济物,几而成务。乡曲慕其风采,朝野扇其声芳。天和二年,起家陈王府记室;建德三年,仍迁府属,曹攄才举,仅管齐文,陈群德选,方为魏属,君发迹士林,便升显位,得人之美,谈者攸珎,其年八月,任左折冲上士;五年五月,授左侍伯上士;平齐之赏,进授仪同三司,封东燕县侯,食邑八百户,乃峻戎章,光启藩国,锡丹书以固宠,分青珪而利建;七年六月,除洛阳郡守,三川旧壤,两周余弊,共治之道,惟贤是切。君断察无擁,条教有方,吏畏其威,民怀其惠;开皇元年,以本官捡挍,洛州总管府长史,河润九里,绩懋于循良,兼司二职,道光于毗赞;三年十月,进授上仪同三司,改封晋熙县公,邑户如故,寻授右宗卫,右八府车骑将军,武帐文轩,允参于心膂,昼巡夜警,尤属于亲贤;仁寿二年,授庐州刺史,君褰帷庐九,政称明察,当世之法,既闻于贾逵,在朝推善,同知于魏相;大业二年,除安陆太守,沿江入夏,均一都之会,通宛接鄧,具五民之俗,地惟沃土,人实难治,君政术有闻,刑礼兼设,遗货交道,靡攘窃之讥,余粮拪亩,兴廉耻之化,方且加爵进等,仪形郡国,服冕乘轩,奖鉴卿士,而流还巨壑,景落虞渊,运化不追,名贤长往。四年八月廿四日遘疾薨于官舍,春秋六十,惟君早协英猷,夙标誉望,强学以待问,餝躬而为善,结友唯贤,所言必信,同仁义于拱璧,匹诚恕于岑鼎,自宦成两代,将卌年,修名立于朝府,庶绩纪于藩牧,既在贵而能降,实居荣而益谦,夷险若一终始无悔,石君廉慎,殆均齐鲁,鄧侯教导,各通经术,人爵之美,虽未臻于远大,时谈所属,不足被于遐迩,岂非没而不朽,其令名之谓乎,即以今九年岁次癸酉三月乙亥朔十日甲申,迁葬于华阴县留名乡归正里之东原。公正室郑夫人,周开府仪同襄城公之女也,族华卿宰,才兼明哲,先后成悲,丘陵遂远,双龙共匣,永没于蒿泉,二鹤同枝,还临于松路。世子孝仪,克纂家风,聿遵庭范,乃稽庸器之典,庶尽思亲之义,于是刊石幽扄,以章遗德,竭孝心于霜露,寄清徽于篆勒。其铭曰:

河汾鼎族,卿相高门,盛德长祀,其道攸存,世多雄杰,人实瑶琨,山龙玄衮,驷马朱轓,

堂搆斯隆,继蹱清风,近见袁侃,兹为李公,留连文菀,怊怅谈藂,燕庭侧席,楚馆招弓,

韬略制胜,钲鼓临戎,在官正色,登朝匪躬,勋庸显著,政术渊通,居盈虑损,处贵思沖,

逸迹方骛,修途忽穷,人世若浮,生涯本促,一随朝露,空思夜燭,松色寒青,草心春绿,

□车旋轸,虞歌罢曲,深谷或迁,披文山足。

二、《杨矩墓志》时间考证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过,因为志石右上角的残破,致使我们无法辨识墓志铭文中的开篇第一个文字,在此作一简单考证。我们在对墓志铭文的考释过程中,看到墓志主人杨矩“大业二年,除安陆太守……四年八月廿四日遘疾薨于官舍”,由此我们知道墓志主人在大业二年出任安陆太守,并在大业四年死于任上官衙之中。“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是隋朝隋炀帝杨广的年号。根据墓志铭文的通例,墓志主人死时的朝代即是墓志铭文文首中所纪朝代,再根据墓志铭文首字模糊的“月”字部,大致可以断定首字残破文字是“隋”字无疑,而墓志铭文额首也应是“隋故通议大夫安陆太守杨府君墓志”。

三、《杨矩墓志》铭文解读

《杨矩墓志》,其墓志铭文全篇共计文字1056字,除去额首不谈,其正文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从“公讳矩,字文懿”至“遗爱结于缙绅”,即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了墓志主人的家世背景,以及祖父杨钧,父亲杨宽,其中的“弘农华阴人也”、“仕汉贤陟,相殷七叶,内侍九世卿族而已”,这让我们不自觉地将墓志主人与历史中的弘农华阴杨氏联系到了一起,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后文中再作交代。自“君资神挺秀”至“运化不追,名贤长往”,为第二部分,这也是该墓志铭文所占篇幅最大的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墓志主人杨矩的品行与德操,以及自“天和二年(567年)”至“大业四年(608年)”长达四十余年的官宦历程。自“四年八月廿四日遘疾薨于官舍”至“寄清徽于篆勒”为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墓志主人死后的殡葬情况,以及迁葬至家乡华阴县与夫人的合葬情况。自“其铭曰”至铭文文末则是第四部分,主要是家族后人为墓志主人所作悼词,歌颂墓志主人家世、人品及为官威望。

四、《杨矩墓志》墓主人身世、家族及官位考释

就墓志主人杨矩的身份而言,在墓志铭中有几条明显的线索,其一即是“弘农华阴人也”;其二为“公侯之门…内侍九世卿族而已”;其三为“祖钧”、“父宽”,杨钧、杨宽均在二十四史《周书·列传十四》中有所记载,并且在现代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弘农华阴杨氏的考证中,其杨钧、杨宽均是弘农华阴杨氏子弟;其四为“迁葬于华阴县留名乡归正里之东原”,各种因素集合在一起,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可以证明墓志主人为弘农华阴杨氏子弟的身份无疑。

同时,撰文者在叙述墓志主人杨矩的官宦履历时,所提到的几个时间点,如“天和二年(56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年号)”、“建德三年(574年,北周宣帝宇文赟年号)”“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的年号)”、“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杨坚年号)”、“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杨广年号)”,我们也从此看到墓志主人杨矩历仕北周、大隋两朝,共五帝,足可见墓志主人杨矩的为官能力,以及魏晋至隋唐时期,弘农华阴杨氏在宗族门阀制度中的超然地位。

五、《杨矩墓志》历史史料价值

此外令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现代关于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弘农华阴杨氏的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关于杨矩的考证论述,而杨矩墓志正好可以填补关于这一史料空白,为现代研究学者提供了翔实的论述资料。弘农华阴杨氏作为魏晋至隋唐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大族,其家族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巨大,这也是杨矩墓志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史料价值之所在。同时,其墓志铭文虽未提及撰文者,但是根据墓志主人杨矩的身份与家世,想必其撰文者亦是当时的文坛名宿。

六、《杨矩墓志》书法风格研究

最后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杨矩墓志的铭文书法,其无论是点画形态,还是文字结体与整体章法,都可以算得上是尽善尽美,足可见书丹者亦是隋时的书法大家。现代书法理论在谈及隋朝书法时,总绕不过志石书法的代表之作“董美人墓志”与“苏孝慈墓志”,若是拿杨矩墓志与此二者相类比,杨矩墓志的铭文书法足可与之前两者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观杨矩墓志的铭文书法,我们可以发现,魏碑墓志书法发展至隋时,已经呈现出一种高度楷化的形态,甚至与唐时几位楷书大家相比都不遑多让,足可以算得上是隋时书法的又一代表之作。

就杨矩墓志铭文书法自身而言,其用笔多以圆笔为主,同时又将魏碑墓志书法的挺拔峻峭之感孕育其中,再辅以明显的粗细变化,使得文字点画形态灵动瘦劲而不显丝毫的呆板凝滞之感。其结体也不再是魏碑墓志书法的欹侧之态,取而代之的则是以成熟楷书的方正平和之貌示人,端庄秀丽。其章法虽然受界格的限制,而将文字一个个均匀地排列其上,但是由于书丹者在文字的点画形态与文字结体的协调处理,而使得整体章法在星罗棋布之中又有气韵流淌其间,总体观之,如翩翩君子不激不厉,温润如玉。

综上所述,从总体来看杨矩墓志,其志石形制之精良,铭文价值之重大,书法形态之玄妙,绝对算得上是魏晋至隋唐时期,墓志中的上品之作。

猜你喜欢
墓志铭墓志铭文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铭文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墓志铭漫话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