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做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2020-12-17 07:53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小学季秋霞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石块算式杯子

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小学 季秋霞

概念是对知识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建构知识大厦的基石。在教学中时常发现,尽管有些学生对概念“倒背如流”,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还是会频频出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没有彻底掌握。因此,针对概念教学,教师必须要扭转以往的做法,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概念,学会数学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兴趣,吸引学生学习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以积极、饱满的状态融入课堂学习,消除认知疲劳,享受数学学习的愉悦,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在心理上拉近他们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考虑到“圆周率”这一概念抽象、难懂,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于是,在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很多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新课伊始,教师拿出了硬币、光盘、瓶盖等,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物品,立即来了兴致,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并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没有直接告知,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圆形物品,完成以下的学习内容:(1)用直尺量出圆形物品的直径。(2)在自己的本上,将圆形物品滚动一周,并记录长度。(3)计算一下,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多少倍。学生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待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汇报交流,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 倍多一点。教师顺势告知学生:这个固定的倍数,在数学中叫作圆周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对“圆周率”这一概念理解得比较透彻,也为后续学习圆的周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联系生活,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呢?这是数学教师经常深思的问题。实际上,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体会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名称、特点与感受融合起来,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时,教师让学生先解答这样的题目:一件上衣95 元,一条裤子65 元,买5 套衣服(一件上衣加一条裤子)要多少元?题目出示后,学生立即投入解答中,想到了以下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先求出“5 件上衣要多少元”,再求出“5条裤子要多少元”,算式是95×5 +65×5 =800 元;另一种是先求出“一套衣服要多少元”,再求出“5 套要多少元”,算式是5×(95+65)=800 元。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道算式可以怎样连接?学生想到:95×5 +65×5 =5×(95 +65)。教师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的特点,并照着这样的算式,再写几道这样的算式,顺利地引出了乘法分配律。教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购物经验,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

三、设计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实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可见,实验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以讲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教师为学生引入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融入学习活动中,活跃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对概念知识的体验,学会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总结出知识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大小相同的杯子,还有小石块、鸡蛋和水。新课伊始,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实验用的东西。首先,让学生在一个杯子里放上小石块,将另外一个空杯子倒满水,然后将盛满水的杯子向放有石块的杯子里倒,学生很快发现,水有剩余,究其原因,是因为石块占去了那个杯子的一些空间。如果教师此时就向学生揭示体积的概念,学生未必能理解,因为思维还不清晰。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将两个杯子同时倒满水,然后将石块和鸡蛋分别放进两个杯子,水很快溢了出来,再取出石块和鸡蛋,这时两个杯子剩下的水是不一样多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显然,石块和鸡蛋占去的空间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了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总之,概念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广大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机械讲解的做法,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演示下更好地理解概念,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石块算式杯子
杯子里有什么
没有风
怎么写算式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好玩的算式谜
补缺口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神奇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