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中的性别语言研究

2020-12-14 04:04孙帆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语言

内容摘要:男女性别不同,自然在语言的使用上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处于人生绝境处怀着孤注一掷的心决绝地将自己的命运前途“赌”在婚姻上的女性形象。文中讲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本文旨在通过对双方对话的分析,探讨性别语言的特色。

关键词:倾城之恋 性别 语言

一.《倾城之恋》的写作背景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1943年表的一部中短篇小说,文中以一个试图冲破旧式家庭牢笼的女性视角—白流苏,描述了一段从上海到香港的战时爱情故事。小说似乎是一个完美结局,白流苏最后嫁给了范柳原,安心做起了“范太太”,但其实就像白流苏说的那样“把他(范柳原)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看似圆满的结局后也透出了无尽的悲凉。白流苏从一开始对爱情婚姻的向往,到后来的离婚、回到娘家被哥嫂歧视、遇到范柳原最后嫁给范柳原,她一步一步在妥协,爱情在辛酸谋生中一点一点被磨灭。她也觉醒过,试图挣扎过,但最后还是归于沉默。这样的结局与当时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张爱玲1921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名门世家,她从小就耳濡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也因为家庭的原因,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资本主义发展形势如日中天,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都对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前期的新文化运动给中国送来很多先进思想,许多女性开始意识到了女性独立是多么重要,然而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老百姓的思想依然受制于封建传统,我国的女性也没有得到解放,男权意识仍然处于主要地位。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经济层面,女性都没有获得完全的独立,依然只能依附男性。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文学作品中男性的形象与女性形象往往不对等,同时也导致了男女不同性别在语言上的差异。

二.小说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性别语言是指在语言中,同标准系统的相对而言由性别差异造成的变体[1]。丹麦的叶斯帕森是第一个从语言学角度来对“性别语言”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家。1922年,在其《语言:本质、发展及起源》一书中讲解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在1960年以前没有系统的对语言中性别因素的研究,研究都是非常零散的,当时的男性语言是规范的语言,但是女性用语却被视为不规范的语言,是偏离的规范语言。1960年以后,语言学家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性别语言,当时研究的语言以英语为主,主要研究男性和女性發音的异同以及不同的性别在用词以及句式选择方面的差异。人是语言的主体,男性和女性又组成了人类,由于性别的差异,对语言的使用上也会有差异。反之,如果我们用语言来描述男性和女性,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描述。由于男性和女性本来就属于不同的群体,由于性别不同,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教育的环境也会不同,男性和女性在交流中也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因此,语言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性别语言的差异,这样就可以从理论角度为这些差异提供支持,减少对话中的误解和矛盾,换位思考,这样就可以实现成功的交流。

在本篇小说中,男性语言和女性语言差异最明显的是在疑问句的使用上。祝畹瑾在《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中总结了女性语体的特征,其中第一条就是“更多地使用附加问句。”文中白流苏刚到香港的当天晚上与范柳原跳舞时的一段对话中,白流苏对范柳原说:“你以为你跟别人不同么?我看你也是一样的自私。”这个问句并不是流苏试图通过询问范柳原来得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流苏自己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这个附加疑问句只是为了突出后面要说的内容,引起注意。此外,有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跟喜欢使用疑问句,大概是男性的二点五倍。女性使用疑问句表现了对谈话者的尊重,从而使得谈话的氛围非常和谐,也是因为女性比较注重礼节和喜欢聆听。但是男性却很少使用疑问句,偶尔使用疑问句也是为了表达出他们的反对意见或者是成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对话中,流苏的使用问句的频率明显高于范柳原。这与男性主导话题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则只是跟着男性的话题附和或礼貌性提问。

小说中范柳原对流苏讲了这么一句话:“……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虽然范柳原一直表现地非常绅士,但是这句话却表现了他对女性的态度是非常不尊重的。从骨子里认为女人低男人一等,因此用到了“卖淫”这样具有侮辱性的词语。但是流苏面对这样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并没有用同样带有侮辱字眼的语句反击回去,她只是说:“他竟敢这样侮辱她,他敢!”这句话甚至没有正面回应范柳原,只是流苏自己的内心活动。这也可以看出男性与女性言语的差异,男性讲话时会带有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词语,但是女性却很少使用带有对男性性别歧视的词语。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两个人的对话分析出男性与女性在使用语言时的区别:女性在对话中常用疑问句来反馈对方,且较少使用带对男性有歧视色彩的词语;而男性较少使用疑问句,大多使用陈述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且会使用带有歧视女性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小说中的性别言语策略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对话中,不仅仅使用的词汇和选用的句型有差异,交际时采用的策略,说话的方式等等也都有一定的差异。小说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对话基本上都是范柳原主导话题,流苏只是附和。比如说小说中有一处“柳原道‘我们到那边去走走。流苏不作声。他走,她就缓缓地跟了过去。”两个人在一起也永远都是范柳原说话的篇幅与长度与流苏说的相比要多很多。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影响或影响话题,男性比女性更频繁地转换话题。和男性相比,女性不喜欢影响话题。很多时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认为主动去影响话题、八卦或者提问是一种非常不稳重的表现,同时还会显得自己很轻浮。因此,女性在交谈中往往是被动的、顺从的。在中国古代的礼教教育中有对男性女性交流时的规定。比如《礼记·内侧》中写道“能言,男唯女俞”以及“之声直,俞之声婉,故以为男女有别”。还有封建妇女道德核心中的“三从四德”中,有一德是专门要求女性言语的,要求妇女言行谦虚,称呼自己时要再降一等,用“奴、妾”等来称呼自己。流苏虽然处于民国时代,西方思想传入,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因此流苏会习惯性的依附于他人,把话语的主动权交给了范柳原。

文中还有一段对话,“柳原说∶‘我陪你到马来亚去。流苏回答∶‘做什么?柳原说∶‘回到自然。但他转念一想,又说∶‘只是一件,我不能想象你穿著旗袍在森林里跑。……不过我也不能想象你不穿著旗袍。流苏连忙沉下脸来道∶‘少胡说。……”[2]在这段对话中,柳原完全沉醉在自己编织的感性虚幻世界里,说着一些他自己也不懂,但是却要求流苏懂的话,流苏则用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回答柳原,但是却始终无法走出旧式社会的传统,我们从这段对话里也可以看出男性主导话题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出女性在对话中,有很多贬低自己的“丧气话”,比如说这段对话里,流苏说:“人长得难看,怎么打扮著也不顺眼”,在之前的对话中还说“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还说“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等等,这种自贬式的对话在文中还有很多。流苏算是那个时代非常勇敢的人,她有离婚的勇气,承担着外界对自己的议论,也曾经有过想要依靠自己不依赖别人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旧传统的束缚,选择了找一个人依附,这也导致了流苏自贬式的话语。

总的来说,文中范柳原与白流苏性别语言差异与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密不可分,研究特定的性别语言差异,一定要密切联系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白璐.《简·爱》中性别语言的分析[J].才智,2016,3:199.

[2]黄艳春.《简·爱》中的性别语言研究[J].语文建设,2017,10:18.

[3]卢健红.《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J].名作欣赏,2020,1:108.

[4]孙明霞.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1):141.

[5]孙媛园.语用学视角下对《倾城之恋》的对话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140.

[6]何舒晴.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J].现代交际,2020,6:99.

[7]石融雪.张爱玲小说语言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19.

[8]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3:133.

[9]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2013:160-.

注 釋

[1]孙明霞《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141页。

[2]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60页。

(作者介绍:孙帆,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语言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倾城之恋》与《莫失莫忘》语言特色的比较研究
浅论《倾城之恋》人性异化的悲剧性表现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