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20-12-14 14:18李晓莉刘春艳张羽佳宋嘉婧顾祝蕾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1期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评分

李晓莉,刘春艳,苗 琦,张羽佳,宋嘉婧,顾祝蕾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脑血管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113)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其有着较高的复发率[1],因此临床护理对其尤为重要。本文就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4.15±6.97)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3.73±6.8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①用药及饮食等日常护理:指导患者遵循医师要求准确用药,监督其饮食以清淡营养为主,指导其体位正确,保持病房内卫生通风,记录观察其病情变化等;②心理护理:患者在疾病的压力下多会产生一些自卑、焦虑、躁郁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多与其沟通交流,助其疏导心理,树立尽快康复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

给予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①患者入院时将相关医师、陪护探视制度等基础信息告知并予以临床健康教育路径表;②指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水果、蔬菜、蛋白质等要充足;③指导正确用药和注意事项;④多与患者交流以消除其内心紧张、畏惧、焦虑的情绪,加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⑤详细讲解锻炼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的方法,并指导监督其进行锻炼;⑥给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疾病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到疾病的成因,掌握预防此类疾病的方法,敦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并主动锻炼身体,指导其出院后依然进行康复训练。

1.3 疗效标准

(1)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护理人员主动沟通、态度良好等)、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对应分值100分、85分、70分、55分,总分为100分;

(2)护理效果评分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神经缺损程度评分越低,表明护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是“±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较,观察组(94.75±5.03)明显高于对照组(88.41±6.17),P=0.001,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两组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基本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10.24±2.08)明显低于对照组(13.17±2.9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也被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部供血出现障碍而引发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软化或坏死,有着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主要临床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甚至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有一定的威胁[2]。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利用科学手段对患者进行系统管理的护理模式,其特点有实用性、时序性、协调性及个体化等,护理计划由相关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遵循时间性和有序性的原则制定并实施[3]。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方法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4.75±5.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1±6.17);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组评分(10.24±2.08)明显低于对照组(13.17±2.96),表明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相较于一般的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有助于其神经功能、肢体及言语功能等的恢复[4],不仅能够有效地使患者较快康复,也使其医疗费用减少,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医疗纠纷也有所减少,应用效果较好[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脑梗死急性评分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我给爸爸评分
两种评分系统在脓毒症相关凝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