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路径研究
——以广州永庆坊微改造为例

2020-12-10 09:31曾志辉梁震川
中国名城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永庆西关广府

曾志辉 梁震川 吴 韵

导语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化元素的城市,也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城。永庆坊(又称永庆片区)坐落于广州的荔湾区西关,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的地方,也是岭南文化的聚集地。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的第一站就是永庆坊。他指出,微改造的旧改模式保护了永庆坊街区肌理,使千年文脉得以延续,让西关老城区焕发一片生机。因此,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这要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要融合发展,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1 永庆坊基本情况

1.1 区位介绍

永庆坊的相关资料文献有限,永庆坊属于恩宁路一带,且是该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较小,许多特征与恩宁路有相似之处。因此,了解恩宁路的整体情况,对研究永庆坊微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恩宁路街区坐落于广州西关地区一带,由几条街巷构成,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扩建成路。东边是上下九第十甫路历史文化街区和宝华路,西边是昌华历史文化街区,与荔湾湖风景区、荔枝湾相接壤,北边是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恩宁路以北就是永庆坊片区(包括永庆大街、永庆一巷、永庆二巷,至宝大街至宝西一巷西南面的建筑和一部分恩宁路东北面的建筑)(图1)。在整个街区结构中,恩宁路、永庆一巷、永庆二巷、至宝大街、至宝西一巷都与永庆大街相连(图2)。

1.2 发展历程

永庆坊属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西关地区。早在明朝,西关地区曾是广州边缘的一个郊区,缺乏发展经济的动能。清初,由于清政府推行“一口通商”政策,西关地区开始逐渐变成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逐渐发达的商业贸易,使西关地区迅速发展成广州的经济核心片区[1]。在此背景下,商贸文化逐渐成为西关文化的主要特征,通过粤剧、建筑艺术、书画、饮食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来[2]。李小龙和詹天佑的祖居就是在此期间建造的。民国初期,城市需要大规模的重建以满足西关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需要,主要包括道路的修筑和新区的建设。同时,西关地区大面积的农业用地被开发为高档住宅区,其中恩宁路的商品房住宅区在这一时期开始兴建。民国中后期,西关地区的商业虽然发达,但因人口密集与道路网稀疏,无法承受该地区的开发和改造。因此,20世纪20年代,民国政府对该片区的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和扩修。其中,以宁溪村、恩洲村命名,全长750 m的恩宁路由恩宁市、恩宁钟巷、恩宁北路、恩宁东路和十一甫扩建组成,经改造过后的恩宁路两侧为商住混合型的骑楼,与龙津西路和第十甫骑楼相接壤,是广州老城区至今保留最完整的骑楼街(图3)。

图1 永庆片区区位图

图2 永庆片区结构图

2 永庆坊微改造的历史演进

图3 改造后的骑楼街图

微改造这一概念,起源于广州市白云区旧厂房的翻新,项目引起了原广州市城市更新局(2019年并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重视和肯定,随后便将相关概念进行引用。该方式并不是大规模的重建或拆迁,而是对旧建筑进行局部的更新,包括拆建和功能的变更等。

2006年广州市政府提出将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变为库存优化的方针,由于不仅事关民生,而且还涉及广州西关千年文脉的传承,恩宁路、永庆坊作为改造试点备受广州市居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以来,恩宁路改造政策几度更迭(表1),最终,在政府和民众不断的协商下,2015年12月永庆片区改造工作正式启动,引入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进行微改造,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历史文化建筑。

3 永庆坊微改造中文化传承的路径创新

永庆坊历史积淀深厚,至今还保存着多数具有丰富历史信息和人文意义的历史建筑。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原则,荔湾区通过公开招商引入万科集团修缮建设及运营永庆坊。在保持原有建筑物外形不变的前提下,更新、保护、调整建筑物外观,加强岭南建筑整体风貌特色,保留岭南建筑民居的空间肌理,使“旧”和“新”充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微改造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以经济发展为手段,实现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以文化创新为目标,保持并优化了城区的历史风貌。为进一步弘扬广府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3.1 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永庆坊在微改造的过程中,外在表现是对历史建筑的点缀修缮与活化利用,而内在本质更是以传承“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艺术为载体,延续广府文脉精髓,使其千年回响,重现历史现场。

3.1.1 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

永庆坊片区的众多名人祖居和历史建筑饱经漫长岁月的洗礼,是广府文化的一个缩影。经微改造,建筑总体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多数建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辟了博物馆、展览馆等,并向公众开放。如粤剧銮舆堂、八和会馆、李小龙祖居以及粤剧艺术博物馆等,在传承广府文化上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表1 广州恩宁路改造历程表

位于永庆坊二巷2号的粤剧銮舆堂,前身是粤剧武打行馆——德和堂,旧时为粤剧戏班新人练武场所。如今,许多粤剧老演员在这里排练,教儿童一些粤剧知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粤剧文化,弘扬和传承粤剧艺术,从而促进粤剧的繁荣和发展。八和会馆有合和、德和、兆和、永和、福和、新和、普和、慎和8个堂。会馆原为粤剧艺术家共同建立的商业演出机构——吉庆公所。1937年,八和会馆被日本侵略者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广州八和会馆得以恢复运营,在十三甫租了一间屋作为场地。不久之后,来自美国旧金山、新加坡等地艺术家捐款1万多美元,在恩宁路买了一栋房子作为会址,并在河南堑口长庚里购买一间屋作为宿舍,河南鳌洲外街一间屋作为分会馆。新建会馆门楼沿用遭受战火洗礼后幸存的老会馆骑楼大门,见证历史且传承至今。永庆坊一巷13号,是著名的历史建筑——李小龙祖居。武打之星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与廖侠怀、半日安、叶弗弱在20世纪40年代并称粤剧“四大名丑”,他的表演幽默含蓄,曲调浑厚朴实,深受观众青睐。这座祖居建于民国时期,2005年重修,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石脚,属典型的西关大屋建筑风格,改造后的堂厅,展示着李海泉作为粤剧丑生表演的真我风采。

3.1.2 粤剧艺术博物馆与“互联网+”相结合

永庆坊所在的西关街区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粤剧艺术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互联网+”相融合是微改造过后的永庆片区对于传承粤剧艺术、延续广府文化的画龙点睛之处。

粤剧艺术博物馆独具中国园林式的岭南风格、水乡特色,坐落于粤剧活动起源地和粤剧名伶居住地的西关片区,见证了一部粤剧艺术发展史和广府文化传播史。主展厅位于博物馆南岸,以“南国红豆”为主题,按时间顺序,分为“风雨历程”“红豆飘馨”“梨园异彩”“名扬五洲”4个部分,红船模型是用来展示粤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红船时代”,从而勾勒出由粤剧历史卷轴组成的广府文化空间。为了让博物馆“活”起来,让游客更好地体验粤剧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展厅运用了“互联网+”的技术,包括各种多媒体设计,结合声、光、电体验和互动技术的手段,不仅让游客看到完整的粤剧历史、艺术、著名音乐家和机构,而且充分展示了舞台前后的不同表演形式。通过3D投影、触摸屏和体感互动,增强了互动和参与,让游客感觉仿佛参与了粤剧的发展历程,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2 以经济手段为重点,文化与产业相结合

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使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一个产业,它必须与自身的历史文化相联系。在改造过程中要避免开发过度导致历史文化街区沦为同质化严重的商业景区,这样无益于自身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永庆坊在微改造后,形成了商业、旅游和文化三方交互的大文化发展模式以及多元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实现了文化传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1 商业、旅游和文化三方交互的大文化发展模式

首先,文化旅游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的意义在于使地方文化成为活的灵魂。旅游业因文化而繁荣,文化通过旅游来弘扬。发展旅游业能为历史街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永庆坊微改造推动了传统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和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如铜器制作、“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等,民俗工艺美术的开发把传统工艺与技艺转化为大众所喜欢的文化产业商品。

其次,将文化引入商业活动,提高商业的文化品位,通过现代化的商业运营模式,把传统文化融入商业活动中,如粤剧艺术博物馆欲将粤语情景旅游剧《穿粤·西关》进行商业演出,该剧以广州本土文化为基础,通过声光技术诠释粤剧、南派武术、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及打铜、白鹅潭、艇仔粥等广府文化符号。

最后,微改造后的永庆坊将文化与产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大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形成商业、旅游、文化互动的发展格局,以文化促进永庆坊片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带动文化的繁荣,形成现代化商业文化旅游区。

3.2.2 多元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进入知识体系和时代的一种新的行业[3]。永庆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才能实现其当代的价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永庆坊在微改造过程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靠地理空间优势、利用市场环境资源,形成市、景、声、势的多元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一是“造市”。地处荔湾区的永庆坊市场辐射人口规模大,“造市”回报有充分保障。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培养和营造文化体验市场引导和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如广州的饮食市场、茶业市场、玉器古玩等都可在永庆坊片区见到。

二是“造景”。永庆坊在修缮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制造人文景观来引导和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荔湾区交通便利,周围居民众多,1 h区域交通圈内的居民超过1 000万人[4]。巨大的消费潜力能为片区带来可观的市场回报,永庆坊片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极具特色的广府文化和西关风情。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把永庆坊打造成适应现代都市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消费景点,如今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三是“造声”。广州西关是清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商贸往来的重要关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得岭南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19世纪诞生了一大批旋律优美的广东音乐。通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青年音乐周的方式,把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挖掘西关文化与西关风情,更好地弘扬广东的音乐文化[5]。

四是“造势”。作为商业古都的广州,历来重视“造势”工作,永庆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造势”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因为通过广告宣传“造势”,提高永庆坊片区的文化渗透力和知名度。

4 结语

人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和主体。城市建设应以市民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城市生活的人性化,改善宜居性,丰富社会生活,增进社会互动,弥合社会差异性,建立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永庆坊示范了一种可能、一种创新,从更高的层面理解,它代表了广州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创新经验,是积极推进的“绣花”式微改造的标志。作为城市微改造典范的永庆坊“绣花”功夫,外在表现是对沿街旧居故里进行点缀修缮,内在本质是以传承粤剧艺术为载体,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目标;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打造历史街区和粤剧艺术博物馆与“互联网+”相结合;以经济手段为重点,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商业、旅游、文化三方交互的大文化发展模式以及市、景、声、势多元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来延续广府文脉精髓,使其千年回响,重现历史现场;如今成为广州本土文化新地标,身临其境足以体验到穗城风格,烙印出羊城品质。未来广州也将继续勇于创新,不断形成各方共识,在保护优先的理念之下,加强历史建筑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让广州有更多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地方[6]。

说明:本文为2019—2020学年广东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双百工程”(编号:2019XSZD057)成果。

猜你喜欢
永庆西关广府
永庆(neco)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
一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