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问题留到脱贫后
——《活在表格里的牛》采访手记

2020-12-18 08:58李强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西海固牛棚贩子

一、“这才是真正的新闻”

这篇报道的线索是一次在西海固的采访中偶然获得的。

2019年7月下旬,我去宁夏采访,从固原市一位老村干部口中得知“借牛骗补”的情况。那时候,全国很多地方已经进入脱贫摘帽倒计时,我纯粹把它当故事在听。采访归来后,那条线索一直没告诉编辑。直到手里的人物报道写作遇到问题,找编辑聊天时谈到采访中的发现,随口将借牛骗补的事儿说了出来。

编辑听后有些兴奋,提着嗓门说:“这才是真正的新闻!”

这句话被重复了好几遍。总编辑也通过了这个选题,并决定派我去采访调研。我很激动。再次去西海固,我带着两个选题,一个是之前没写完的人物报道,要做补充采访,另一个就是借牛骗补之事。

那一去就是三周。那时,西海固已是深秋,阴雨连绵。我在那里跟一位下乡扶贫的干部同吃同住,我们在村委会后的一排小平房里搭铺、起火。期间在那儿度过了一个有些凄凉的中秋。西海固大山里的冬天快到了,炉子已经在村委会里烧了起来,有时候来不及吃早饭,村干部们就围着炉子,拿油饼沾上蜂蜜吃两口,接着就入户搞扶贫工作去。扶贫是近年来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已经到了扶贫收官的阶段。从国家到省市,再到县区镇,严格而周密的脱贫计划都最终压实在他们肩上。

不少贫困家庭最初的改变正源于政府的帮扶。有的承包盖好了蔬菜大棚,有的用政府贴息贷款购入并养殖牛羊,一步步改善生活。这也成为很多贫困户“奔小康”的转折点。然而走访中,我也发现不少贫困户借着扶贫的“东风”弄虚作假,骗国家扶贫资金。

二、“国家的政策太好了!”

不少村民感叹,“国家的政策太好了!”

这多少都有些“久旱逢甘霖”的意味,也让西海固农民多少有些不适应。走访越多的村民,我越感觉到这样好的扶贫政策,在当地落实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出了不少问题,其中借牛骗补最为典型。

起初,村民们向我讲述借牛骗补的故事时,只是偷偷地告诉我有这种现象,比如一到验收时,牛贩子整车整车地往村里送牛;验收时,贫困户拉着借来的牛在村子里来回跑;某个村子有贫困户借来的牛死掉了,等等。但谈到具体是哪些贫困户时,他们便不再多言,以免得罪人。

我迫切地希望知道,他们是如何骗取补贴,因为在我看来项目验收已经相当严格;希望知道,扶贫到底在哪些环节存在漏洞,因为收官之际再不找出问题,就意味着脱贫水分大;还希望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骗政府的钱,因为政府可是真心实意扶真贫。

三周时间里,我走访附近村、镇、县区近百人,每天“混迹”田间地头,钻过牛棚进过羊圈。

三、“村上不知道吗?”

这片沧桑的土地上发生着巨变,只是一些隐秘的角落也藏着不为人知的交易。

第一个突破的采访对象是一位养牛户,他并非贫困户,但他将自己的牛借给了亲戚、邻居。我是在村子里的一个小卖部遇到他的,谈话间得知他知悉借牛骗补的具体过程,但因为小卖部人多眼杂,他并未多说。我留了他的电话,第二天找到了他。

他把他知道的情况向我一一道明。其中有一种是这么借的,比如他家现在没牛,直接把验收组的人领到亲戚或邻居家的圈里,说这是他的牛。有兄弟俩靠这种方式骗了补贴,之后拿到的扶贫款对半分。附近的牛贩子专门为贫困户提供租牛骗补服务,还提供验收要查验的票据。

这让我感到匪夷所思,贫困户明目张胆地骗补已经到了这种程度。

“村上不知道吗?”我问。

“村上人(指村干部)谁家谁家都知道……不言传,这些事情基本上都透明着呢。”他说。这些村子不大,村干部家就在村子里,邻里之间对于这是谁家的牛棚知根知底,但也不戳破。用另一位贫困户的话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农民富了就行”。

我沿着这条线索,找到了借牛骗补贫困户、出借方、牛(票)贩子、村干部、验收组等,并对从他们多处获得的信息作了交叉印证。这个借牛链条上的一环又一环才被一点点剥开。

但这个采访过程并不容易,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在村民的帮助下,我拿到了一个牛(票)贩子的联系方式,并决定与他当面聊聊。在得知牛贩子的住址后,我先用微信小号联系上他,见面后假称自己是当地大学生,正返乡创业养牛,申请了政府的项目补贴,想借牛、买检疫证。

牛贩子一开始对我并不是很信任。见面之后他很谨慎地询问了我所在的村庄,以及家中长辈姓名,还问到家里盖了多大的牛棚,想借多少牛。如果不是在前期采访中对养牛有所了解,这时候很容易漏出破绽。好在攀谈中让牛贩子相信我是个要借牛骗补的人,并顺利在聊天中完成了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还遇到不少敢讲真话的农民和村镇干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真诚以及对扶贫工作的真心,帮助我顺利完成了采访。对于这样涉及敏感话题的采访,找到有良知、有责任感、愿意讲真话的采访对象太重要了。

有知悉情况的贫困户告诉我,只要查一查《扶贫手册》里享受补贴的牛头数,再数一数牛棚里存栏牛的数量,就知道那家人是不是骗了补贴。有贫困户主动承认自己曾经骗了国家补贴,也承认“想着是占国家的便宜嘛,错误的认识嘛”。也有镇干部愿意袒露心声,谈及政策漏洞,直面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我写真问题。

我知道扶贫中出现问题不是一件好事,但面对问题,媒体选择视而不见更不是一件好事。扶贫问题就要在扶贫过程中解决,而不是等将来表格上扶了贫,文件上脱了贫,实际上把问题留在了村子里。

“骗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思想观念的原因,有干部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是政策制定不够完善、项目验收管理不够严格、贫困户思想观念错误等原因酿成的。而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就在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背后的复杂性,推动每一个问题的解决。

采访结束已是9月底。我回到北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与编辑沟通并打磨稿件。稿件基本成形后,认真核查了每一处细节的真实客观、语言表达的生动准确、行文逻辑的清晰严谨。考虑到如果是实名实地进行报道,报道刊发后肯定对文中采访对象、涉及村庄带来很大压力,最终决定对相关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

扫码阅读《活在表格里的牛》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李强中国青年报记者

四、“感谢你们的监督报道”

2019年11月13日,《活在表格里的牛》刊发。

见报当日,这篇报道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固原市委市政府当天紧急召开专题会议,通报这篇报道所述情况,开展专项排查,并指出“舆论监督是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方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还曾派人向我转达了他们领导的意见:“感谢你们的监督报道,帮我们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表格牛”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媒体就此报道刊发评论文章,国务院扶贫办也通过政务号表态“把‘活在表格里的扶贫牛’牵出来”。

2020年6月,我因为参加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再次前往西海固。在采访途中碰到了固原市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我们聊到《活在表格里的牛》这篇稿子时,他说:“咱们这脱贫攻坚必须有媒体舆论监督。媒体不监督,你捂着盖着,到最后,第三方来评估那时候出问题。你一出问题,你给中央咋交代?那就晚了!”

猜你喜欢
西海固牛棚贩子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牛棚读书
牛棚子 草垛子(小小说)
牛儿回家
号贩子怕群防群控
宣战号贩子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让号贩子失去生存土壤
宣战号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