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滴水之声 见穿石之功
——《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采写手记

2020-12-18 08:58刘文嘉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闽东光明日报宁德

籍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和相关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伟业取得决定性进展,每年千万人口稳定脱贫,既创造中国历史,也缔造了世界奇迹。精准脱贫思想的源头在哪里,又如何在实践中成为推动中国摆脱贫困的伟力?2018年4月24日至26日,由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带队,光明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高建进和笔者一行数人赶赴福建宁德市,对宁德脱贫情况进行调研采访。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1988年-1989年主政宁德的两年中,他的足迹遍及闽东各县,数次深入到没有公路的偏远山村调研,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脱贫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方针,培育了“把心贴近人民”的干部作风,留下了“四下基层”的工作传统。由这些重要思想引领的宁德脱贫实践,在中国摆脱贫困历程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坐标意义。

三天的采访时间里,我们在无数山间隧道中穿行,行程数百公里、日均乘车时间超过6个小时、集中走访了3个村庄、采访了干部群众20余人、阅读相关文字材料14万字,结合高建进站长长期驻站的采访所得,撰写了调研报道《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和评论员文章《闽东事 天下理》,最终于5月31日在光明日报一版辟栏刊发。随后的6月1日,新华社以通稿形式播发光明日报此篇报道和评论。6月2日,《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与23家地方党报转载,新闻网站和新闻客户端纷纷在双首页转发,央视《新闻联播》播发,腾讯新闻在微信插件重要位置推送。24小时内,仅腾讯的跟帖热评就超过四万条;一周之内,各地扶贫干部、脱贫群众、脱贫等相关领域研究者的热情评价源源不断地反馈至光明日报。当年由总书记开启的闽东脱贫史,三十年后仍然能引发巨大的和声。

一、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了“脱贫”二字的历史重量和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重量

宁德脱贫,证明的是思想、传递的是力量、增添的是信心、提供的是历史眼光。这段三十年写就的中国故事,生动呈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科学性和实践力量。从闽东大地到中国大地,从“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到今天精准脱贫,从“把心贴近人民”到今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以清晰地看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策源、发展、经由实践锤炼和检验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了年均千万人口稳定脱贫的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从闽东经验到中国实践,历史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力量。

同时,这段用三十年时间写就的中国故事也赋予了我们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力与信念。闽东的脱贫成果,源自科学的方针、正确的方向,源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理论和精神财富,也源自宁德人民笃定目标、持久发力的干劲。越是到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阶段,就越要面对“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只有笃定目标、众志成城、艰苦奋斗,“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刘文嘉光明日报社评室主任兼全媒体总编室副主任

扫码阅读《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二、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到新时代党报记者的记录方向和中央媒体调研报道的时代责任

“新时代”不仅仅是写在十九大报告里的关键词,更不是一个宏阔抽象的定性,落地到中央主流媒体的报道层面,它意味着系统呈现历史性变革、沉淀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并通过这种命题找到全社会的思想共鸣点。具体到此次报道,从策划到采写再到打磨修改,我们一直在不断深入追问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篇报道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整体脱贫的目标已经倒计时,距离中国历史上这一千年壮举的完成,只有两年时间。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的主要舆论诉求是什么?答:是在这一艰难攻坚战面前唤起全社会胜必在我的信心和精耕笃行的信念。

第三个问题是,该怎么将发展诉求变为大众共识,如何把历史感用新闻点表达出来?答:就是用宁德故事来解剖麻雀。2018年,宁德贯彻落实总书记脱贫思想正好三十年,最新统计数据当时刚刚出炉,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万分之几,几乎趋近于零。记者要做的,是用宁德三十年表达精准脱贫思想的前瞻性与战略性,用宁德的三十年传递党中央在脱贫问题上的战略定力与战略耐心,在宁德脱贫与中国脱贫之间架设逻辑联系与心理纽带。

从文章的传播效果和读者反馈看,这些采写中的“自问自答”还是有效的,当然,支持未来更多的作品,可能还远远不够。与其说它们是记录者的经验,还不如说它们是对记录者的要求:既要敏锐观察历史大势,又要依据这个趋势来设置公共讨论议题,推动全社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上的同频共振。

三、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地意识到“细节”与“现场”的力量和“四力”作为记者基本功的不可或缺

既然是调研报道,既然是要考察实践成果,采访过程中我们就确立了一个原则:尽量避免综述性、概述性的行文,尽量将故事完整化、将信息细节化。每个小标题,都要有一个故事、一个主讲述者,以这个主讲述者开头,以这个主讲述者结尾。加上若干副讲述者的补充,从细节上还原历史现场,用质朴的方式表达总书记闽东故事本来就内蕴的丰富感染力。

比如,这篇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可能此前的介绍资料和同题报道还没有涉及过,就是30年前习近平同志作为地委书记初次进入下党村时,和当地百姓的一个互动:老百姓以全村唯一的一瓶罐头招待“地府”(当地土语,指地委书记),“地府”最终把罐头倒在碗里送给了村里老人,自己用空罐头瓶子装水喝。这个细节是怎么发现的呢?就是张政总编辑在下党乡看到了当时的一张现场会照片,画面里总书记前面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空罐头瓶。他马上意识到这里会有故事,一点一点和当时的见证人聊出来的。笔者是评论员,平时写社论阐述人民情怀、人民立场的话可能已经超过了一百句,但都没有这个细节有力量。以此为借鉴,我们在后续讨论和写作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要克制报道中的评论性话语,没有故事和细节,而直接用评论性话语替代,是一种偷懒。真正的评论,要放到评论员文章当中说,与报道形成功能分工、形成话语张力、形成统一的传播和表达效果。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报道过程就是循滴水之声、见穿石之功,在现场中寻找、在事实中挖掘,也是记者致敬滴水穿石脱贫史的一种方式。

猜你喜欢
闽东光明日报宁德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The wav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multi-layer vertical perforated thin plates *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Effect of the PTO damping force on the wave pressures on a 2-D wave energy converter *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