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缸体”:让脱贫攻坚的故事讲得更生动

2020-12-18 08:58马维坤,姜伟超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华社矛盾冲突

脱贫攻坚创造了人类减贫奇迹,在增加群众收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用“新颜”换掉“穷相”,贫困群众用“欢颜”取代“苦脸”,激活的力量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推上了一条更为美丽的发展道路。记录脱贫攻坚这个大时代,是新闻媒体的责任。

要让脱贫攻坚的伟绩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要讲好脱贫故事。新华社2016年4月播发了《(脱贫攻坚)记者手记:羊小平砸缸》,该稿件获得新华社2016年上半年社级优秀好新闻、新华社2016年上半年精品力作、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其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被新华社同事称为“砸缸体”,引领了脱贫攻坚稿件体裁的创新。

脱贫攻坚的稿件铺天盖地,大家都知道脱贫攻坚报道故事为王,但能把故事讲好的稿件却是少之又少的珍稀品,原因是许多记者没搞清楚什么是讲故事。

我们看到的“故事”大多是这样的:“从记事起,XXX就生活在山里,每天天亮干到太阳落山,也才能勉强吃饱肚子。2018年,XXX和无数山里人一起,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坐在山下的新房子里,XXX怎么也不相信竟然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也可能是这样的:“晌午时分,XXX将收割的牧草运回养牛基地。谁能想到,从未养过牛的XXX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牛魔王’。2017年,被选为产业带头人的XXX将首批50头牛犊刚拉进村……在政府帮扶下,牛产业不断壮大,现在带动了三百多户贫困户一起奔富路。”

如果认为这样的叙述是在讲故事的话,那么可能对什么是“讲故事”有误会。一个好故事,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好故事首先要有情节

情节是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或多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也就是说,情节是故事最基本的要素。有了情节,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才有凭借,故事才能展开,才能赋予情感,才有趣味和力量。

在《羊小平砸缸》这篇稿件里,作者精心白描了多个吸引人的情节。例如,在讲到羊小平被水所困时,作者写道:“羊小平坐上火车,又坐汽车,爬上山,挑满6口大缸;又坐汽车、坐火车,回到工地。过了一段时间,家里又没水了……”

在叙述到羊小平终于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水之困时,作者用了这样的情节:“搬家的前一晚,吃过晚饭,看着太阳离山头还有几米高,羊小平又习惯性地拿起扁担。直到走出家门,羊小平才愣怔过来,他在原地站了半袋烟的功夫,突然嚎了一嗓子,把扁担甩向山沟。”

细腻的情节环环相扣,前后衔接,唤起了许多人的共鸣。通过情节的发展脉络,情感得以一丝丝渗透,让稿件有了动人的力量。

二、好故事要有矛盾冲突

我们通常说一个故事讲得好,最高的评价就是三个字“吸引人”,而说一个故事不好,最差的评价也是三个字“没意思”。怎样才能让故事“吸引人”,避免“没意思”?终归结底要看故事情节能不能体现矛盾冲突,能不能将矛盾冲突下的人物写好。

所以,好故事要以发现矛盾冲突开始,以解决矛盾冲突或转移到新的矛盾冲突来结束。如何在故事中把矛盾冲突体现好,笔者的体会是要做到两点。

第一,无矛盾不线索。要做到“无矛盾不故事”,首先要学会“无矛盾不线索”。采访中,我们对一个新闻线索的价值大不大是一个综合判断,其中包括事件独特性等等,但最主要的判断应立足故事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越大,新闻线索的价值也越大。立足这样的新闻线索,才能采写出“吸引人”的故事。

马维坤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

姜伟超新华社甘肃分社副总编

扫码阅读《记者手记:羊小平砸缸》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15年11月,作者采访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走进了羊小平家。其实这次采访是一次“扫街式”采访,只有一个大主题,在采访羊小平之前作者已经采访了好几户搬迁户。

羊小平人很木讷,说话都不抬头,聊起来很费劲。往往问半天,他才回答一句,翻来覆去只是强调山上生活很苦,能搬下来很感激政府。就在作者打算另换一家时,临走又随口问了一个问题:“山上缺水吗?”他说缺,出去打工一段时间就要回山给家里挑水,所以老是干不长,后来就不打工了,只能靠种地。然后又词不达意地说山上吃水多么困难、家里置办了很多水缸等等。作者就问他:“是不是你打工什么时间出去、什么时间回来其实都是你家的水缸说了算?”他说是。人听水缸的,矛盾冲突来了,作者顿时眼前一亮,开始刨根问底。

第二,矛盾冲突“抬手就打”。

新闻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有一个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受众的耐受力不一样。受众可以用几天时间试着读一本书,但绝对不会耐着心花同样的时间读一篇新闻稿。因此,我们在写脱贫故事的时候,要做到“抬手就打”。要通过提炼,把最主要的矛盾冲突作为主线,开篇就把矛盾冲突摆出来。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吸引受众,二是提纲挈领,避免越写越迷糊,把主要矛盾冲突埋没在素材中。

“‘山民’羊小平把家里两辈人赖以生活的6口大缸给砸了。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站在山下移民新村的二层小楼上,望着村外开始增多的游客,羊小平还难以相信自己真的不再需要这些大缸了。”

这是《羊小平砸缸》的导语。“山民”“两辈人”“赖以生活的6口大缸”,开篇短短一句话,包含了全文的所有矛盾冲突要素,体现了“抬手就打”的要旨,既开篇明义,又为随后的情节展开做好了铺垫。

再次,做好“反刍”。我们在脱贫攻坚稿件采访写作中常常有“茶壶煮饺子”的苦恼:有时候感觉挖到了“大料”、找到了好故事,但怎么也讲不精彩,情节不生动,矛盾冲突表现不出来。以至于拿了副“好牌”,打了个“屁胡”。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没有做好“反刍”工作。

新闻记者不是素材的搬运工,新闻稿件不能有闻必录,见什么写什么,被采访对象说什么就记什么。鲁迅曾说过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我觉得用这句话形容记者的创作同样合适。记者要把采访到的脱贫攻坚素材“吃进去”“消化掉”,然后变成“营养”拿出来,才能打动受众。这样的“营养”才是一篇好的脱贫攻坚故事。如果只是把素材按照一定逻辑凑在一起,就会出现前面讲的情况——挖到了“大料”,讲不好故事。

怎样把素材变成营养?这就要会“反刍”,对时代背景、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地方特点、故事的情节逻辑反复咀嚼,烂熟于心、有机融合,变成自己的理解,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果写稿时还一遍遍去翻采访本、如果稿件中多次出现“XXX说”,这样的稿子大概率是讲不好故事的。

《羊小平砸缸》采访写作历时半年,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过了“三关”:主题关、素材关、体裁关。“主题关”就是对时代背景、脱贫攻坚伟大意义结合素材咀嚼把握的过程。最终在成稿时采用“记者手记”这种便于发挥的题材,并大胆抛弃了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用散文手法铺陈、新闻方式叙述,并坚持用第三视角的塑造方法,突出稿子的镜头感和画面感。在这里推荐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写的《抢财神》,相信大家读后会对“反刍”有更深的理解。

猜你喜欢
新华社矛盾冲突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再创新高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