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偷大盗》看翻译工作坊课堂的优势和特点

2020-12-14 04:04陈诗烜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实践

陈诗烜

内容摘要:文章基于工作坊模式在课堂的应用,对《神偷大盗》一文做出的翻译批评实践,得出工作坊模式下翻译课堂的优势和特点。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课堂 翻译工作坊坊课堂特点 实践

一.引言

翻译工作坊作为新型的一种工作模式,促进了工作效率,然而上世纪探讨的工作模式至今在中国没有大范围使用;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大多数学校仍使用的是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以译品为导向的课堂模式;就翻译工作坊论文方面,多数文章介绍了工作坊概念的源头、模式,或者应用在教学的步骤。但是仍没有一篇文章,从学生切实体验角度出发,对翻译工作坊模式予以客观评价。此文以16周翻译工作坊上课模式为基础及《神偷大盗》翻译工作坊课堂案例,总结与传统模式下的翻译批评相比,翻译工作坊下翻译批评呈现的优势和特点。

二.翻译工作坊课堂情况介绍——参与者、材料内容、步骤

德译汉工作坊课堂由4位德语语言文学研一研究生及 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陈巍副教授组成,教授至今翻译出版7本书。

此学期4位学生共节选翻译 Er ist wieder da, Die schnsten Mrchen der Schweiz, Bildanalyse 三本中的16章节做练习。Er ist wieder da 为现代小说;Die schnsten Mrchen der Schweiz 是瑞士童话;Bildanalyse 这本书是一本指导如何摄影的工具书。这三本书皆为教师自己翻译过的书。

虽然威辛廷将其分为九个步骤①,但在实践中教师将翻译工作坊课堂步骤分为:课前互动,课上的翻译批评,学生课后译文整理,最后成绩评定,基于基本的翻译工作坊课堂模式理论,此文中以《瑞士美丽童话》(schne Mchen in der Schweiz)中的《神偷大盗》翻译批评过程呈现,展现翻译工作坊课堂批评相比传统翻译以译品为导向的批评呈现出来的优势和特点。

三.基于《神偷大道》看翻译工作坊课堂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一)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前的讨论——提供学生建构主义学习的机会。

M.威廉姆斯和R.布尔登综合认知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语言教育模式。“该模式重视学习者的自身经验,把他们看作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教育应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地位并提倡全人教育,于是学习者在该模式中处于中心位置;注重学生、教师任务或活动间的相互作用。②

教师对《瑞士美丽童话》做了简要的介绍,并进行了文本模式的探讨。文本模式直接影响着文本的题材、语言风格。在《神偷大盗》的批评前期对题材的界定有一个争议的讨论:童话的定义。国人对童话的认识多有误解,认为童话只是小孩子看的。但是追溯童话,德国的格林童话定义为Familien Bücher/Familie Buch即家庭读物,不单单是小孩子看的,所以在习作中用了大量四字的成语。但是教师认为主要读者群体仍是儿童,应该用简洁的话语;二.对童话的题材界定。童话,寓言,神话的题材区别的探讨。基于原版书定位为童话有局限性,因为从本书的目的来看,给小孩子的此类读物都是以教育小孩子道理为目的,承载着说教的功能,所以也是寓言。同时译者在翻译当中需考虑对儿童有负面影响的内容。假设没有深刻挖掘,翻译时则不会斟酌对字词的选用,也不会使用更利于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

在传统翻译中,老师一般也会给文章先定调,直接、简要地指出文章的题材、语言风格等,但是因为时间、课堂设置等局限,无法对翻译前题材问题、语言定调问题深入探讨。但是此类问题的探讨往往可以衍生出更多可挖掘的问题和知识(就拿《神偷大道》来说,包括宏观上的知识的深入认识,如童话、寓言、神话三个题材的区分,微观上的翻译技巧、语言应用。如在《神》中四字词语的应用是否合适),因此翻译工作坊的课堂模式下提供了学生构建主义学习的可能——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二)翻译批评过程再现(根据课堂实录音频整理)——是基于如何更好表达作出的翻译批评

翻译工作坊课堂的课堂互动主要为翻译批评和翻译交流,翻译的批评基于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以教师批评为重,同学翻译批评为辅。但是没有唯一的翻译标准。老师采用了先整体评论文章,再逐词逐句评论文章,最后总结主要问题。下文中呈现的问题是基于老师翻译批评和同学们商讨共同出来的一个结果:

1.对词汇的批评在原文中出现了12处词的翻译批评,只有2处为词的理解错误。在这里因篇幅的关系。只对出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陈列:

(1)Dann ging er in die Kirche und predigte,dass die Zeit gekommen und das Ende der Welt.原文中的predigen是布道,当时为了语义更为自然,翻译为“讲着”,忽略了背后的宗教文化。

(2)Ein armer Bauer hatte einen Sohn, der hatte mehr Unfug im Kopf als fleisig Arbeit im Sinn.Unfug翻译成“偷鸡摸狗”,但这里“偷鸡摸狗”与翻译的“胡作非为”并不对等,且“偷鸡摸狗”一词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3)Aber vorher, sagte er, gehe er noch den Knig besuchen,besuchen这个词原意没有“觐见”的意思,为“参观”、“拜访”,但此处根据小偷与国王的身份差异,翻译为“觐见”更符合。

(4)der Vater erzhlte, dass er allein sei mit seiner Frau, dass sie neben Sohn gehabt htten.文中erz hlen是個常用词,但为了上下文显得连贯,用了“絮叨”。但是絮叨比起原词带了贬义,erzhlen 原词强调描述的是一个事实。

此外还有两个选词上的“错误”。

(5)Dann band er den Soldaten auf dem Pferd hoch an die Stalldecke, dem am Schwanz gab er ein Buschel Stroh in die Hand, den Zügel schnitt er ab, setzte sich auf das Pferd und ritt davon。文中schneiden原词可以表示多个动作,割、剪等,在翻译中选了剪短绳子,但是结合原文,这里隔断绳子更为准确。这个“割”显得更为形象

(6)在原文中jetzt stelle ich dir die dritte und schwerste Aufgabe 中Aufgabe是很常见的基础词,翻译为“任务”,但根据读者对象为孩子,改为“难题”,显得风趣。

词的改正主要基于词汇表感情色彩不当或者针对翻译读者作出的调整,所以是基于如何更好表达作出的批评修改。而在传统的译品为导向的翻译批正中,只会涉及到理解词错误的地方,但是对于其他词的更正,无法做到进一步讨论:如词的选词问题在文中哪一个更合适(上述5),词的感情色彩的轻重,积极还是消极(上述4),还有基于深入探讨后以阅读对象为导向的词的修改(上述2);另外一方面以译品为导向的翻译批评中,有的人根据标准译文对个别词进行修改,但是无法知道修正的原因,只是摘取标准译文个别词生套在自己的译文之中。这些都是传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但在翻译工作坊的翻译批评中主要针对上述词如何更好表达的修正,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翻译工作坊的翻译批评主要是针对句、篇的翻译批评

2.句子及篇章的修改

根据老師的评价,以“没有跳出句子框架”、“句子啰嗦”及“句子的转换”以及“句子内部递进关系缺失”统计了此次译文中句子翻译批评。

(1)因四字成语堆积出现的啰嗦问题

习作译文: 从前有个农民,一贫如洗。他有一个儿子,一天到晚总钻营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不想着勤勤恳恳地工作。一个阳光明媚、晴空万里的日子一天,他儿子突然消失了。

教师评价:句子多次出现四字词显得呆板冗长。

改正:从前有个农民,一贫如洗。他有一个儿子,满脑子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他儿子突然消失了。

这样也让句子简练了不少,更加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

问题原因:基于对文本文字的感知不足,个人认为四字成语显得文章色彩更为丰富,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2)相同名词在位置相近句子出现造成的啰嗦问题,或者代词的重复

习作译文:我意识到,我醒了。我睁开眼睛,望着天空。

改正:我意识到,我醒了,就睁开眼睛,望着天空。

这里人称代词的重复出现,让文章显得啰嗦,虽然德文语法上是这样的,但是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3)翻译中句子的递进关系缺失。

习作译文:他和老伴忧心忡忡地找了儿子好几年,在万念俱灰的时候,他的儿子突然又现身了。

修改:他和老伴忧心忡忡地找了儿子好几年,但都没找到,快要放弃的时候,他的儿子又现身了。

在这个句子原文是三个短句描述的但是在译文中并成两句,将句子中的递进关系未表达出来。

(4)间接引语与直接引语的转换,避免代词混乱。

习作的译文:老农民正修剪着枝条,这位陌生的绅士过来给他打了个招呼,聊着家长里短。老农民絮叨着,家里就只有他和妻子过生活,原先他们有个儿子,但儿子突然有一天就找不见了。也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这位绅士问道,是否他可以去他家里吃饭,农民便邀请这陌生人进了家门。妻子将家里能拿出来的最好的饭菜端给了这个陌生人。这人只是问老夫妇,如果他们儿子现在就在他们面前,他们真得可以认出他的儿子吗?夫妇俩答道 “当然可以,儿子胸口上有个胎记,看看胸口有没有胎记便能很快就知道了。”

修改:老农民正修剪着枝条,这位陌生人过来跟他攀谈,“您家里有几口人”

老农民:“家里就我和妻子过日子,原来有个儿子,突然有天就走了,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陌生人问道:“可以去您家里吃饭吗?”

农民答应了,便邀请这陌生人进了家门,用好酒好肉款待。

陌生人又问道“如果你们儿子在他们面前,可以认出来吗?”

夫妇俩答道:“那是当然的,儿子胸口上有个胎记,看看胸口有没有胎记就能很快认出来了。”

对比修改前后,看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的转换一方面避免了代词的混乱,另一方面让翻译更加清晰明了。

总结上述翻译出现的问题,无法以传统翻译批评的正确、错误来批评。以翻译实例4为例:按照奈达转换理论,第一步解析翻译,对单词,句子,结构的理解都正确,再编译的过程也没有问题,但是德语语法直接过来的句子代词过多引起中文句子逻辑混乱。因为翻译工作坊式的课堂解决的是如何翻译得好的问题,直接改变陈述形式。但这种解决方案,在译品为导向的传统翻译批评下没有探讨的可能性,因为是以参考译文为唯一标准。③

四.体验学习下的翻译工作坊课堂的收获——各补所缺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伯在总结杜威、勒温、皮亚杰等人关于体验学习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体验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得抽象经验, 而是具体经验的习得、反思观察的进行、 抽象概念的概括以及主动实践的完成这一有序系列周期活动的不断循环。④

翻译红作坊课堂的模式,让每个人获得具体的经验习得和反思观察。

(一)个人收获

个人收获:对好译文的标准的认识及深刻理解翻译理论两方面。

1.对好译文的评定标准的认识。基于翻译练习的量不够,以及以译品为导向下的翻译更正的单一性和浅表性,无法知道一个好的译文是什么,也无法对理论中的“信达雅”的评判有清晰认识。即使有翻译的标准译文出现,不清楚自己的翻译问题,标准的译文优点在哪里,不知道如何去改进自己的翻译。在学习中通过老师对译文的批评,对同学的译文批评逐步学会了初步的译文自我批评、改进和对他人译文的批评、改进。学会衡量译文的问题所在——只要有改进空间的地方都是翻译批评需要指出的地方:文字不通顺、语义歧义,用词不当等问题;另外一方面传统教学中翻译的能力被看作是定性的,德译汉翻译的不好多是归因在“母语水平不好”,而“多看书”则作为一个宏观的方案解决策略。但在翻译工作坊的学习模式中,教师直接点评出每句话的问题所在,有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建立译文的自我评判,找出问题。

2.翻译工作坊有助于深刻理解翻译理论。虽然说在翻译工作坊的实践中,是没有用任何一个翻译理论来直接指导的。但是通过翻译工作坊的课堂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

在翻译工作坊的学习中,个人体验不是翻译理论的认识—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的再认识过程。在传统翻译以译品为导向的翻译过程中,因为个体的翻译经验不足,对翻译的评定标准认知不足,翻译收获的浅表性导致翻译实践到翻译理论再认识这个环节不能顺利进行。然而在翻译工作坊的模式中形成了翻译理论——实践——翻译批评——理论——翻译实践 的一个闭环认识,在翻译工作坊的翻译批评环节,教师的引导下建立了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实践收获,从而反过来有助于深刻认识翻译理论,继而对翻译实践有了更好的促进。

(二)同学们的收获

基于微信采访信息,对同学们的个人收获总结如下:

A同学:“间接学了更多翻译技巧,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要结合背景着手。对每个词的翻译有种钻研精神,大家一起探讨会有新思路”

B同学:“工作坊就是大家的翻译想法碰撞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学习上更有效率。”

C同学:“反馈更直接,更全面,能更好认识自己译文的不足。自己容易被原文束缚”

D同学:“之前容易重复,有时候用词不当。”

五.总结

基于翻译工作坊模式下对《神偷大盗》一文的翻译批评,我们可以看到翻译工作坊模式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翻译工作坊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建构主义学习机会;翻译工作坊的批评不是单纯的字词下的纠正,是针对“如何更好表达”综合做出的批评;翻译工作坊模式有助于认识好译文的标准;基于翻译工作坊的批评有助于对翻译理论的深入理解;翻译工作坊课堂模式让学生各补所缺。但是翻译工作坊课堂的开展有一定局限性:翻译工作坊客养用于人数较少的班,在大班制则需要分组进行;引导翻译工作坊的教师应当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给学生直接的翻译指导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李明,仲伟和.翻译工作坊教学初探[J].中国翻译,2010(4):32-36

[3]吕亮球.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J].上海翻译,2014(4):48-51

[4]陈伟济.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2

[5]季红.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实践[N].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3):43-51

[6]魏淑华.翻译工作室在西班牙语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2-20

注 释

①李明,仲伟和.翻译工作坊教学初探[J].中国翻译,2010(4):32-36

②阳光武.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汉英翻译教学[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2):147

③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3版/(英)芒迪(Munday,J.)著;李德凤等译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6: 54-55

④Wheeler,S..Transforming Primary ICT(Teaching Handbooks Series)[M].London: Learning Mat ters,2005: 105-123.

(作者單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