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剥削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析

2020-12-14 04:08田宇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0期
关键词:剥削阶级探析德育

田宇

摘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外剥削阶级维护统治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德育因其发展的完善性和系统性得到了各国的学习、鉴别。分析美国德育的内容也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剥削阶级;探析

一、 美国德育的理论背景

1、 政治社会化理论

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实践,认识政治文化,发展个人的政治价值观的过程。学校和大众传媒在向个人传授政治思想和制度规范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政治社会化理论还指出各个机构应该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传递出统一的政治信息。

2、 人本主义理论

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重点在于人个性的发展。强调人自身发展的关注,特别是青少年兴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概括的说,就是“以人性为本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完全以个人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把促进人自由、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美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从殖民地第一所新英格兰市政学校在波士顿创建开始,德育就是美国公立学校的使命之一。学校教育充满宗教和道德说教,早起学校里应用最广的是《圣经》,到后来《新英格兰初级读本》。此时主要以灌输为主,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榜样作用。

美国建国以后,“德育的属性开始随着美国革命而发生变化”1. 由关注个人拯救宗教的教育开始转向培养合众国公民所需要的“公共美德”。

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强调自由与平等观念,托马斯杰斐逊认为门主政府就是民众治理的政府,而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是民主国家的基础,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自由和秩序的平衡。

19世纪30-60年代,工业化的发展,挑战了美国原有的社会秩序,这促进了美国一些率先工业化的州兴起“公共学校运动”,推行免费初级公共学校教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美国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在学校德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运动:品格教育运动、价值与道德教育运动、品格教育复兴运动。其内容包括建立规范化的道德教育机制和道德规范,制定青少年行為准则等。

进入二十世纪,美国从过去的直接、显性的灌输式德育开始转向隐性、间接、渗透式教育。非常注重教育的隐蔽性,“隐蔽性”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他们充分发掘隐性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发挥隐性教育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三、美国德育的当代发展

1、当代美国德育的内容和目标

(1)宣扬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美国德育中最永恒的主题。美国历史是其主要课程,在爱国主义的熏陶下,美国的神圣不可侵犯。早期美国领土扩张历史中的征服欲和支配性是美国人个性的渊源,也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核。

(2)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自由、平等的美国资产阶级价值观伴随着美国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宣扬这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排斥其他思想。这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当代美国德育的基本价值观。

(3)注重品格与道德教育

美国的创建者们将培育具有“共和美德”的公民视作建立民主政治政府的“伟大政治实践”获得成功的保障,并且以此作为创建和扩大公立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美国政府将“促进年轻人增强品格和公民意识”作为其六大目标之一,将品格教育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2在品格教育名义下的当代美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与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以传授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素质和品格为主要内容与目标。如诚实、负责、尊重、关心、自律、勇敢、公正等。

公民资质教育:

1994年实施的《美国教育法》提出美国教育的八个目标中,提出了要求学校负责让学校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促进和展示良好的公民资质、社会服务和个人责任感的活动中”。3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实施公民资质教育,让学生明确和持续地学习有关民主政治社会和宪法秩序的基础性概念和根本价值观,培养对有关公民问题的决策和参与公民事物的技能。

行为规范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主要以善行训练和恶行预防为内容,是预防学生包括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酗酒、青少年性行为、犯罪等问题在内的有效手段。

2、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德育在青少年群体中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美国的学校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程,而是提倡在所有年级都可以将美德内容精心整合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数学、社会科学甚至是体育课教学都可以作为传播载体。一方面,通过教材中各种富有德育意义 的文章、故事,各个历史人物身上展示的优良品德,这些都是生动的教育素材;二是教室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叙述法”,抓住人的想象。触动人的心灵,以吸引而非强制、引发而逼迫的方式进行德育。又如“合作学习法”,让若干拥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在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美国要求公民教育课程融入在学科知识中,并且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课程中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层:如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了解美国政治体制基础以及公民参与的方式;美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转型,社会和政治变化。十二年级的学生在关于美国民主原则方面,需要会解释宪法中体现的民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价值,并能够对公民的权利、义务以及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和原则进行评价并持捍卫立场。从此可以看出,美国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差异划分出了不同的德育内容,由低年级对历史、政治的认知到高年级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基本原则的评价。

(2)环境熏陶

利用公共环境中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作品等进行隐蔽性教育。美国的标志性建筑都與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记载着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在青少年被有组织的进行参观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3)活动体验

利用多种活动进行德育。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如美国高校通过对学校庆典、毕业生典礼、讲演会、学术演讲等活动渗透德育,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国家。

(4)榜样教育

美国本土价值观众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怀,从美国政府、主流媒体对历史人物英雄事迹的塑造到西部文学,尤其是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和榜样人物都强化了这样一种神话式的个人主义。学校利用大众传媒等受欢迎的方式和媒介,树立社会榜样模范,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个人主义观。

3、主要特征

(1)隐蔽性

隐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教育内容贯穿在各种文化媒介中,如文学、艺术、音乐,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美国德育中非常注重教育的隐蔽性,用趣味性、知识性的教育手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2)全面性

以“全面教育”为追求目标,内容涵盖培养民主社会好公民所要求的知识、品质、技能、行为各个方面,对学生在智力与情感两方面施加全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贯穿学校教育各个环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间接性、渗透性。

(3)多样性

学校结合各地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实施德育,在内容与做法方面都各具特色。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以及宗教界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热心开发出多种模式,在教育领域呈现出理论流派众多、实践形式多样的局面。

(4)科学性

将心理学研究的假设、概念和范式应用到学校德育中,以规范、量化的程序性操作取代主观、经验型德育教学和评价,使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可测试性和复制性。在联邦、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学校越来越多地使用由专业研究机构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发的教育方案,促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更高、效果更佳。

四、美国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1、注重在思想理论层面改革创新

在多元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个人的价值选择,但更应寻求合乎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既要重视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原则,注重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还要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完善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以后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

2、在教育实践中借鉴其经验

(1)以学生为本

学校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以学生为本。不仅仅要关心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养成,也要对学生的课业学习、身心健康、生活技能方面加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2)注重学校教育的完整性、整体性、渗透型。

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固有属性,是学校教育难以割舍得组成部分。将教育内容整合进学校课程体系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家庭、社会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养成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具备的知识,情感,技能。

(3)探索有效的德育方式。

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地方文化传统、生源条件、学校定位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发挥政府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引导规范作用。以立法资助的方式,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研究,大力推广对经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创新基础上提高质量。

五、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开放的活动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在开放条件下进行。列宁曾说过:“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4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世界,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价值观教育上的经验,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美〕卡着米亚斯 .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M]. 北京 : 文化教育出版社 , 1981.

[2] D.H.Pakerson, J.A.Pakerson,Transitions in American Education, New York:Routledge Falmer,2001,p.127」

[3] B.E.McClellan, 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 Schools and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9, p.25.

[4]檀传宝:《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要览》[M],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2013

[5]唐汉卫:《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1,2010

[6]列宁:《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M],人民出版社,1,2009

注:

1 D.H.Pakerson, J.A.Pakerson,Transitions in American Education, New York:Routledge Falmer,2001,p.127

2 檀传宝:《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要览》[M],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2013

3 唐汉卫:《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1,2010

4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M],人民出版社,1,2009

猜你喜欢
剥削阶级探析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VR阅读探析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HTTPS探析
和剥削阶级家庭生活在一起能不能划清思想界限?
要象孙云杰那样走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