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用心,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故事”

2020-12-18 08:58杨强,黄令妍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扬帆民主监督代际

《“生态教育移民”阻断中国贫困“代际传递”》系中国新闻社播发的民主党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系列稿件之一。

2016年6月,各民主党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正式启动,8个民主党派中央对口全国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区,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

2020年9月3日起,中国新闻社推出“助力脱贫·一路同行”栏目,讲述中国式“脱贫之路”上各民主党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故事,充分反映4年多来各民主党派中央深入偏远乡村,察实情建诤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一、以小见大

根据中国新闻社总社安排和要求,中新社广西分社负责采写一篇党派一线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稿件——即民建广西区委会在全国率先发起实施的聚焦“三保障”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典型案例“生态教育移民”项目。完成这个选题的人员除了我们两个文字记者,还有分社的摄影和摄像记者。经过讨论,我们很快确定了采访思路。

稿件必须有点有面,见人见事,以小见大,通过生动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挖掘生态教育移民路径与模式对于斩断穷根及实现乡村振兴的深远影响,展示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中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在采访程序上,我们决定首先采访民建广西区委会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生态教育移民项目在广西发起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其后在全国各地推广实施取得的成效。然后,通过民建广西区委会推荐,选择一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采访当地学校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生态教育移民班孩子的成“人”成“才”等直观成效。

在民建广西区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很快获得了面上的基本素材。民建广西区委会于2009年在广西百色市西林县开办第一个生态教育移民扬帆班以来,10年共募集并投入资金超千万元,开办生态教育扬帆班41个,招收2047名贫困地区小学毕业生到县城读初中。扬帆班毕业的学生有96.72%考入当地市、县级重点高中,最后大部分都能考上大学。

此前,我们还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广西区委会主委钱学明。作为生态教育移民模式的最早设计者和积极推动者,钱学明基于实践探索提出的“精准扶贫基本路径——医疗下沉、教育上浮”提案建议,曾经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其中的“教育上浮”即是指“小学集中在乡镇办,初中集中在县城办”,这是生态教育移民项目的核心内容。

钱学明认为,石漠化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落后,没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孩子,未来的生活往往沿袭父辈的艰难,难免出现贫困代际传递。贫困学生通过教育的形式“移民”出去,未来必定能带动一个贫困家庭“走出去”,这一项目是将“教育脱贫一批”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有机结合。

在民建广西区委会生态教育移民项目模式的基础上,民建中央近年来在全国14个省(市、区)开设了285个“思源教育移民班”,累计资助1.4万名贫困小学毕业生,并惠及他们的家庭。通过多年探索实施“教育移民班”项目,有效探索出一条“斩断穷根”和“避免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路径,该模式被全国政协“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课题组作为主要对策建议提交党中央、国务院。

二、读书改变生活

在充分掌握面上一手资料后,根据民建广西区委会推荐,我们赶赴处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与该县民族中学负责人以及生态教育移民班教师、部分在读学生和已毕业并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开展座谈交流,全面、深入了解生态教育移民班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生活以及历届毕业生升学就业状况。

忻城县民族中学自2010年以来培养了300名生态教育扬帆班学生。扬帆班学生热情开朗,朝气蓬勃,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乐观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告诉我们,如果不是有机会进入县城中学读书,或许面临辍学。在扬帆班学习不仅能获得生活补助,还能到大城市参加夏令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生态教育移民项目为他们这些山区孩子的另一种人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罗欣雅是忻城县民族中学初中三年级扬帆班学生。我们在交流中得知,自三岁父母离异,罗欣雅便跟着乡下的爷爷奶奶生活。上小学后,为了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她被送到县城的出租屋独立生活,多数时候一个人步行上下学、买菜做饭,小学毕业因成绩优秀被招入扬帆班才开启寄宿生活。“我爷爷说,读书才有出路。”罗欣雅的际遇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尽管这个女孩的故事最终没有写入稿件,但她特殊的求学经历反映了贫困地区孩子努力改变现状的觉悟,体现了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

我们跟随罗欣雅的扬帆班同学韦丽珍一起,去到她坐落在大石山区的家乡,踏过泥泞的山路实地探访村民们搬迁前的“老家”和搬迁后的“新家”,并在最终行文时从细处着眼,以人入手,以这位14岁壮族女孩的叙述作为开头,用小切口直观体现了承载着山区贫困家庭孩子“读书改变生活”这艘“梦想之舟”的重要现实意义,以及当地民众得益于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战役,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我们还采访了忻城县相关分管领导——“一个大学生就业,一个家庭脱贫”,在脱贫攻坚的最基层一线,地方官员对教育扶贫的作用有着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杨强中新社广西分社社委

黄令妍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

扫码阅读《“生态教育移民”阻断中国贫困“代际传递”》

三、憧憬未来

在忻城县采访结束后,我们憧憬着韦丽珍的未来:再过数年,她应该如同学姐蓝湘怡——今年刚大学毕业、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生态教育移民班早期毕业生一样,彻底改变祖祖辈辈贫困的命运。

回到南宁不久,蓝湘怡在微信联系中告诉我们,她刚刚确定以特岗教师身份回到母校忻城县民族中学工作,实现了教书育人的“反哺”。这个消息令我们倍感欣慰,因为这昭示着大石山区新生代将通过教育扶贫的持续发力走出困境,过上他们梦想中的新生活。

民建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生态教育移民扬帆班”实践,最初是“做试验、探路子”,如今实施已超过10年。在采访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态教育移民”阻断中国贫困“代际传递”》是一次“走得远、见得多、采得深”的采访报道,是数以千百计的记者近年来积极和全情投入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大量稿件中的一个小小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规模空前的脱贫扶贫大潮在中华大地上奔涌前行,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作为中新社记者,我们有幸见证并记录了这场改写了中国农村千千万万贫困民众命运的世纪“大决战”。我们拒绝走马观花式采访,创造一切可能深入到基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呈现脱贫攻坚一线的鲜活新闻,在这个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充分发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情用心创作出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报道,努力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故事”。

猜你喜欢
扬帆民主监督代际
奋楫正当时 扬帆再出发
扬帆起航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上合之船”扬帆再起航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扬帆掌舵助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