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对接的高质量就业研究

2020-12-14 04:08王佳刘晗琦魏巍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0期
关键词:择业观新生代

王佳 刘晗琦 魏巍

摘 要: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技术性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企业招工难、求职者就业难的现象并存,这不利于我国就业率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如何提升就业质量,减少结构性和技术性失业,是当下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明确新生代大学生择业观与企业用工标准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形成原因,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一方面可以能够推进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降低企业的结构性和技术性失业,使企业能够洞悉目标人才的需求动向,通过优化用工标准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明确企業的用工需求,有目的的提升自身价值,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新生代;择业观;企业用工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升。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为大众的日常生活呈现了多元化趋势,产生了越来越多新的需求,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催生了如旅游体验师、客房体验师等新职业。因此新生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正是由于有了更多的可选择余地,大学生择业观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然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技术性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企业招工难、求职者就业难的现象并存,这不利于我国就业率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受疫情影响,企业的招工形势不容乐观,。求职者应该积极应对当下局面。明确大学生择业观与企业用工标准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形成原因,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一方面可以能够推进新生代的高质量就业,降低企业的结构性和技术性失业,使企业能够洞悉目标人才的需求动向,通过优化用工标准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明确企业的用工需求,有目的的提升自身价值,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大学生择业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研究主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具体途径有两种:一是在线上发放问卷,选择代表性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并收集样本数据。二是去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三是深入各个社区,在当地人口较多的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大学生个人信息,工作情况和择业观差异等方面的情况。

从受访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来看,以16-30岁的年轻群体占绝大多数,占比94.47%,绝大多数受访对象为在校学生。从受访者的教育程度来看,受访者基本都接受了较好的文化教育,主要以本科为主。其中学历在大专的比例为34.86%,学历在本科的比例为48.64%,而学历在研究生及以上的比例为8.25%。从受访者的户口和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农村户口的比例略高于城镇户口的比例。且受访者主要来自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少。

(二)大学生择业观分析

从受访者对于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酬来看,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报酬的期望在3000-7000元之间,占比达到82.41%,少数人对薪资要求不高,还有一些新生代的大学生有更加远大的志向,希望薪酬可以达到7000-900元甚至更高。从受访者对于自己的认知来看,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相关工作的实习经验同时也有人觉得自己缺少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和职位相关的证书。    从受访者对于择业时最无法忍受的方面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最难以忍受薪资达不到预期、工作时间长、加班多和工作环境较差这几个方面,占比均达到50%左右,而对于技能需求比较高和招聘渠道不畅等方面并没有太大怨言。从受访者对于应聘岗位的性质来看,更多的大学生想要应聘的岗位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占比31.69%和32.86%,少部分大学生觉得可以担任科研人员或者普通员工。从受访者对于工作的关注点来看,收入位居第一位,然后是工作福利和工作的稳定性,而对于创新性、专业、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和培训机会的关注程度较弱。

三、企业用工标准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由于受访大学生多来自浙江省的高校,因此,本次企业调研对象以浙江省内的企业为主,主要集中在嘉兴市、杭州市、温州市、台州市、丽水市和衢州市等地的170家企业,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比性。从受访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同时也有IT与通讯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其他行业,这与浙江省各行业企业的分布状况相符。由受访企业的性质来看,90%为民营企业,剩余10%为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符合浙江省企业性质的现状。从受访企业类型来看,80%以上为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占比较低,符合浙江省企业规模的现状。

(一)企业用工标准分析

1、样本企业用工需求

从受访企业优先考虑的大学生毕业来源来看,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时最先考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占比达到50%,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倾向于招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或对学历不作要求,这是由于浙江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且调研企业多为制造业,更看重实操能力,倾向于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毕业生。从受访企业聘用大学生时的考核点来看,80%的企业在聘用大学生时会看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近半数企业看重大学生的实习经验和品格,部分企业会看重学历和面试表现。

2、样本企业招聘重点

从受访企业的招工形式来看,人才市场、招聘会、媒体刊登广告的招聘形式收到了多数企业的青睐,占比均达到50%以上,也有部分企业采用劳动部门推介、职业介绍中心、熟人介绍和本企业工人的介绍的方法招聘新员工。从受访企业对大学生的评价来看,有4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最缺少的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同时,一些企业认为大学生缺少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招聘时的侧重点。

3、样本企业人员待遇

从受访企业对大学生的薪资待遇来看,大部分企业对专科生的工资待遇是3000-5000元为主,小部分有3000以下或5000-7000元的待遇;大部分企业对本科生给予以3000-7000元的工资,个别企业会给予7000-9000元的待遇,小部分会低于3000元,如表17所示;对于研究生的待遇大部分公司会给予3000-7000元的待遇,在一些企业甚至会开出7000元以上的待遇。从受访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方式来看,半数左右的企业采用集体培训和老员工带领的方式。从受访企业认为大学生适应工作的时间来看,近半数企业认为大学生在3个月左右就可以步入工作角色,少部分企業认为大学生会经历3个月到半年甚至更加久的时间来适应工作。

4、样本企业缺工情况

受疫情影响,现在大部分企业目前只是短期性、临时性缺工,对企业的影响不大,甚至一些企业不缺工,缺工的企业仅占到16.47%。而在所有缺工企业的岗位工种中,大部分企业对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需求比较大,而对于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不大。从招工难的原因来看,大部分企业认为是求职者对岗位薪酬要求过高,占比达到71.18%,但还有一些企业觉得是对技能需求比较高和岗位艰苦,难以胜任。

四、大学生择业和企业用工标准的对比分析

(一)应聘缺乏能力对比分析

表 25显示了在大学生应聘时所缺乏的能力方面的对比,可见,大学生和企业在第一个因素上达成了共识,即二者都认为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的缺乏是造成大学生应聘时处于劣势的首要原因。但在第二和第三因素上,二者并未形成共识,主要表现为第二和第三因素——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并未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将这两个因素作为应聘时的重点考虑对象,但超过1/3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表现欠佳。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日后可以改进和提升的方向,使得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更加匹配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招聘信息渠道对比分析

表 26显示了对于招聘渠道的对比,首先,人才市场和招聘会均是大学生和企业选择招聘渠道的第一梯队。其次,通过劳动部门推介和媒体刊登广告是企业招聘渠道的第二梯队;但这两种渠道并不是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第二梯队中的仅有途径,职业中心介绍也是其中一种,但其在企业的招聘渠道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可以为企业日后的招聘方案提供参考,缓解企业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技术性失业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三)应聘看重因素对比分析

表 27显示了大学生和企业分别在应聘时所看重要素的对比情况。首先,大多数企业在聘用大学生时会看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也在多数大学生中形成了共识。其次,近半数企业十分看重品格和实习经验,但这两项要素在大学生所看重的因素中相对较弱,且排在学历之后,这说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对实习经验和品格方面的培养,且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可以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规划提供指引,让大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契合企业的招聘要求。

(四)意愿岗位需求对比分析

表 28显示了大学生和企业分别对于岗位需求的对比情况,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寻求的是技术型和管理型的岗位,而企业最缺少的工种除技术型外,主要是普通工人,这种差异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就业还存在眼高手低、对工作期望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供需不匹配。这为大学生日后的择业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指引,缩小大学生和企业岗位需求的差异。

五、对策建议

(一)增强校企合作,纠正大学生和企业的错位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输送合格的人才。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优秀经验,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实践合作的形式,将大学生提前引进企业的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指导,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在不断的磨合之中,对高校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建建议,逐渐将企业需求传递给高校;高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将自己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发现差距,解决问题。另外,高校也可以将企业的优秀人才引入课堂,在实践实训类课程上实现与企业的对接。高校应不断探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缩小校企之间的差距,为培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

(二)提升能力素质,缩短大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差异

在多元化择业观念的驱使下,在校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并不十分敏感。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因此,在校期间没有有针对性的培养个人能力,比如在相关领域内增加自己的实习经历和实践经验,也没有重视对于个人品质的塑造,而这两方面是企业招聘大学生时重要的参考指标。鉴于此,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在课余期间积累自己的实习经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个人阅历,提升个人品质,为就业做准备。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提早开始参加招聘会,借助企业召开宣讲会或招聘会的机会,了解企业的人资意愿,与此同时,增加与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交流的机会,了解企业具体的用工需求,对症下药,提早准备。

(三)拓宽招聘渠道,缓解大学生和企业信息不对称

在当前因疫情而遭受经济重创的形势下,许多企业在招聘方面面临挑战,而应届大学生也是处于一种找工作难的境遇之中。根据调查发现,企业招工信息和大学生求职信息并不对称,企业在一些就业渠道的选择上还有待拓宽。通过职业介绍中心的形式提供招聘信息是企业所忽略的一种渠道,但在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中占比较高。建议企业可以选择提供招聘服务的专业公司,完善各类招聘网站,为企业在线招聘和求职者在线求职提供更完善及时的信息。与此同时,不少企业负责招聘工作的HR、部门负责人不熟悉网络招聘、缺乏在线招聘网络资源等,都会影响招工效果,建议人力资源负责人和招聘网站共同合作,完善招聘信息。

参考文献:

[1]马莉萍,刘彦林.[2018]. 大学教育如何促进地区代际流动——对大学生生源地、院校地和就业地城市级别的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 71-72.

[2]景勤娟,宋绍富,卢砚青.[2014]. 新生代与上一代农民工就业差异及满意度研究——来自河北、山西、陕西三省356位农民工的调查.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6), 71-77.

[3]张旭路,蒋承,李利利.[2016]. 大学生就业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170-176.

[4]陈坚,连榕.[2011].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11), 1692-1701.

[5]许申.[2011].高职与本科毕业生的职业代际流动比较分析. 《教育学术月刊》,(1), 36-40.

[6]王美艳.[2019]. 人力资本与就业状况的代际差异——对"90后"的着重考察. 《人民论坛》,(19), 50-53.

作者简介:

王佳, 学生,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

2020年校级挑战杯项目:大学生择业观与企业用工标准的现实碰撞

猜你喜欢
择业观新生代
文学批评新生代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择业就业观与创业能力及其意义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道德中价值观的分析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师德教育引领下的地方性高师生择业观?研究
基于职业使命感视角的大学生择业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