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0-12-08 02:26尤宏姝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

尤宏姝

摘要:吉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区域性特征明显。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课程衔接模式认知不清、课程目标定位模糊和课程内容设置重复等。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推进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从课程衔接模式、课程培养方案、一体化教材建设等方面全盘考虑,统筹安排。要改革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丰富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要明确中高职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建立多方参与的课程培养方案;要建设一体化的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要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建设体系和格局。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11.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11—0017—05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全球制造业正在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精密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亦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继续谱写“中国制造”的奇迹,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就要有大的格局,具有国际视野,吸收借鉴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很多短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中、初级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对做好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然之路,而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需要课程体系的衔接,对中高职衔接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2002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年制高职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要求,为中高职衔接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经济发达省份针对本地区的实际,都制定了指导本地区中高职衔接的政策和文件。吉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但也是一个教育大省,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建设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不能照般照抄其他省份的经验,吉林省开展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吉林中高职课程建设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构建适应吉林省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笔者对吉林省目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通过实际调研、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得出结论,目前各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不再以学科为中心;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或理实一体化教学,不再以理论知识为主,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目前对口升学依然是吉林省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途径,但绝大部分中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与高职院校合作,平行设置同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班,与之相配套,中、高等职业院校也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但在实践中,目前吉林省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在课程模式认知、课程目标定位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规范的中高职衔接的

一体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一)课程衔接模式认知不清

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认清课程衔接模式,这个模式有助于建立适宜的课程体系。近几年,政府部门制定了一些政策,便于指导建立中高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做好课程衔接工作,让这样的课程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培养高级人才的需要,课程衔接因此作为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而受到中高职院校的重视。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蓝图进行了规划,也颠覆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国家的顶层设计是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更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明显的应用技术优势和就业竞争优势。职业教育是初中阶段中等成绩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通过对吉林省中高职教育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的了解并不深入,多数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探讨“什么是比较好的课程衔接模式”时,多数教师的回答都不是很清晰,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探討“如何看待中高职课程衔接”时,多数教师的回应是中高职课程衔接非常重要,但重要在哪里,在什么地方并不清楚。如果一线教师对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模式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就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并且理解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的内涵,是建立有效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先决条件。

(二)课程目标定位模糊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二者课程目标的总体价值取向相一致,两种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应该具有衔接性,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拔高,是升华。但二者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将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不同,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制定的政策难免出现重复或冲突,不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有关国家政策指出,中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二者的定位目标趋同,难以区分。两者都提到“高素质”,哪个更高?哪个更广?哪个更深?究竟如何区分,对于这些问题,国家及省级相关政策文件中都没有清晰的解释与说明。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衔接,也直接影响到中高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方面,专业课程重复程度严重,尚未形成规范的衔接体制,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尽管很多吉林省中、高等职业院校间形成了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合作关系,但仍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缺乏中高职衔接的统一教材。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造成三校生在升入高职后学习的课程内容相同。在遇到和中职课程重复的内容时,有的教师会重复讲一遍,有的教师会有取舍地讲一遍,有的教师会越过不讲。可以说,同专业中职与高职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

二、推进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推进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从课程衔接模式、课程培养方案、一体化教材建设等方面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丰富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有三种招生方式,分别是对口招生、自主招生和普通高考。目前条件下,受到国家政策制约,对口招生占比较小,倾向于中职院校,而自主招生和普通高考,主要是招录普通高中毕业生。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不符合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规律。

一方面,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招收合适人选。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中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打通中职、高职(专科)人才培养和入学通道,丰富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二)明确中高职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建立多方参与的课程培养方案

清晰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导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失策,也有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积极性不高,还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中高职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多方参与,探索完善的课程培养方案。具体要做到:

1.教育部门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

吉林省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特征,结合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专家、职业院校教师的意见建议,制定符合教育规律的政策,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定位清晰的内容,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人工智能方面:面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旺盛的需求引导下,各类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蔚然成风,从中小学到中职、高职以及高等院校均踊跃开设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关课程和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形势喜人。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我国当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集中大量开设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带来师资和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作为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院校面临师资培训、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环境建设等诸多困难,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不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二是中职、高职、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衔接问题。教育部批准 2019 年度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达到了 180 所;中等职业院校也已经准备开设《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和《服务机器人装调与维护》等教育部新批准设立专业;高等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仍在积极探索之中。

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结合的问题。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集大成者,然而国内院校目前除了独立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机器人工程专业外,还没有专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另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的需求,亟待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工具。

为深人贯彻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 国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专业技术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全面发展,应积极响应教育部政策号召,结合技术和产品优势,把握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推出人工智能机器人中 职高职衔接教育项目,为院校建设开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机器人中职高职衔接教育项目,通过激活企业动力,让企业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为教育服务,解决院校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项目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在注重实操的基础上引入理论和工具的学习,实现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课程的有机衔接;項目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开展人工智和机器人复合教学,占领了行业和技术制高点。

2.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积极性

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类院校输送人才,有了人才,才能促进行业企业的发展。反过来,行业企业引领、参与中高职院校的建设,包括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的选定等。以人工智能人才为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猛,预计今年(2020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 15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1 万亿元。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 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 5%左右,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 500 万。发展多层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培养职业型、专业型等多种类成梯次新型实人工才,势在必行。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在职业院校大数据、信息管理相关专业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技术技能人才。

3.职业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层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备在生产或者服务一线将已有的计划、决策或设计转化成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人才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等几个层次。大力培养各级技术人才,加快形成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大对特级人才、高级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初、中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院校制定多层次的培养方案。

还是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制定最新技术和产品构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中职高职衔接教育项目建设方案,可以有效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展战略、满足数百万产业人才紧迫需求、改善职业院校教育资源,进一步构建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体系,培养新型实用产业人才和专业人才。同时,方案基于产教融合的理念,面向企业和生产实际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通过软硬件平台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多协同、高融合的特点,与现代教育和职业院校注重协作、强调实操的建设理念高度匹配。

(三)建设一体化的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体系

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重复现象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加强中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是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部门要加强中高职一体化教材的统筹安排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好政策,组织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不同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组织并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根据地方产业行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经过不断的修订与论证,然后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最终形成建设一体化的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搭建一套符合吉林区域特点的中髙职衔接课程体系策略。

2.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教材建设

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94号)中指出职业教育教材应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开发的原则。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材建设,鼓励‘双元合作开发教材,注重吸收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深度参与教材编写。”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离不开行业企业,而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要利益获得者应当积极参与进来。以达闼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中职高职衔接教育项目为例,通過激活企业动力,让企业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为教育服务,解决院校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项目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在注重实操的基础上引入理论和工具的学习,实现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课程的有机衔接;项目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开展人工智和机器人复合教学,占领了行业和技术制高点;项目践行产融结合理念,采用达闼科技先进产品和系统构建实验实训平台,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高科技赋能。专业课程建设目前主要形式有,一是现有人工智能方向和机器人工程向专业课程的实验课;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课程,根据培养方向可以分为专业实训和职业实训课程。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方向专业课的实验课;机器人工程向专业课的实验课;人工智能机器人职业实训课程方案;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方案等。

3. 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教材编选制度

围绕深化教学改革和“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开发新的课程、编写新的教材,积极开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专业领域、技术创新领域的教材,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4.实现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材的统筹安排

吉林省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课程衔接方式:一是五年一贯制。前两年主要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后三年主要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二是“3+2”中高职衔接模式。即学生在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继续接受两年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模式。对口招生主要是通过考试或考核,对有意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评估,达到考核标准的学生即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中学习,以此完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吉林省各中、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各自学科开发了大量教材,但是中职和高职直接衔接不够紧密。下一步,应该集中各方力量,科学合理设计衔接教材。实现有效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需要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密切配合,实现对同类教材的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齐红阳.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2]李玉保,刘斌,刘国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兼论“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11(36).

[3]雷珊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研究[D].天津大学,2013.

[4]徐水,焦锏,侯俐.关于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方案设计的思考[A].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年第1辑[C],2013.

[5]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09).

[6]黄石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三所卫生职业院校的调查[D].江西农业大学,2017.

[7]古光甫.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历史脉络、问题与展望[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04).

[8]刘春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发展的融合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

[9]杜圣东,杨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工科教育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07).

[10]余婧.基于Python的高職软件测试实践课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02).

[11]牛海燕.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12]刘美荣.中职起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责任编辑:王    辰]

A Study On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Bridging Courses in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Jilin Province

YOU Hongshu

(Jilin Norm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Jilin 130052,China)

Abstract: Jilin province is a big educational provi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connection system of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unclear cognition of curriculum convergencemode, ambiguous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repeated curriculum content,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ctively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vergence in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a 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 projec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middle and high vocational connecting courses in Jilin Province. We should reform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of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rich the course linking mod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stablish a multi-participation curriculum training schem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for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 educ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dustry enterprises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operate closely for masystematic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pattern.

Key words: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ridging course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中高职一体化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