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学生应用写作教学探究

2020-12-14 04:04谢健敏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

内容摘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写作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应用写作教学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应用写作教学目标,不断提升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 职业能力 应用写作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及文学鉴赏能力、较强的汉语言写作能力以及标准规范的汉语表达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尽管高校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不断探索与时代、区域特点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用人单位还是会抱怨高校毕业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太欠缺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对汉语言专业学生要具有真正“能写”的才能需求越来越大。社会的需求就是人才培养的标尺,写作和表达能力是汉语言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工作中,这个写作和表达能力常集中体现在应用写作方面。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如: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身体状态等。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大多是教师、文秘工作人员或广告、新闻编辑等,这些岗位都离不开应用写作这一职业能力。

1.应用写作教学对培养汉语言学生职业能力有重要意义

1.1应用写作教学可提高学生汉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汉语言专业是传统学科,在多数专业课程教学上常常侧重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文学史发展脉络,品味名篇名著的韵味,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上也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一般文章的写作思维。实际上,要满足应用型地方院校汉语言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需求,就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当将应用写作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基础写作课程的一个必要延续,才能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应用写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汉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进行得更充分,学生能在应用写作实践当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方面发展的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这一渴求。

1.2应用写作教学可增强学生写作职业能力训练的实效性。应用写作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之一,当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尤其是作为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首当其冲会被要求承担起单位里各种文书材料的拟写任务。但往往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面对复杂的写作情境时更难于应对。通过应用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职业能力,可更好地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的实效性,对汉语言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汉语言专业学生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欠科学,导致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在一般地方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写作类课程中,基础写作通常作为必修课开设两个学期。而应用写作课程设置通常作为选修课,只开设一个学期,30课时左右。应用写作作为一门学科内容繁多、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开课时数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大差距,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应用文简单、不用专门去学。有些老师也认为应用写作是选修课,先学点理论,以后走出社会参加工作了就知道怎么写了。因此不注重对学生应用写作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仅仅满足于原有的对写作一般文章的感知,也就导致学生应用写作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2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应用写作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没有应用写作实践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满足于教材理论上的照本宣科,对例文也是蜻蜓点水般地赏析性过一下,考核也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应考了事。另一种现象则是老师认为像写作这样的实践类课程操作才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写作课上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作,但是学生缺乏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写作实践收获很少。加之现行采用的主要还是传统的普通课堂授课加纸质练习的教学模式,很少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以至于学生学习这门实用的课程却是提不起兴趣,或者出现学完就忘的状况。

2.3學生不能很好理解应用写作的写作情境,导致难以培养起应用写作的语感。在校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生活在一个企业或机关的经历,不在秘书的工作岗位上,缺少对企业或机关真实情况的认识和理解,导致学生应用写作的语感缺乏,写作上还带有浓厚的文学写作的烙印。这一点在汉语言专业学生中尤其明显,所以难以“按实际需要”写出相应的应用文。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写的不是文采飞扬的一般文章,也不需要他们去创作文学作品,而是要写作出一篇篇实用的应用文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但学生在应用写作学习中往往出现“一写就错”的现象比较普遍,常常对该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这与学生对工作情境的揣测与应用写作语感的培养存在困惑有密切关系。

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增强应用写作教学效果的路径

3.1应用写作教学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科教学的实践性。要提升汉语言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职业能力。应用写作教学的实践性很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实践性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在毕业前已具备胜任岗位的基本能力。

由于学生校园生活所涉及的领域还是比较小,因此需要教师可以帮助联系学校有关部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校园活动中各种文书材料的研读和写作训练中,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任务情景来达到加强写作训练的目的。这些涉及学校生活的比较熟悉又是面对实际需要出现的案例,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写作职业能力训练的实效。只有这样将课内的理论知识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考验学生对不同写作情境的应对能力,才能对学生写作职业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应用写作教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可以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训练写作技能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决策管理能力、制定方案能力等,更好地体现学科教学的实践性。

3.2应用写作教学需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应用写作课程教学长期以来主要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布置学生完成纸质练习这样的教学手段为主。往往在课堂上针对应用文的适用范围和格式作说明,再讨论例文的语言和逻辑层次。同时,提供客观练习题或者给出一定的情境和项目,让学生在用稿纸完成练习。像这样通过传统媒介进行教学,虽然基本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但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学习时空的有限、学生的被动性等还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新媒体的建设,通过录制公开课视频、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去加强新媒体授课方式的探索,这是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应用写作课程获得更多附加教学时空的很好途径。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的零碎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课程视频和阅读相关资料,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在课外时间的交流與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此外,可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各种平台去寻找练习项目,可以训练语言表达、逻辑结构,传达审美和文化。新媒体通常有由网络担当媒介的作业收发功能,可避免学生在交作业过程中所存在的拖延,也可通过系统的直接打分,马上查看解析。大量需要评改的练习,可以通过平台系统操作进行,学生先自评,再要求互评一定量的练习,这样可以在评改中学习。以上这些是传统媒介难以实现的功能。运用新媒体所实现的写作训练,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3应用写作教学需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大一两个学期开设了基础写作课程,通常大三才学习应用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活动相比,应用写作由于规范化和格式化的特征明显,往往缺少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就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而且很多同学没有实际的工作体验,缺少应用文的语感,写出来的应用文体还是不自觉地呈现文采飞扬却表达不得体、不符合文体要求的语言表现。

实际上,应用写作实践性很强,有不少的文种是为了“说”而写的,如会议活动中的各种致词、讲话稿等。倘若将应用写作教学与校园里各种形式的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先“写”稿,再“说”稿,然后继续修改书面文稿,如此在口头表达中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既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应用文的实用性,更好地感悟应用文体的语感,也提高了学生与他人交流、阅读社会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无疑是很好的途径。

4.结语

综上所述,为培养汉语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需努力增强所开设的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更具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能写”的工作需求,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蒋书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探析[J].读与写杂志,2019(8).

[2]黄悠纯.高校应用写作实践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应用写作,2016(12).

[3]徐渊.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4(10).

[4]王慧开.在应用写作课程中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语文建设,2014(10).

本文是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GKSYJGA04)部分成果。

(作者介绍:谢健敏,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写作教育、旅游文化等)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渗透专业元素,提高职业能力
基于职业能力供需差异的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化学分析工的技能考核评分标准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及实践平台构建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