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提升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2020-12-08 02:11潘艳荔李慧健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8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名著评价

潘艳荔 李慧健

为了构建并完善“读整本名著”的“慧阅读”体系,许多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名著阅读的智慧课堂教学,通过课内引导和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在智慧学习环境下,依托课堂观察APP,围绕“媒体应用”“师生交往”“课堂提问”“专业表达”等不同观察角度对名著阅读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数据化精准分析,有助于执教者对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切片式分析,有效反思和及时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观察”数据平台的背景分析

现行的名著阅读课堂教学,仍会出现少、慢、差、费的问题。比如,教师在整节课上“满堂灌”,层层剖析名著内容,学生只是做旁观者;有些老师在阅读课上,只让学生自主读书,但没有具体的阅读指引和有效的读书分享,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仅靠“自觉”和“自发”;还有一些功利化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做大量的名著阅读题,导致学生对名著阅读有抵触情绪,效率低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执教老师并不清楚自己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常规的听评课由于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系统,科组老师对执教老师的评价往往比较主观,流于形式,评课时缺乏宏观把握,要么是大量模糊性语言的评价,要么是一些细枝末节片段的讨论,对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往往起不到作用。

基于数据的精准的课堂观察是教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提升课堂效益的重要途径。有效、快捷、全面的多元交互式听评课数据分析对于执教者而言,相当于切片式的听课反馈和科学评价,对于提升执教者个人的教学水平和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研水平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课堂观察”数据平台的应用策略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APP平台,是在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在互联网平台中嵌入课堂观察量表,利用手提电脑、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以行为编码方式在听课过程中

收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经过软件系统后台的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直接为课堂评估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有利于课堂观察与诊断的全面化、科学化,推进课堂教学评价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使教师的评课依据有了数据基础,从主观感受到客观评价,也让执教的老师看到了更加细致化、精准化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评价。”课堂观察”数据平台由“我的任务”“我的课堂”“我的设置”“统计分析”“任务查询”和“新闻通知”六大部分组成,其中教师常用的功能是“我的任务”和“我的课堂”。

“我的任务”栏目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竞赛量化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行为”四大系统。根据课堂观察的多元化行为,把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体分化为“媒体应用行为”“师生交往行为”“课堂提问行为”“专业表达行为”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设置了若干个观察指标。这些观察指标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或者是学校特色进行个性化修改。

此外,这一平台还可以进行课堂“师生交往行为”的详细记录,包括教师讲解、教师提问、学生提问、学生质疑、学生交流、学生讨论等次数的记录;还包括对教师的提问内容、学生的回答要点和教师的评析原理进行详细记录。每个指标后还有“总体评价效果”的“A(优秀)、B(良好)、C(中等)、D(合格)、E(不合格)”五大等级划分。最后平台还设置了“观察结论”,包括“主要优点”“主要偏差”和“矫正建议”。每个评课老师都可以线上分享自己的听课感想,其他老师也可以看到他人的观点,相互交流和借鉴。

三、“课堂观察”提升名著阅读教学实践

以《海底两万里》名著读后分享课为例,围绕这堂名著阅读课,语文科组的其他老师借助“课堂观察”APP数据平台,对执教者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现场记录和评价,评价后平台呈现清晰的数据观察结果。

“课堂提问行为”需要记录的内容包括“教师提问”、“候答时间”“学生应答”和“教师理答”四个部分。

1.分析课堂提问的指向和类型

教师的提问阶段主要从课堂问题的内容、指向性和类型三个方面分析。因“课堂观察”平台结果没有显示“提问内容”,因而无法结合具体的提问分析。从柱状图量表中,“问题指向性”包含“明确”和“模糊”两个项目,执教者的课堂提问指向性“明确”占比100%,这表明教学设计中的提问清晰明确,不存在模糊情况。此外,在“问题类型”中, “描述性问题” “归纳性问题”分别占45.45%、27.27%,“论证性问题”占18.18%,“操作性问题”占9.09%, “判断性问题”占0%。

由此可见,执教者在设置课堂问题时,问题设置的认知水平是逐渐升高的。课堂上没有直接判断对错的提问,也没有出现抽象化或艱深难懂的问题。

2.观察学生获得答案途径、应答形式和水平

课堂上围绕学生应答阶段,可从“获得答案途径”“应答形式”“应答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从而发现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在《海底两万里的》读后分享课中,从“获得答案途径”的图表来看,学生通过“读书”和“讨论”获得答案的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45.45%和36.36%,而通过“思考”获得答案的比重只占18.8%,这说明本节课上,学生主要通过快速阅读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讨论时间,落实本节课“培养和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教学重点,同时小组讨论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但学生自主思考时间较短,容易导致组织答案的片面化和碎片化。因此,执教者应该反思,在日后的名著阅读教学中,适当预留更多的有效学习活动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这也有利于他们全面、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课堂看见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在“应答形式”上, “个人回答”比重占90%, “集体回答”比重只占10%,而“合作交流”比重却是0%(此处数据统计录入与实际教学情况略有偏差)。这表明整节课中,基于学习任务的名著阅读合作学习未能有效开展,课堂提问后,学生个人回答次数较多。这个现象的成因可能有三:一是与老师提问内容的难度系数有关,提问越难,越是考验个人的阅读能力;二是与班级学情有关,学生更愿意个人表达观点,而不是全班集体回答;三是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能够考虑到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路径。在“应答水平”方面,学生回答“基本正确”的比重占63.64%, “正确而有逻辑”的比重占36.36%,这个数据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是可观的,基本上能理解和解决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少部分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体现了较高的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呈现了个性化的名著阅读成果。

从这些数据的分析中,执教者发现,学生“获得答案途径”“应答形式”和“应答水平”,一方面反馈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体现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对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因此,设计出指向清晰,能勾连整本名著阅读的有趣味的合作学习任务,有助于提升名著阅读教学课堂效益。

3.评析教师的理答方式

在“课堂观察”数据平台上,教师的“理答方式”包括“打断或代答”“不理睬批评”“追问或补问”“直接评判”和“组织生生评议”。执教者在《海底两万里》名著读后分享课时, “追问或补问”占的比重为55.56%, “直接评判”占的比重为44.44%,而其他方式所占比重均为0%。这说明执教者在课堂上非常关注学生的回答,每个回答都给出了相应的评判,但“理答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补问”,或“直接评定”,但并未尝试鼓励其他学生评议回答的学生所组织的观点,这无形中减少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分享和交流,也容易造成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因此,执教者会反思,在日后的名著教学中鼓励学生相互点评, “生生”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并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堂观察”数据推动精准教研

“课堂观察”APP数据平台,除了通过柱状图、饼状图反馈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师生交往情况外,最后还需要每位评课老师填写“观察结论”,包括执教者的“主要优点”“主要偏差”和“矫正建议”,有利于评课教师们思考和归纳课堂观察中的重要信息,也有利于执教者从多个角度看待自己课堂行为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接下来的名著教学设计中, “课堂观察”的宝贵建议将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备课和上课策略,让名著阅读教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教育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科学。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利用“课堂观察”数据平台这一科学的评价工具,对执教者的课堂行为进行数据化分析,有利于精准细致地评价名著阅读课堂上的“得”与“失”。针对名著阅读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佳的现状,借助“课堂观察”这一平台,教师更加能全面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以及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及时调整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上的师生交往质量,从而推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趣味化、科学化和有效化发展。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名著评价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