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村,我永远的牵挂
——《今天,他们想把这句话捎给习爷爷》创作手记

2020-12-18 08:58姜帆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驻村孩子

2017年5月,中宣部组织中央媒体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我作为经济日报社的派出记者被分配到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的一个贫困村——党湾村,在那里一住就是30多天。在驻村的这一个多月,我和乡亲们从互不相识到难以割舍,使我与当地人彼此相知更是达到了心灵相通。6月回到北京,在央视《对话》节目现场,我代表经济日报社给凤冈县送上了“经济日报社基层调研点”的牌匾。7月我又回到党湾村,带着企业家和北京的中学生,一起把村里的孩子们带出大山,进城开展“手牵手分享爱”扶贫公益行动。凤冈县和党湾村成了我永远的牵挂,经济日报也以各种方式持续地关心帮助着凤冈,为凤冈县的脱贫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

今年年初,疫情突如其来,作为媒体人,我和凤冈县融媒体中心当年一起战斗过的老朋友汤莉、郑华、罗尤礼等又一次策划制作了多个反映当地抗击疫情的短视频产品——《上课了,让我们一起跟着喇叭读》《空中黔课送到大山深处》《守护孩子还有她们》等,有的作品还被制作了英文版本,在推特等海外平台发布。其中,《上课了,让我们一起跟着喇叭读》得到广泛传播,在疫情令人十分焦灼的3月,大山深处传来的天籁之音——孩子们跟着大广播喇叭的读书声,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大家纷纷转发分享并点赞评论:莫名感动!孩子们,加油!一起期待春暖花开!孩子们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爱,其中,武警遵义支队和凤冈中队士兵们看到报道后,被孩子们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劲头打动,自发捐款给孩子们购买了学习机等学习用品,还下载了三到六年级的课程,并在每个盒子里面放入了他们手绘的卡片和寄语。

驻村扶贫调研采访的经历,让党湾村成了我永远的牵挂。通过经济日报,通过各家新闻媒体,通过每一个充满爱心的读者,爱心在传播,爱心在传递,爱心在行动……

一、心愿

还记得3年前,作为驻村扶贫调研的记者代表,在央视《对话》节目中跟主持人陈伟鸿对话,当主持人让我分享一下30多天驻村之后最难忘的瞬间时,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村里那几个孩子的形象。我想起带我穿过崎岖山路去家访的小女孩,因为没穿袜子脚面被划出的血痕;想起那个因为母亲的离开,充满委屈和怨恨的脸上挂着泪花的小男孩;想起那对儿小姐妹换上老师送的粉裙子,跑到山顶张望我,看到我终于向她们家走来时那欢快的表情……

在党湾村,我跟孩子们结下了特别深厚的情谊。还记得当时六一前夕,我给党湾村小学一年级学生上的一次谈理想的主题班会课。我告诉孩子们:“远在北京的习近平爷爷非常挂念你们,派我们这些记者来看望大家,还派了很多驻村干部来帮助大家,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做贡献”。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纷纷告诉我他们的心愿。我说:“你们刚才讲的理想我都记下了,我会告诉习爷爷,你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孩子,会让习爷爷放心”!这时,班里有个爱思考的小女孩提出了疑问:“习爷爷怎么会知道我们是谁呢?”她纯真无邪的脸上写满疑惑和憧憬。

视频报道在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发出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很多人看得热泪盈眶,大家纷纷留言,有的还打电话,要给党湾村出钱出力,想要参加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来。我也把孩子们签名的红领巾和孩子们的合影照片寄到了北京,我相信他们都感知到了彼此的牵挂和祝福。

二、授人以渔

针对这次驻村扶贫调研采访,中宣部在给经济日报社的感谢信中说:“中宣部今年4月底启动的为期一个月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得到贵报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采访了1个多月时间,记者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发现了大量脱贫致富的闪光点。经济日报社投入大量版面和新媒体编辑力量对接前线记者的报道,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记者们经受了考验和磨练,感受到了做记者这个职业的重大责任和伟大意义。写出了带着泥土芬芳接地气的稿件,呈现出不同表达方式的新媒体作品。例如,姜帆记者的视频产品《今天,他们想把这句话捎给习爷爷》,从策划班会到视频发出,不仅展示了经济日报记者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更体现了记者对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驻村采访活动的精确理解和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扫码阅读《今天,他们想把这句话捎给习爷爷》

姜帆经济日报社新媒体传播部副主任

这次蹲点驻村采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30天的时间专注在一个村里调研,这个设计很科学合理。如果没有这个时间量的积累,就不会了解到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就不会跟村里的乡亲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感情,就不会让驻村记者真正了解到贫困乡村百姓的疾苦,就不会让记者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也不会深刻理解党中央脱贫攻坚政策的英明正确。

在到党湾村驻村采访前,我认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就是金钱和物质。然而,当我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之后,才发现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仅仅依靠给钱和给物,是根本实现不了的。

我感觉信息沟通不畅,可能是贫困地区孩子认知滞后产生的原因。也许,真正能影响和改变他们命运的,正是与外界平等的信息交流。只有开辟出一条通向大山深处的信息通道,让山里的孩子得到外面精彩世界的信息,才能激发出他们自身的创造力和自我完善的强烈意识。

教养、素质、礼貌、爱心、责任心、担当、见识、阅历……这些素养的信息,都需要大家的行动,努力地传递到孩子们的意识里,帮助他们建设物质的家园的同时,打造出精神家园的高地。

一位看过我报道的朋友说:“其实我觉得你说的状况根子在文化、精神,要帮助贫困山区建设精神家园,不能仅仅针对孩子,应该是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对当地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一同‘帮扶’,造就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说,他的家乡也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有的人家也很穷,但孩子们对当下流行的东西都知道一些,就是因为当地虽然比较贫困,但是文化还比较发达,村里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说社会环境很重要。

5.并购价值的效应体现。一个是效益效应,据某些资料显示,对于双方融资成立的新公司,首次融资已经超33亿元,融资后公司的估值可超180亿元,这是全球范围最大的私募融资之一,这有利于新企业在未来的时间内上市。两家的合并重构使得用户数量急剧上升,覆盖的群体范围以及地域范围也扩大。新公司覆盖了超过2800个县、市、区,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移动端月度活跃用户超1.5 亿人,年购买用户近2亿人,2015年总交易额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另一个是战略效应,对于企业来说,拿下O2O市场,就有在互联网领域的主动权,未来发展的潜力不可限量,美团与大众点评的战略整合,两家企业优势互补,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帮助贫困山区一同建设生存(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让当地群众特别是孩子们物质脱贫的同时,也要精神脱贫,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也是我们国家扶贫攻坚的关键所在。

知识改变命运,文化造就未来,扶贫得先扶智和志,对地处大山深处的贫困地区来说,扶智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因此,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帮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帮孩子只能帮一时或者帮一点,真正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原生态家庭。只有让家长成为“明白人”,村里的孩子才能拥有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在央视的对话节目中,主持人陈伟鸿采访到我们凤冈县党湾村时,用“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开始,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要送他们钓鱼竿学习自己钓鱼,而不再是我们简单送鱼。从帮助孩子,到帮助孩子父母,到帮助他们所在的整个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这就是一个给鱼、给钓鱼竿再到一起养鱼的故事。

三、牵手向未来

30多天的驻村调研生活,让我有机会走进党湾村孩子们的世界,在此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问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玩什么玩具,你猜,他会怎么回答?也许你会想到很多名词,但是,党湾村孩子的答案,你绝对想不到。

有个女孩叫黎雪,读小学一年级,已经9岁了。给孩子们上谈理想的班会课时,黎雪说,长大了想当老师,想像吴老师那样教同学们元角分,这朴实稚嫩的理由,好可爱!

课后,我问黎雪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喜欢玩什么玩具。她一愣,然后很确定地说:“不喜欢!”这回答让我猝不及防,怎么会这样呢?

我又问了几个同学,答案都差不多。

动画片、小汽车或者布娃娃,疼爱孩子的家长总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吧。即便是我们那个年代,我们也会听收音机、玩沙包、跳皮筋呀,这应该不是钱的问题,更不是贫富的问题!

进一步的家访,看到一些村民空旷凌乱的房间和落满灰尘的电视机,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课堂上,再没有一个同学能告诉我,他(她)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为什么他们不喜欢看电视、不喜欢玩具……

原来是没有见识过。不知道,不了解,又怎么能谈得上喜欢呢?

这样精神贫困的家庭,使孩子们见识匮乏、视野狭窄,有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有超过50%的儿童认知滞后,结果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多半孩子只读到初中,甚至现在有的乡村里还有文盲。

可悲的精神贫困,我仿佛看到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就在这里。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我们脱贫攻坚的对象。

我想帮帮孩子们的想法,得到了众多亲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励,于是,在结束采访任务一个多月后,我又回到了党湾村,带着“手牵手分享爱——走进凤冈”的公益行动。

北京城、党湾村,两个不同境遇下成长的孩子,在明媚的蓝天下,面对美丽的茶海之心,一起高声吟诵经典,歌唱童年。当孩子们一起大声喊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

村里孩子的变化更是令人欣喜。初到时,孩子们似乎听不懂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说的东西,一脸茫然。然而,到了游戏环节,情况大逆转,孩子们兴奋地根本停不下来。党湾村的小孩子和北京城的大孩子,完全融入一起,他们的脸上都绽放出发自心底的开心和快乐。在这欢愉的氛围中,我仿佛看到了城乡的鸿沟在消融,贫富的差距在缩小……

接下来,我们又跟着村干部,扛着和孩子们一起选购的大书桌,登上陡峭的山路,一家一户送到孩子们的家里。

有个小家伙叫周松,是游学活动中调皮可爱的小队长,12岁了,但看起来比同龄人要矮小很多。看到我们和村干部都来了,瘦弱的奶奶非常激动,一次次地拉紧我们的手,一遍遍哭着跟我们说谢谢:这孩子命苦,出生没多久,妈妈离家出走了,前几年爸爸也生病去世了。奶奶说,我们都快80岁了,还能活几天……老人家用模糊的方言,说着感谢,说着担忧。一旁腰板挺直的爷爷,吞咽着口水,努力控制着感伤的情绪。年迈的爷爷奶奶已经几年不出家门了,一家3口吃的是最简单的食物,进进出出,翻山越岭的,更是小周松一个人带着自己瘦小孤独的身影。

当天夜里,周松用爷爷的手机发来短信说:“姜老师,我长大了一定会去北京大学读书的,那时我会打您电话的。”“姜阿姨,麻烦您告诉阗阗姐姐,下次的游戏可不可以让我主持,行吗?我一定会让其他同学开心的,相信我,我会加油的!”字里行间,我读到的是孩子们渴望关爱,渴望陪伴,渴望美好的心声。

就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今年的报道《空中黔课送到大山深处》,记者还专门去了周松家,我和县域融媒体中心的老朋友们也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周松,他今年初二了,正在追赶理想的路上努力奔跑着。

最后,我想说,虽然不是每一次磨砺都足以改变,不是每一点改变都可以被感知,但是,作为记者,我们要始终坚持记录社会向上生长的力量,始终坚持带着记者的使命和担当,努力去发现我们所能发现的不足,努力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不公,努力去梦想我们所能感知的未来,最终实现我们的梦想。

我希望我们伸出的援助之手,是分享人生传递爱的谦恭之手。我们跟孩子们分享人生感悟,共同成长;我们传递人间最温暖最平等的姐妹兄弟之爱;我们互通有无,分享信息和资源,我们一起手牵手向着未来,向着希望!

猜你喜欢
驻村孩子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驻村队里的手擀面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