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7 15:32福建大田县吴山中心小学章进锋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平均分小棒创设

福建大田县吴山中心小学 章进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例子可以作为教学情境,作为良好的学习信息,既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学习体验,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时刻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情境教学就是要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学有后劲,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备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并经常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教学策略。所以,我们要熟练掌握情境创设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我们应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否则会适得其反。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情境创设,谈谈个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游戏情境创设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忽视学生最原始的学习状态,而让学生直接对生硬的书本知识进行学习,将学生的愉悦感“悬置”起来,自然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用类似魔法的“东西”,通过“游戏地教”,让学生“探索地学”。如在教学“负数”时,通过设计数字小卡纸,在课堂上发放给学生,卡纸上写有不同的数字,包括:正数,负数和0,让学生按数字从大到小上台给自己排排队,教师可以提问最大的是谁,请起立;最小的是谁,请起立;还可以问“与8相似的是谁,可是我和8不一样的在哪里”的方式提问,然后让学生们拿着手上的卡片到教室前面来给自己排排队,通过这样一个“排队”的小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既掌握了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游戏中认真思考、讨论交流,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了乐于学习的欲望。同时,通过这样真实有效的游戏情境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教师不再生搬硬套课本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实践情境创设

在实践的教学情境里,学生可以用动态来感知各种客观事物,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正如在游泳池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数学,通过生活过程中的真实情境学习数学新知识,通过亲身经历积累操作经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具体内容,适当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分糖块”,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实践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如把6块糖分成3份,让学生与同桌讨论摆一摆、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深入思考:如果要平均分每份是分几个?是怎样分的?如果是有的1个一份,有的2个一份,有的3个一份,又是怎样分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如果每份分的个数相同就是平均分,接着再结合“分橘子”“分果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平均分,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而实践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形式:一是知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二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能分成几份。这样的实践情境创设既培养了学生钻研新知识的兴趣,又有效地形成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生活情境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立足于实践,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找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数学问题作为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教师要从学生了解的日常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以身边的事物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时,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遇到生活中实际问题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内容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超市购物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知道物品的质量不能仅靠眼睛估算出来,必须要用仪器进行测量,但他们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理性的认识,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物体的具体质量;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1克的质量差不多一样重,又有哪些物体的质量比1克轻;接着让学生掂一掂2袋500克的盐的质量,感知1千克的质量,通过对生活中实际物品质量的具体感知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直观感知,从而加深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由此,原本抽象的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就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原型,并通过对数学原型的感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数学源自生活,而又回到生活中,学有用的数学。

四、媒介情境创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动力,对此我们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如音乐、幻灯片或影视片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媒体教学环境中,这样能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把复杂事物简单化,并从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中,用PPT画面先呈现出24根小棒减去5根小棒的主题图,其中24根小棒分为2个十和4个一,让学生先思考应如何相减,并自己动手用小棒进行实际操作,试一试怎样减,小组合作探求解决的策略;学生思考后,PPT演示如何解决24-5:多媒体情境图中出现一只小熊在分24根小棒,小熊把其中的一个十根小棒拆分为十个一,再和4个一根合在一起,合起来就是14,再从14中拿掉5根小棒,最后剩下一个十和9个一,共19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同时配合舒缓的音乐。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结合媒体的生动演示,充分认识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是不够减的要向前一位借一,个位上加十再减。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操作,最后得到正确答案。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色彩、声音、动画演示等,既能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朴实具体到抽象概括的升华,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轻松地了解知识、学习知识,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整个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平均分小棒创设
这样做合理吗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巧移小棒
平均分一半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