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绪疗法联合有氧运动干预对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情况及SPBS评分、运动耐力的影响

2020-12-10 02:09王晓燕郭强
河北医药 2020年23期
关键词:步行有氧心肌梗死

王晓燕 郭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继而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坏死所引起的,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胸痛、心肌梗死等,严重者甚至发生猝死[1]。目前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主要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但是术后疼痛感较强,患者通常表现为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2]。在临床中,对于患者的负面情绪的描述常以心理弹性作为其重要指标[3],主要描述患者的韧性、抵抗挫折能力。合理情绪疗法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主要包括诱发事件、信念以及产生该事件后的心理活动和行为[4]。有研究报道显示,PCI手术后及时对患者展开有氧运动干预,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5]。本研究将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联合有氧运动干预对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情况及自找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分、运动耐力的影响分析,为临床及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7.51±2.37)岁;体重45~70 kg,平均体重(61.40±2.37)kg;体重指数平均(25.81±1.29)kg/m2;术前Gensini评分平均(17.26±2.6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以及Gensin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填写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n=6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符合CHD诊断标准[6];②患者均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

1.2.2 排除标准:①急性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心脏病;②脑血管病;③肝肾功能障碍;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急性发作;⑥ 2型糖尿病;⑦活动性肺结核或恶性肿瘤患者;⑧已发生心力衰竭者;⑨年龄<18岁或>80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⑩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1.3 研究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干预,给予患者及时进行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同时针对血脂异常患者给与他汀类药物治疗,针对血压异常患者及时给与降压治疗,针对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负面情绪及时给与干预。

1.3.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合理情绪疗法联合有氧运动干预:

1.3.2.1 合理情绪疗法:患者术后48 h后开始对患者开展干预活动,干预时间设定为3周,总共包括个体访谈以及放松训练。个体访谈时间设定为30 min,每周2次,总共6次。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心理诊断、领悟以及修通、再教育等4个阶段,访谈由本院高年资心理咨询师负责开展,通过心理诊断阶段,及时对患者的临床不适及负面情绪情况及时进行诊断,针对患者的可能诱发的负面情绪,例如焦虑以及紧张不安情绪进行及时跳帧,通过对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包括“我为什么要遭受疾病”等及时进行干预,并对疾病的结果及时进行合理解释,在领悟阶段,通过对患者的认知干预,帮助患者改善认知情况,让患者由情绪困然的主观原因,转化为患者对外部事件的认知态度,在修通阶段,在对患者的认知干预后,及时对患者安排放松训练,修正不合理信念,转移生活态度。再教育阶段,在对患者的以上阶段的巩固阶段,及时对患者的鼓励性教育,通过及时对患者进行引导以及暗示,增加患者的抗逆力,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

1.3.2.2 有氧运动干预:第1步:第1天松弛的呼吸运动,四肢的主动及被动活动,每次重复5~10次(提肩、肩环行,手肘屈曲及伸展,臀部及双膝屈曲及伸展,足踝上下屈曲伸展,第2天内容与第1天相同,重复20次;第2步:第3天与第1步相同,但要在床上坐起,重复5~10次/次,第4天与第1步相同,但要在床上坐起,重复20次/次;第3步:每日热身及松弛运动,用缓慢步法步行30~40 m;第4步:每日热身运动,原地踏步运动10~15次,在有支撑下屈曲及伸展双膝,用缓慢步伐行走50 m,松弛运动;第5步:2次/d热身运动,步行100 m,尝试行上下5步楼梯,松弛运动;第6步:2次/d热身运动,步行150 m,步行上下5步楼梯,松弛运动;第7步:2次/d热身运动,步行150 m,步行上下9步或10步楼梯,松弛运动。

1.4 观察指标

1.4.1 2组患者的预后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比较主要通过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对2组患者展开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对心血管疾病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情况进行比较。

1.4.2 2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比较: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7]对患者的心理弹性进行比较。该量表主要包括25个条目以及5个维度,主要包括个人能力、宗教信仰、积极接受变化、控制能力、忍受消极情绪能力进行评价,采用5分法,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心理弹性越高。患者的焦虑情绪主要通过对患者的焦虑抑郁量表(HAD)量表[8]进行,主要包括焦虑情绪HAD-A量表以及抑郁情绪量表HAD-D量表组成,分数在0~7分,患者无症状,评分在8~10分部分可疑,11~21分肯定存在症状。

1.4.3 2组SPBS比较:SPBS[9]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维度、情感维度以及经济维度三个部分,采用五分法,分数在10~50分则为自我感受负担较重,其中,<20分则为自我感受负担不明显,20~40分自我感受负担中等,>40分则为重度自我感受负担。

1.4.4 2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比较:分别对2组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进行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n=60,例(%)

2.2 2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比较 治疗前,2组CD-RISC、HAD-A、HAD-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CD-RISC显著提升,HAD-A、HAD-D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HAD-A、HAD-D显著小于对照组,CD-RIS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心理弹性比较 n=60,分,

2.3 2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SPBS评分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SPBS评分各个维度以及总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SPBS评分各个维度以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评分比较 n=60,分,

2.4 2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比较 治疗前,2组6 min步行距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比较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我国心肌梗死的患病情况逐渐呈现年轻化[1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质量。介入手术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加重期以及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病灶部位血管的再通手术,可以迅速改变患者局部病变相关血管的血流,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血供,提升心肌功能,进而减缓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提升患者心功能[11]。

但是相对于正常人而言,心肌梗死介入手术后,由于疼痛感较高以及患者的负面情绪较为严重,患者普遍存在生活质量以及心功能的下降,有研究报道指出[12],心肌梗死介入手术后呼吸困难以及睡眠质量较差等发生率较高,患者的生理功能的相对下降,而在术后患者的心脏恢复过程中,由于其心功能恢复周期较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所以对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及时开展心理干预以及运动指导,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采取有氧运动干预以及患者的心理综合干预,患者的负面情绪显著下降。有研究报道指出,随着患者的不良情绪的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也随之下降,机体肾上腺轴等激素水平下降,对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13]。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弹性以及生活负担等情况分析也证实,随着患者的负面情绪的下降,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上升,患者的生活负担水平下降。吴立新等[14]通过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患者实施合理情绪疗法,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回升,与本研究相互印证。

而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的有氧运动干预,观察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认为,患者的有氧代谢能力以及心功能水平显著提升[15],对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对2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分析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合理情绪疗法联合有氧运动干预对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负担水平显著下降,运动耐力情况显著提升,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疗效显著,建议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步行有氧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魔方小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步行回家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