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0-12-14 04:29宋万灯章安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2期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阳性率

宋万灯,章安平,尤 玮

(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恶性肿瘤疾病的一种,该疾病特点为以原幼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分化障碍、恶性增殖,成人患者相比较于儿童,ALL患者病情更加严重,肿瘤恶性程度较高,不具有良好的预后,生存期较短。ALL能够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代谢中发生,因此,临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下文将进一步开展ALL患者的临床特点,从而提升临床治疗疗效[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27位ALL患者为实验对象,经病理学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ALL诊断标准。男性15人,女性12人;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5.38±2.61)岁。其中B细胞ALL患者19人,T细胞ALL患者7人,混合ALL患者1人。

1.2 方法

试剂与仪器选择:流式细胞仪与相匹配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定量PCR仪及试剂盒检测融合基因,普通PCR仪检测突变基因,低温离心机与测序仪及测序芯片。患者入院进行初诊时,采集2 ml骨髓液标本,进行肝素管抗凝操作,对患者开展免疫分型检测、融合基因检测[2]。

1.3 统计学原理

使用SPSS 21.0软件包对实验内数据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使用T值计算,计数资料使用x2计算,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主要临床症状

27位ALL患者中,初诊患者症状表现为:发热16人(59.26%,16/27),乏力9人(33.33%,9/27),出血5人(18.52%,5/27),骨痛3人(11.11%,3/27),浅表位置肿块2人(7.41%,2/27),其中发热症状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乏力、出血、骨痛、浅表位置肿块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产生3种症状1人(3.70%,1/27),2种症状12人(44.44%,12/27),1种症状者14人(51.85%,14/27),其中2种症状和1种症状者占比最高,显著高于3种症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肝脾肿大12人(44.44%,12/27),淋巴肿大8人(29.63%,8/27)。

2.2 血细胞水平

白细胞中位数(WBC)为13.1(0.46~352.2)×109/L,WBC数低于30×109/L 19人,WBC数(30~100)×109/L 3人,WBC数大于100×109/L 5人,血红蛋白水平标准值为80.5(35~147)g/L,血小板标准值为38.5(4~965)109/L。

2.3 免疫表型

针对B细胞ALL患者:CD19、CCD79a类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阳性率为33.33%(9/27);针对T细胞ALL患者:CD7、CCD3类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阳性率为29.62%(8/27)。

2.4 融合基因与突变基因

27位ALL患者中,表现为融合基因7人(52.92%,7/27),检测呈3种基因,BCR-ABL阳性率为18.51%(5/27),MLL-AF4阳性率为3.70%(1/27),E2A-PBX1阳性率为3.70%(1/27)。B细胞ALL患者融合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T细胞ALL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BCR-ABL、MLL-AF4阳性患者初诊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呈阴性患者(P<0.05)[3]。

3 讨 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临床高发的肿瘤性疾病,其病因主要为原始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血液系统的异常,同时肿瘤细胞也可侵犯脑膜、性腺、淋巴结、肝脏等组织、脏器或系统,危害较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相对较高,但是成年患者愈后较差,治愈率较低,该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对成人的恶性程度较高[4]。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较急,临床症状出现到病情危重仅需数周时间。相关文献报道显示,早期临床症状为出血、发热、贫血等,患者伴有骨关节疼痛,疾病晚期还可合并病毒、结核感染等并发症,可进一步加重病情进展,因而患者生存时间较短[5]。本次研究中也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初诊患者中发热16人(59.26%),发热症状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乏力(33.33%,9/27),出血(18.52%,5/27),骨痛(11.11%,3/27),浅表位置肿块(7.41%,2/27)症状,差异显著(P<0.05),可知发热症状较为显著,同时乏力、出血等症状也较为常见。进一步分析症状表现显示,2种症状(44.44%,12/27)和1种症状者(51.85%,14/27)占比最高,显著高于3种症状者(3.70%,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患者症状单一,或仅合并两种症状,典型性较差,容易误诊或漏诊。但是,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提出,患者初诊时即可出现明显肝脾肿大表现,应注意与临床症状综合分析,鉴别诊断[6]。本次研究也发现,较多患者合并肝脏(44.44%,12/27)和脾肿大情况(29.63%,8/27),可作为该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血细胞水平影响较大,本次研究中WBC水平低于30×109/L高达19人,WBC水平大于100×109/L者仅5人,提示患者存在WBC水平升高问题,但多数患者初诊时低于30×109/L。同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引起贫血症状,监测患者血红蛋白可见指标明显下降,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标准值为80.5(35~147)g/L,可增加患者持续性贫血风险[7]。在血小板计数水平方面,本组患者血小板标准值为38.5(4~965)109/L,血小板水平下降,需高度注意预防出血。

此次实验在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中,由上述结果可知,针对B细胞ALL患者:CD19、CCD79a类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阳性率为33.33%(9/27);针对T细胞ALL患者:CD7、CCD3类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阳性率为29.62%(8/27);27位ALL患者中,表现为融合基因7人(52.92%,7/27),检测呈3种基因,BCR-ABL阳性率为18.51%(5/27),MLLAF4阳性率为3.70%(1/27),E2A-PBX1阳性率为3.70%(1/27)。B细胞ALL患者融合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T细胞ALL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BCRABL、MLL-AF4阳性患者初诊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呈阴性患者(P<0.05)。

综上所述,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B细胞ALL患者中CD19、CCD79a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T细胞AAL患者中CD7、CCD3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其他类型基因可进行进一步研究其价值。

猜你喜欢
白血病淋巴细胞阳性率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
欧美的猫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小鼠脂多糖急性肺损伤后γδT淋巴细胞与肺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