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减贫路
——大别山扶贫调查采访手记

2020-12-18 08:58赵华光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岳西县大别山区金寨县

东西延绵380公里的大别山脉犹如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皖鄂豫三省交界处,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英雄山。曾经,大别山区是鄂豫皖红色根据地的摇篮,英勇的大别山儿女前仆后继,用生命托起新中国的太阳。因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深山区与库区叠加交错,交通闭塞、基础落后,早在201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大别山区被列入了国家连片特殊困难片区,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血与火的岁月中走过来的老区人民以满腔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就来到了大别山区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看老区新变化,访群众新生活,留下了殷切嘱托: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2017年12月,时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第二年的年底,需要推出一系列报道,而精准扶贫自然是主要内容之一。如何走出以往成就类报道的束缚,更加生动、更有深度地反映精准扶贫给大别山区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部门例会上大家萌生了一个以“精准脱贫,如何不落一人”为主题,以走访为形式,为大别山区精准扶贫摸摸底,进行调查式报道的想法。一来客观了解大别山区精准扶贫情况;二来梳理安徽省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大别山区为主战场的脱贫攻坚答卷。

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主要包括六安、安庆2个市,覆盖六安市的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和安庆市的岳西县、潜山县、宿松县、太湖县共10个县(区)。这是安徽省的集中连片贫困山区,其中,岳西县、金寨县、霍山县、太湖县和潜山县等深山区、库区成为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贯彻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过程中,安徽着力攻坚深度贫困,尤其加大了对大别山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力度,引导资源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实质性整合力度,全面落实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倾斜的政策,确保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

安庆市岳西县一直是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中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1985年,岳西县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贫困县时,全县绝对贫困人口有24.7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73%。根据采访计划安排,我们将调查的第一站选择在计划当年实现脱贫摘帽的安庆市岳西县。同时为了提高采访效率,更大范围内扩大调查覆盖面,两个采访小组采取了分组采访、合组办公、寻找特点、归纳重点的思路,分别走进岳西县各乡镇村居。

距离县城90公里山路的罗铺村,属于两省三县结合部,全村辖33个村民组,765户3065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超过10%,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深度贫困村。人多地少,缺乏产业带动是这个村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17年,罗铺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翀,通过认真调研,走访,发现当地具有发展桑植木耳的原料、环境优势,确定了发展思路,并征得村民的支持后,王翀还争取了对口帮扶单位中石化的帮扶资金100万元,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建起了一个桑植木耳产业基地。村里的贫困户每年可享受分红,不用担心木耳的销路。这个村程坳组贫困户吴琴琴跟其他贫困户一起,被安排在基地干活,她每天能够采摘100多公斤新鲜木耳,一天收入在70元左右。她家是因学致贫,孩子读书经济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以前收入少,现如今桑枝木耳基地解决了她家经济来源问题。用她的话说“家门口可以挣钱,我不用再想着出远门打工了。”另外,这个村还发展传统食品豆粑加工、黄牛养殖、茶叶、高山蔬菜等独具当地特色的种植养殖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增收脱贫路。

扫码观看《精准扶贫,如何实现不落一人?——来自安徽大别山片区的扶贫调查》

赵华光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是过去当地群众面临的普遍难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落后、交通不便等是主要短板。民不富心不安,县不富心不甘。为打好大别山片区脱贫攻坚战,安徽立足于补齐短板、完善基础、均衡服务、提升环境等,将完善“双基”建设作为改变深度贫困地区面貌的重要抓手,已连续3年累计拿出320亿元,支持贫困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县加快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记者在调查中遇上了正在整理新房的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黄堰村村民周其国。一家三口原先住在大深山处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土坯房里,年久失修不说,距村部都有七八公里土路,买个农药化肥要走上3个小时。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搬新家还“挣”了钱。“危房改造补贴2万元,易地搬迁一家三口人补了6万元,加上宅基地改革补贴53000余元,光是补贴就超过13万元,加装修的成本不过12万,搬新家不仅没花一分钱,还‘赚’了一笔”。

这样的巧账得益于金寨创新思路,着力推进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将宅基地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解困等政策叠加,目前已有2.09万户、7.57万人自愿申请有偿退出宅基地,搬入新家过年,其中贫困户和移民户占75%以上。另外,新家门口也有了更多就业的机会,当地在集中安置点开发公益性劳务岗位,专门吸纳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就业。数据显示,依托于宅改“组合拳”,金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脱贫超过8000户,27000余人,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个位数,实现了“一年宅改、万户脱贫”。

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阶段,面对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在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中,针对居住分散的农户和特殊困难户,金寨县运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易地扶贫搬迁和水库移民搬迁等政策组合,引导和鼓励农户和贫困户通过宅基地腾退实现易地搬迁脱贫,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别山区贫困县财力有限,缺项目、等资金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有些地方还面临着人才难引进,引进难留住的困难,尤其是教育、医疗、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矛盾较为突出,为此必须激发全社会的扶贫动力,形成全社会大扶贫格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山区产业扶贫要在产业的选择上,注重结合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避免千篇一律,避免走资源消耗老路,这样才能起到真正扶贫的作用。”

目前,大别山区各县区正依托当地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种养、扶贫车间就业、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一大批产业扶贫模式,产业精准扶贫覆盖率超过90%。不断放大产业扶贫效应。

大别山区红色历史源远流长、红色资源积淀深厚。如今,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已凝聚起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巨大合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地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确保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岳西县大别山区金寨县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推动岳西县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探究
岳西县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监管现状及对策建议
用生态文明铺就发展之路——访安徽省岳西县环境保护局局长程卫华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大别山区水稻800千克栽培的主攻目标及关键技术
安徽大别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调查与分析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