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力提升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0-12-14 04:08赵秀芳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学生就业力提升为基点,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扎实落实人才培养政策,优化专业教师队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就业力;经济管理类人才;人才选用标准;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当前疫情影响之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国家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应用型、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相脱节,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选用标准。高校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无论对于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自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人才选用标准的作用机理

(一)社会人才选用标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宏观因素外,更主要的在于其自身就业力的欠缺,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用标准不匹配。用人单位通过人才选用标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基本情况、求职优势、就业观念、专业能力等进行作用,当人才选用标准随产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时,就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力提出新的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力对社会人才选用标准的反作用。在劳动力市场的大系统中,用人单位要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会根据大学生就业力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自己的人才选用标准,以满足自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就业力的评判结果会进一步反馈给用人单位,以帮助用人单位修正人才选用标准。如果人才选用标准过高,与人才实际就业力无法匹配,就会出现大量人才达不到标准,因而用人单位就无法达成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如果大学生就业力相对较高,用人单位就可以通过提高标准招聘到更高层次的人才,甚至可能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二、社会人才选用标准导向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力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选用人才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其演变趋势将直接引领大学生就业力方向。大学生只有提升其就业力,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才能实现与用人單位的有效对接。影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力的因素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的模型的研究亦很多,本文结合美国心理学家MC CIELLAND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将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划分为冰山上层和冰山下层。冰山上层是外显的,包括基础条件、求职优势;冰山下层是内隐的,包括就业意识、就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结合相关文献和专家访谈,本文认为在当今社会对人才选用标准的动态引领下,影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要将人才就业力提升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力的诸多影响因素入手,合理制定和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就业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力,而要想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人才选用标准的人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清现状摒弃旧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划

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工作者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目前有的学校人才培养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以至于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动态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选用标准和发展趋势,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具有弹性的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规划。

(二)根据供需现状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结合动态市场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整,将市场意识和人才选用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从而形成引导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等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可以鼓励合作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人才培养更接近市场需求,可以进一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快速适应社会及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以“就业力”为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政策

实践证明,以“就业力”为基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显性和隐性能力,使得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要求,为其自身竞争力提供夯实基础,还能帮助用人单位合理化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尽其才,促使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力”为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政策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和隐性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体性格特质进行培养引导和就业指导,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的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专业技能、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均衡培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素养,如果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就无法被学生高效消化。因此,要想提高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最新知识,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进修,从而不断丰富知识结构;二是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三是学校要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

四、结语

以就业力提升为导向构建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着眼于现实的明智选择。只有构建与社会人才选用标准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才能切实地与市场需求对接,了解市场需要,关注市场变化,真正培养出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开发学生个性化潜能,同时壮大教师队伍,进而推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参考文献:

[1]姜鹏,杨倩霞.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地方高职高专师范院校 [J].人力资源,2019(20):14-15.

[2]余亚萍,邵丽珍.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16-118.

作者简介:

赵秀芳(1972.8-)女,汉,山东高密,山东交通学院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人才管理、社会调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8年课题(2018YB4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