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外三种音乐教学法在我国音乐教学中的研究

2020-12-07 05:56杨炀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

【摘要】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陆续传入我国,并由此开始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柯达伊教育体系、奥尔夫教育体系其实质在一定程度上都对音乐受教者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要求——提高参与者的音乐感知力。本文将从这三种音乐教学法着手进行归纳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研究论述,分析三种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及其应用。希望通过对三种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的分析总结,能为以后研究该方面问题的学者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在世界是享有盛名的三大音乐教学体系,并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借鉴和传播,为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但是,三种音乐教学体系都是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研究形成的,三种音乐教学体系所形成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它们关注的焦点都各不相同,但其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国家数字图书馆、全球学术快报、超星等途径统计、搜集、分类文献的方法分析关于三种音乐教学体系在我国的应用及其研究,试图总结出三种教学体系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对我国音乐教学所留下的启发。

一、三种音乐教学体系在我国的研究情况

本文通过以表格的方式对所检索出来的文献数目类型进行展示(如图1),并通过坐标图将三种音乐教学体系在我国逐年发表的情况进行对照(如图2),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解释三种教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在这些文献当中选取了被引次数较多(10次以上)的部分文献,并通过图书查阅分析当前三种音乐教学体系在我国的研究情况。

通过图1、图2我们可以发现有关于三种音乐教学体系在我国的相关文献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的研究中:各类期刊、硕博学位类、会议类以及周报,其中,期刊类的文献较多,会议类及周报类较少甚至没有。

(1)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多,达857篇;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可检索到1985年前;从2004年起相关研究开始逐年递增,增幅较大,直到目前也是呈现递增的趋势。

(2)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出现均晚于其余两种教学法,在1991年才慢慢出现相关文献,一直到2012年其增长幅度也处于较小的变化,到2013年后增长幅度开始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但到2016年其相关研究又开始减退。

(3)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大致起于1985年,直至2009年相关文献出现的数目也比较均衡,2009年后增减幅度明显,但是总体趋势趋于平缓。

通过对比三种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研究及其相关文献来看,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研究最早和最多;对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的研究出现的最晚,其最高峰出现在2016年左右,对于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研究则是一直处于一个波动较小的范围内。但是三种教学法在2004年后,大致都处于一个良好的递增状态,可以推测出,在未来会出现关于教学法更多的相关研究和文献。

二、关于三种音乐教学法在我国文献中的研究内容

(一)产生与发展

达尔克罗兹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一战和二战之际,饱受战争的社会民众急需精神上的慰藉,工业发达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需要得到改变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具有“感知自己,表现自己”的音乐教育观念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应运而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奥尔夫与友人军特合办的“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探求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以进行综合的教育研究,以此为开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开始形成。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柯达伊在搜集匈牙利民谣的过程中,他注意到音乐教学上的一些问题,进而发展出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强调音乐教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晚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并且都受此影响,大致是在二战之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陈维的《在借鉴、比较、思考中前行——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及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之比较》和王备的《追溯源点、立足支点、探寻远点——达尔克罗兹与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比较与借鉴》两篇文章都通过历史背景比较研究的方式阐释了三种教学法的产生背景和社会条件。三种音乐教育体系都根据本国当时的社会情况,在动荡和变革的社会下形成与发展出了各自的教育体系,旨在为广大人民求得精神安慰、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提高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

(二)基本内容与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樂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舞蹈等形式自然流露,自古如此。而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元素性音乐”的基本原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他曾说:“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1)原本性始终是一个基础,它是没有时间性的;(2)原本性的东西永远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3)在一切工作中,但凡赶时髦所做的和能做的,都必然会衰落;(4)一切摩登的东西都通过时间,而必然无条件地变成不摩登而原本性的东西。李妲娜的《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一文详细介绍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如何一步步传入渗透到我国的,并且作者李妲娜数次带队中国音乐教育考察团进行考察培训,在探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及其作用。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基本观点和内容:(1)主张立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强调民族音乐教育;(2)以唱歌为基础,推崇合唱教学;(3)重视早期教育;(4)严格选择教材,重视教师的选择。在丁璐的《浅谈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将柯达伊教育理念归纳为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的身体机能和思维能力,音乐旋律也能对孩子起到一种审美的锻炼。总结其教学主要手段是采用首调唱名法、节奏时值字节读法、音乐记谱法、柯尔文手势。杜亚雄教授曾到匈牙利进行过实地考察,对柯达伊教学法在当地的实施进行了解,在他的《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和实践》一文对匈牙利当地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对与柯达伊相关的音乐思想进行了介绍,包括我国的儒家思想,进一步佐证柯达伊教学法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与我国儒家思想一致——把每个人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杜亚雄教授用大量的文字介绍了柯达伊教学法在匈牙利学校的实施情况,并与当时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告诫我们不能仅仅学习柯达伊的教学方法,更要学习其中的音乐思想。

王备的《追溯源点 立足支点 探寻远点——达尔克罗兹与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比较与借鉴》介绍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重视动觉、内心听觉、即兴表演的能力 ,并对此提出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体态律动、视唱和即兴。在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期间,他发现,很多学生们的乐器演奏技术很出色,但多数学生却不能很好地感受和表达音乐。针对这些问题,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协助学生们去发展感受、聆听、创作;意识和想象;联想、记忆、阅读和写作;表演和阐释音乐的各种能力。努力将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变为有声响的身体的基本体验。单纯的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体态律动的提出则是致力于解决学生们身体与大脑、情感与表情之间的矛盾,希望均衡学生们的神经与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训练身体动作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并且在对学生进行肢体训练后发现,学生可以根据身体动作来反应音乐,而不需要任何伴奏乐器,达尔克罗兹意识到:学生自己就是乐器,而不是钢琴、小提琴、长笛、歌声或者鼓,就是学生自己。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认为,音乐艺术的基础就是人类的情感,机械地训练大脑、声音或者耳朵是不够的,必须训练整个人。陈蓉的《从听觉到视觉、运动觉》聚焦于达尔克罗兹中的体态律动来探索该体系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的总体状况,从不同的背景阐述该体系的价值,并从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实现该体系的视听觉到身体机能的联动。该文章在分析探索达尔克罗兹音乐体系的基础上还指出纠正了过往人们对该体系的片面理解及误区,作者寻根溯源,以求得全面正确地介绍该教学体系。

陈维的三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认识三种音乐教学法有着较好的参考意义,即《在借鉴、比较、思考中前行——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及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之比较》《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和《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下)》。前一篇文章主要是从三种音乐教学法的产生背景、教学目标、理念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后两篇文章主要是关于三种教学法我们应该需要借鉴学习的内容,和我们下一部分要介绍的内容相联系。滕缔弦的《达尔克罗兹、奥尔夫和柯达依三种音乐教学法的共性》也是一篇具有总结性质的文章,强调了三种教学法的共同点,突出了三种教学法都是从“人”出发的共性,强调“自然性”和“创造性”。它们都要求参与者提供音乐感,并且必须要得到训练。

三、三种音乐教学法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郝赫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指出,三种教学法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后现代思维和理念,指出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弊端,即忽视个性的、人文的、趣味的培养,我国音乐教育过于流水线的工业化培养模式是无法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的。张昀的《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与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契合》主要关注的是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简练介绍了三种教学法在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中的应用,从演唱、视唱、欣赏、律动等几个方面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其中说明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有别于奥尔夫和柯达伊教学体系的突破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张建萍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与新课程改革》首先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在音乐新课程中探索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论的价值和运用?在后文中直接介绍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方法,并指出新课程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论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相一致。郅梦琳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音乐素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张燕梅的《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阎姝宏的《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探讨与思考》等大量的文献都是关于体态律动方法在我国音乐教育当中的运用介绍。对检索的文献参考当中关于体态律动的文章较多,可见,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比较切实可行,并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冯亚的《柯达伊教学实践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兼谈对中国音乐新课程实施的思考》言简意赅,尖锐地指出柯达伊教学法在我国运用中所受到的障碍,使我们认识到只有中国化了的柯达伊教学法才能在中國得以实施发展。还有部分文章主要是讲柯达伊教学法放入中小学实践中进行认识介绍的。而关于奥尔夫在我国的实践文献中硕博级别的就占了百余篇,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运用和实践也是比较多的。曾峥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运用》利用节奏、声势、律动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体会音乐。音乐教育者应将自身专业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其实践操作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学生的教学之路。王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借鉴到我国高校中的音乐公共课程和高校钢琴集体课当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能在轻松语言的环境中收获学习内容,潜移默化地推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种音乐教育体系被引入到世界各国,均被各地区学校选择性地借鉴学习。而中国的音乐教育要克服自身的弊端,就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向三种教学法不断靠拢,取其精华,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杨炀(1996-),女,四川泸州,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猜你喜欢
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
我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那些年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传播
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浅谈“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实践运用
探索艺术综合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