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12-17 08:15陈思思毛伟强顾建强鲁燕君
农技服务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种粮农田

陈思思, 毛伟强, 顾建强, 鲁燕君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 浙江 杭州 311300)

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经历多次起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粮为纲”,却难以解决温饱;80年代改革开放,粮食生产长足发展,1998年产量超5亿t,一度出现供大于求、卖粮难现象,库存大增。之后粮食生产有所松懈,2003年产量回落至4.3亿t,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出台一系列稳粮扶粮政策,粮食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产,总产量连续15年保持高位,多年稳定在6亿t以上,粮食库存也达到高峰值。对此,2018年中央和有关部门主动调整了农业结构,适当调减粮食产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省提出发展效益农业的重大决策,2001年又率先在全国实施粮食购销区场化改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大幅下滑,产需缺口大,粮食自给率仅40%。2004年以来,全省出台多项举措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提高种粮补贴标准和销售奖励资金,加大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力度等,着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但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仍呈减少趋势。2016年来,粮食价格出现回落,粮食生产效益下降,杭州市临安区粮食生产面积难以稳定,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此,粮油专家团队进行了相关调研。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粮食生产现状和特点、粮食生产能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1 临安区粮食生产现状和特点

1.1 播种面积及总产大幅调减

2018年全区粮食生产总面积约0.53万hm2,复种面积0.68万hm2,产量3.83万t,占耕地总面积2.13万hm2的25%,面积与产量分别只有历史最高年份1984年(粮食生产总面积4.33万hm2,总产量21.3万t)的15%和18%。同时,粮食生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麦-稻-稻三熟制为主要种植模式,90年代积极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逐渐向麦-稻、油菜-稻的二熟制转变。小麦和单季稻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小麦种植面积从1998年的0.8万hm2下降至2018年的0.087万hm2,降幅达90%;单季种植稻面积从1998年的1.62万hm2缩减到2018年的0.32万hm2,减幅达80%,旱杂粮面积也逐年下降。农业生产由原来的粮食主体型向经济作物主导型转变。

1.2 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变化,口粮消费逐年递减,但间接粮食消费持续增长,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等需求在逐步增长。全区现有53.5万人口,粮食需求按人均年消耗量300 kg测算,全年粮食需求量16万t,而2018年粮食总产量3.8万t,产需缺口12.2万t,粮食自给率仅23.7%。

1.3 生产基础实现较大改善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问题,持续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尤其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稳粮固本政策。截止2018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1.27万hm2,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0.53万hm2,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2 临安区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粮食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粮食生产各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达到一定数量的粮食产出能力。根据全区目前的耕地资源条件和粮食生产水平,对其粮食生产能力作如下分析。首先,可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的,以2018年粮食生产面积0.53万hm2为基数,水稻、小麦、旱杂粮等复种面积0.68万hm2,粮食生产能力约4万t。其次,经过种植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改变,全区效益农业持续快速发展,耕地中竹笋、苗木、水果、桑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占较大比例,总面积约1.33万hm2,按照恢复40%面积、种1季水稻产量达标准的70%计算,粮食生产能力约3.1万t。第三,旱杂粮套种按0.13万hm2计算,粮食生产能力为0.4万t。3项合计全区粮食生产能力为7.5万t,粮食自给能力达46.8%。按全区年均粮食总需求量16万t,粮食安全储备警戒线17%计算,全区最低粮食储备量应达2.72万t。一旦粮食供需形势逆转,势必出现粮食生产恢复性发展,因此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刻不容缓。

3 临安区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耕地资源亟需保护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据土地确权数据分析,2018年度全区耕地面积约2.13万hm2(已确权1.87万hm2),其中水田约2万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400.2 m2,仅有解放初期人均耕地面积的50%。同时,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城镇化建设占用的0.104万hm2耕地基本为肥沃的中上等农田,而占补平衡的新造地大多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水源缺乏。保护耕地与保障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2 “谷贱伤农”削弱种粮积极性

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一是解放后粮食产量极大提高;二是大跃进文革时期饥荒年代;三是农田承包责任制后的欣欣向荣阶段;四是20世纪末粮食实施购销市场化改革后,轻粮现象严重,供求趋紧;五是2004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集中力量发展粮食产业,粮食总产量得到恢复性增长。2016-2017年国家对粮食最低保护价进行了下调,粮食收储公司也提高了粮食收购标准,导致出现了罕见的卖粮难现象,粮农生产效益受损严重,尤其是种粮大户,既挫伤了其种粮积极性,又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3.3 成本不断增加,效益日益下降

因农田租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增加、“谷贵伤民”和粮食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持续低位徘徊,导致种粮效益低下。近10年来,全区农田租金、劳动力成本增加约1倍,农资成本上涨30%以上,而粮食收购价格下调约10%。据调查,全区种植水稻收益仅为100~200元/667m2,远低于经济作物的种植效益。

3.4 政策牵引作用日趋弱化

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形势得到恢复性增长,供求关系得以缓和主要得益于政策的强力扶持。粮食价外补贴、直补政策、机械化补贴、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政策的陆续出台,增加了种粮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而2016年后粮食补贴政策有所弱化,而且被上涨的生产成本所抵消,政策对粮食生产的牵引作用逐步消失。

3.5 自然灾害威胁加大

随着厄尔尼诺现象日益频繁及全区生态环境恶化,近年全区洪涝、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海葵”“莫兰蒂”“莫拉克”“卡奴”“利奇马”等特大台风接连不断,极端高温干旱及低温暴雪屡见不鲜,对粮食生产形成较大威胁。

4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4.1 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忧患意识

粮食作为人们最基本的食物资源,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是其他任何商品无法替代的,粮食安全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但种粮效益低是一个长期性问题,“弃经种粮”,特别是要求普通农户舍弃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自觉种粮,既不科学也不现实。一旦粮食供需出现逆转,将对粮食生产带来较大冲击。因此,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正视粮食安全问题。要认直贯彻中央、省市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保护粮食生产的领导,实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树立多元化粮食观点,紧抓粮食生产重点,实行藏粮于仓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术的有机结合,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议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公益事业进行运作。

4.2 管好用好耕地和基本农田

应加强对耕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妥善解决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缓解保障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保护法定基本农田之间的矛盾,禁止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虾,禁止抛荒和破坏耕作层的农业开发。

4.3 改善农田基础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和粮食产出率

积极利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修筑沟渠、机耕道路、农田整理、土壤改良等工程的投入,切实改善和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全面实施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科学合理用肥,搞好面源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培肥地力,增强粮食生产的抗灾减灾能力,为实现优质绿色高产的粮食生产创造基础条件。

4.4 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粮农收益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战略高度对待粮食生产,持续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可采取直接补贴、间接补贴、敞开收购、按质论价等措施,加大对粮农的扶持力度,提高种粮比较效益,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4.5 多措并举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应转变观念,突破重一产轻二三产的传统粮食生产格局。一要深入开展粮食绿色优质高产创建活动。通过高产创建,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以科技为支撑,最大限度发挥品种和技术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的生产潜力,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二要优化土地流转政策,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程,降低劳动力成本与强度,实现规模效益。三要实行产加销结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四要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品牌价值。

4.6 因地制宜挖掘旱粮生产潜力

“水田不足旱地补”,临安区地处浙江省西北部,水田少,旱地资源丰富,旱粮生产发展潜力较大。例如,区内天目小香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可因地制宜挖掘旱粮生产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种粮农田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山西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4.8亿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奶牛粪便肥料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黑板像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