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民心版图,记录真心英雄

2020-12-18 08:58刘菁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天佑农民日报初心

如何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项伟大工程、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和发挥干部的引领和帮扶作用。自2017年4月起,农业农村部选派优秀干部驻点挂职帮扶河北28个贫困县,助推环京津产业扶贫发展。

这期间,农民日报记者始终关注着这项工作,也看到不少挂职干部带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信心和对“三农”工作的满腔热忱,俯身扎根贫困地区群众中间,务实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不仅作风好、工作实,有些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在他们中间,有这么一个人,很早就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他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天佑。在环京津贫困地区挂职干部培训班结业式暨行前动员会结束后没几天,他便辞别妻子和3岁多的儿子,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沽源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最后一个通电通柏油路的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

挂职的日子里,我与张天佑长期保持着联系,偶尔他会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打来电话,一聊就是两个小时。

张天佑挂职帮扶三年多,记者两赴沽源县进行采访,深入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听他与这里贫困户的故事,而后形成了这篇报告文学——《阳光照暖闪电河》。

一、他就像草原上的一株劲草

初到沽源采访,张天佑已在沽源待了800多天,旁观他和沽源农民群众交流,时不时会有一种错觉,仿佛他在沽源工作生活了不是三年而是三十年。他的手机里时不时就会收到贫困户的微信或短信。路过一片架豆田,农民会跑到路边来,热情地打招呼:“架豆县长来啦!”而他也会用流利的沽源土话和农民聊天。途经一个贫困村,他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村里有多少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多少……

给我的感觉,他就像草原上的一株劲草。深聊下去才能感受到,那是只有把根扎得足够深才能从土里长出来的坚韧感。

□ 图1 2019年11月,农民日报记者李飞采访丁庄湾村高家窑自然村贫困户唐贵升。□ 图2 2019年11月,农民日报记者刘菁采访丁庄湾村高家窑自然村贫困户唐贵升。□ 图3 2019年11月,农民日报记者李国龙同张天佑一起看望沙坑村6岁的孤儿小宇轩。

挂职帮扶期间,张天佑协调协助沽源干成了不少事。抓住产业扶贫中技术服务、产品营销、企业合作三个关键环节,为沽源引进30多亿元的农业产业项目,引来第一家农业A股上市公司;打造出全县第一个养殖业和循环农业扶贫模式;协助县里做强富硒“三麦”和金莲花等扶贫产业,连续组织三届蔬菜交易大会,助推沽源架豆、燕麦等产业达到了历史最好效益,农民累计增收3亿元以上……

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还排除万难为沽源引进了河北省最大的年产200万头生猪养殖扶贫项目,建成后可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增收。但是,在沽源采访时,我们听到最多、受感染最深的,不仅是一项项落地的扶贫项目,更有那些可亲可爱的贫困户与张天佑共同书写的“人生转场故事”。

印象最深的要属2019年11月那次采访。北方地区已入冬,沽源刚降过一场雪,白天气温维持在零摄氏度上下。我们从县里驱车40分钟到了距离县城最大、最偏远的一个村,见到了张天佑说了一路的唐叔。

他是一个腿部有残疾的老人,家住在顺着地势而建的半山坡上,泥墙低矮,人在院子里,能看到远处村外路上的来车。虽然生计困难,家贫如洗,但唐叔从未放弃,读书看报自学认字,还无师自通地学起了木雕。他在电视中看到城里经常出交通事故,就寻思建一座人车分开的城市。于是,用张天佑送给他的刻刀,花了14个月时间,用一堆常人眼中的垃圾和废弃物“拼凑”出一座城。面积大概有一平方米,所有建筑都是高层。唐叔用布满老茧和裂纹的手指着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城市’是架空的,地上走人,地下行车,绝对撞不着。”

这件让唐叔颇感得意的作品,经张天佑精心策划,最终在沽源县一场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活动中,被两家企业以3.6万元联合义买收藏。

两次采访,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这里干部和百姓间浓浓的温情。像唐叔这样的穷亲戚,张天佑在沽源还有很多,叔婶哥嫂、儿子侄子,走到哪儿都有他惦念着、也惦念着他的人。张天佑的手机里保存着和他们每个人的所有聊天内容,里面有这家的婶子穿上他给买的新衣服时拍下的照片,也有那家的孤儿想他时一声声叫“爸爸”的语音,点进去,就进入了一段人生……

扫码阅读《阳光照暖闪电河》

刘菁农民日报记者

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采访期间,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给张天佑如此大的动力,让他全情投入到帮扶一线?又是什么力量,始终支撑着他的那份坚守?

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了问题的答案。

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挂职以后,张天佑把微信名改叫“精准为民”。精准是工作法,是干扶贫工作的一股子较真劲儿;为民是初心,是他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原因和动力。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挂职扶贫,关键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不带感情叫‘完任务’,带着感情就是‘干事业’,咱捧出一颗真心,就能换回老百姓的一片真情。”

2020年底,全国剩余贫困地区将全部摘帽,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我时常在想: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面前,新闻记者究竟能做些什么?扮演怎样的角色?答案或许是,既要做一名“瞭望者”,也要在坚守中做一名“记录者”。在基层,在一线,要多用眼睛去检验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用脚步去丈量每一亩田、每个村落、每个家庭,也要用心去感知人与人之间的冷暖悲欢,更要用手中的笔,原原本本记录下打赢这场战役的英雄们,他们是——全国亿万扎根在扶贫一线的帮扶干部!

猜你喜欢
天佑农民日报初心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走出党媒“舒适区”:《农民日报》的思维再造与融合新生
永远的初心
党媒微博农民议题的文本呈现研究
天佑中华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Pasión por la medicina
天佑草原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