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翻译观

2020-12-06 23:48张雪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9期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

摘 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在翻译实践中,他强调翻译的第一要务是保留原文本的风格与内容,“于译时复极力摹仿,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二、翻译的标准

林语堂主张翻译是艺术,强调艺术的成功须依赖“个人的艺才”,即“第一是译者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也就是说,一名译者的优劣跟其自身的语言造诣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同时也要了解翻译中的根本问题,即翻译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有三重标准,一是忠实标准,二是通顺问题,三是美的标准。“忠实”即忠实对待原文,但又不能不顾原文真正的意义和译文的语法而完全照搬字句。要达到忠实标准,须采用“句译”,即以句子为主体,根据全句的意义来决定哪些单词是需要译出来的,这些单词又应该译成什么意义,而不是照搬字典里的意义。林先生还进一步提出了“忠实”之四义:(1)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2)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3)绝对忠实之不可能;(4)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第一义即反对字译;第二义强调要传达原文的感情色彩;第三义即是说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因为要把原语的美在译语中都表达出来是几乎做不到的。而第四义则对应了翻译的第二条标准,即通顺标准。

通顺标准要求译文须以句子为单位,“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如果译者只是将原文逐字译出,而不考虑总体的意义,势必会导致许多翻译错误。如果说“忠实”是“译者对原著的责任”,那么“通顺”则是“译者对本国读者的责任”。译文的阅读对象是目标语读者,所以翻译中必须采用符合目标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语言,以使译文在目标语中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在他自己的翻译实践中,林语堂也喜欢用简单明晰的英语表达来翻译一些佶屈聱牙的古文。这样的翻译使得译文更为通顺,也有利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

除了“忠实”与“通顺”的标准,林语堂还坚持“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林语堂讨论的美的标准,也即是翻译与艺术的问题。理想的翻译家不仅仅是语言工作者,还应该是艺术家,用艺术的眼光对待译文。尤其是在翻译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时,更要注意文字之美;在达意的同时做到传神,把作者的风度神韵也一并译出。

三、翻译之心理

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語堂不仅论述了他对翻译的性质与标准方面的见解,还在当时首创性地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翻译,提到了译者心理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他这样说道,“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 他认为译者必须先懂得原文作者的行文心理,弄清他的写作目的,才能选用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先驱性的独到见解。虽然他在此后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和解释,但这一观点的提出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为后来者研究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时至今日,翻译研究早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吸收借鉴了数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但林语堂先生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翻译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实践仍然有指导意义。他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身体力行,践行了“美译”的标准,向西方读者展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林太乙. 林语堂传 [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陆洋.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2005(5)

[4] 罗新. 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作者简介:张雪芳,女,生于1985年9月,四川省南江县人,汉族。现任武警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林语堂翻译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的演讲时间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