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性研究

2020-12-08 07:53郭洋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理实生产线传感器

◎郭洋

《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一要求提升为国家战略任务。

而传感器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先进程度的重要体现。《传感器应用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所以必须贯彻以知识必需、够用为标准,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SPOC”与 “理实一体化”相结合教学模式的介绍

基于“SPOC”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SPOC”视频中,利用实际实验演示或工厂中实际的生产线相结合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同时在实验室进行模拟生产线电气自动化装配机械人员,通过真实的模式生产线,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教中做,在教中学,目的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SPOC”与 “理实一体化”相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路径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SPOC”与 “理实一体化”相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路径,通过课前提前预备(“SPOC”翻转教学)——理论讲解(引入“SPOC”)-进行实际模拟操作(引入“SPOC”)——引领一线岗位操作的模式进行实施,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与教学做相结合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共同发展。

(一)课前提前预备(SPOC翻转教学)

按照教学计划,每次课前一周提前通过模拟“SPOC”并通过微信群等一些信息化手段在线上布置自学内容和作业,教师利用互动学习平台发布教学的具体目标,设置翻转学习的任务。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学生利用模拟的“SPOC”平台观看教学案例和视频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在互动平台提出的问题和在线测试结果分析学生遇到的困惑,这些疑难点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二)理论讲解(引入“SPOC”)

有了翻转学习的环节,课上重点就可以由原来的知识传递为主转移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师生互动和个别化指导等活动上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问题进行答疑、总结,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扎实掌握。在此基础上开展促进知识与技能内化与迁移的学习,以提高学生深度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实际模拟操作(引入“SPOC”)

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去,即“理实一体化”教学,运用我们院里先进的自动化分拣生产线设备,其中传感器是自动化的核心,使设备成为智能制造,可以自动识别产品颜色,位置,以及其中机器人手臂装置,其驱动电气元件为传感器,学生可以在模拟真实的生产线中,感受传感器的应用场合,教师实际演示前通过模拟“SPOC”,播放企业现场生产线运行情况,使学生更直观了解现场真实设备的应用。

三、《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SPOC”与 “理实一体化”相结合教学模式的考核与教学评价方案

考核与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应用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学习评价中,应将课前学习,课堂讲授中学生的自学情况、讨论情况、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情况,尤其是实验操作情况等综合进行考虑,建立一个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两年的“SPOC”与 “理实一体化”相结合教学模课堂观察、研究、课后反思等行动研究,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全体教师不仅高度认可这种一体化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是有了全面的、深刻的转变。实验教师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真正的“共同学习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参与、合作,进而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教学要求。

猜你喜欢
理实生产线传感器
Fanuc协作机器人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上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新路径的探讨与实施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方便小米粥亿级生产线投入运行
氧传感器的基本检测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三)2
农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困惑及探讨
计算机网络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Hazelett生产线熔炼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