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初心和使命教育的党课

2020-12-18 08:58彭瑜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光荣家人日记

采访杨骅事迹已过去两年多了,但它带给我的影响却是终身的。他和他们一家三代人对党忠诚、为民热忱的家国情怀,感动着我和每一位读者。我也在采访中深受教育,得到成长。

2018年8月29日,在傅坝村采访完杨骅的事迹,已是万家灯火。杨骅刚走几天,家人都在痛苦之中。晚上回到县城,是否继续采访杨骅家人,我很犹豫。最后,我告诉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先联系一下吧,哪怕去他家看看也好。

很快,我们得到回复,可以采访家人。尽管如此,我还是提醒自己:多看、多听、少问。对于悲情素材,我一贯坚持“望闻问切”的原则。所谓“望”,就是踏看家庭、工作环境,在获得同意情况下,翻阅工作笔记、生活日记等;“闻”就是主要倾听对方自己讲述,不问引发伤心的问题;“问”就是向报道对象的同事、亲友,以及关联人员搜集情况;“切”就是在倾听家人讲述中,寻找恰当时机切入,了解需要补充的内容。

杨骅的家人很坚强。特别是他70岁的父亲杨志刚,拿着手机,翻着与儿子的微信聊天记录,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时不时,还把聊天内容给我看。

“离开蜂水,不搞任何形式的欢送,去傅坝也不搞任何形式的迎接,按习主席的指示办,低调做人!”突然,这段内容让我很是感动。征得同意,我拿过手机继续翻看,父子俩聊的内容让我深深震撼。

“要充分相信村支两委的领导和工作队员们的工作,我相信,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一定能够完成组织上交给的精准脱贫任务的!”

“下乡工作要严守党纪国法,热情、周到、廉洁是干部的基本素质!”

……

□ 重庆日报记者彭瑜(左一)采访杨骅父亲杨志刚。

瞬间,我心灵为之一颤:这对父子聊的不是家长里短,说的不是升官发财,这里有儿子的困惑和请教,有父亲的开导、引导、叮嘱与鼓励。这些聊天记录,传递了家国大爱、传承了家风家教,彰显了亲情伦理。

是什么让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微信里谈扶贫、聊工作、讲廉洁、摆民生?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不应该只是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更应该追寻为什么发生?这就是文章的深度、厚度与高度,只有追根朔源,走进人物的生活、了解人物的工作、挖掘人物的内心,故事才能真实、生动、鲜活。

我决定深入挖掘杨骅背后的故事。从杨骅的奶奶那里,我找到了答案。杨骅追悼会那晚,杨志刚让人把老人背到殡仪馆见孙子最后一面。让所有人惊讶的是,95岁的奶奶没有嚎啕大哭,她拉着孙媳妇的手说:“你要坚强,大孙子是为公家走的,光荣!”

一位90多岁的老人,面对孙子去世,她为啥如此从容淡定?作为一名农村老太太,她为何如此深明大义?称孙子为公家走得光荣。

后来经过深入交流得知,老人不是说大话、喊口号,“为公家走光荣”是她毕生经历的心得和结论。杨骅的爷爷是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基层干部,44岁就累死在村里的水利工地上。老人说,孤儿寡母不好过啊,但看着丈夫用生命修建的水库,浇灌了农田、滋养了村民,她就觉得值,丈夫为公家走得光荣。

扫码阅读《父子微信聊天记录背后的故事》

彭瑜重庆日报社记者

杨志刚在《回忆父亲》一文中写道:“他的一生虽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遗物,但给我们留下了做人的榜样和不朽的精神。他那种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一意为革命的精神至今也还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正是因为有父亲的言传身教,母亲的辛勤养育,杨志刚也从一名农村娃、到乡镇干部,最后成长为一名县政府副县长。

蹲点深入采访,记者挖掘的不只是新闻素材,收获的还有采访对象的信任。对杨家两个多月的采访,他们一家人与我越来越熟悉。最后,杨志刚拿出了一本自己的日记给我参阅。这是一份信任,也是对我用心、用情、用力深入采访的肯定。

“今天,我第一次踏上了任家公社的土地,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我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个党和人民的忠实儿子。”

“今天,我已经安全卸任了,我终于可以欣慰地说,两届政府工作,我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没有愧对全县人民。”

这本日记,从1977年12月15日,杨志刚第一天参加工作记到了2011年退休,足足跨越了几十年。从这些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对党赤诚忠心在杨志刚身上的传承。这是一卷传承优良家风的教科书,充满了家国大爱、公仆情怀。日记的读者就是家人,特别是儿女们。杨骅就是听着爷爷的故事、看着父亲的日记长大的。

“爷爷是个老班长,退伍返乡把队长当,埋头苦干执着又坚强,积劳成疾倒在工地上;

爸爸是个老县长,走遍大山与村庄,他说百姓都是亲爹娘,赤子之情铭刻在心上。

爷爷和爸爸在前方,他们的足迹指引我方向,坚定信仰闪烁光芒,情系百姓才显得高尚。

乡亲们的日子奔小康,再苦再累也欢畅,这是先辈们爱在流淌。我要用生命去发扬。”

……

有人为杨家三代人写了一首叫《传承》的歌曲。在歌词里、曲调中,我们感受到那种立志为党工作、决心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公仆精神在杨家三代人身上传承。这也成了杨骅践行承诺、献身脱贫攻坚事业的初心和使命。

结束采访那晚,我再次来到杨志刚家中。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再次拿出那本日记,与老伴盘坐在沙发上,一篇篇地念着日记,回忆着往事。那笑声,打破了夜的寂静,他们似乎忘记了失去儿子的痛苦。

在杨志刚看来,儿子就一直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战斗,还没有回家。他说,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这是一篇综合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从严治党、干部家风建设等内容的新闻素材。采访过程,既是一次新闻采写的专业训练,也是一堂初心和使命教育的生动党课。

在追访杨骅的初心和使命之际,我也在一直追问自己,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我的初心和使命又是什么?我想,那就是到基层一线去、深入新闻现场,贴着地皮、贴着人心,与人民群众一起欢笑一起落泪,切身感受他们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采写出打动人心、鼓舞士气的好作品,做一名努力做为党立言、为人民发声的好记者。

采访回来,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7月30日,我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猜你喜欢
光荣家人日记
光荣升旗手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永远的光荣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还有多少光荣正在远去
成长日记
光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