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报道应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020-12-18 08:58胡军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摄制组纪录片攻坚

《龙布日出》是《羊城晚报》推出的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真实记录了一个运用“互联网+”思维与贫困角力、与时间赛跑的脱贫攻坚故事。作为该纪录片主创团队核心成员,我全程参与了纪录片的采访、摄制。《龙布日出》的一大创新之处,在于全面呈现了“美”——村之美,人之美,心之美,画面美轮美奂,由此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报道者以平视的姿态看乡村,以一双锐眼发现乡村和人物的美丽,并全面呈现其“美”,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发现乡村之美

大崇村是广西48个国家挂牌督战的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35.22%,是脱贫攻坚路上“最后的硬骨头”,大崇村中海拔最高、最偏僻的是龙布屯,全片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走进大崇村龙布屯,“极致的穷”先给采访摄制组来一个下马威。一是居住。离龙布屯最近的招待所,开车需要两个多小时,且是没有护栏的盘山小路,夜晚也不敢开车出去,所以绝大部分时间里,摄制组只能借住在龙布屯村民家中,而当地居住条件极为恶劣,摄制组也只能打地铺,和旁边的牛羊圈共眠,其气味可想而知。

二是用水。都安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难以蓄水,近三成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在储水柜修建好之前,当地村民们的生活用水,就是依靠雨季收集的雨水,最基本的过滤装置都没有,摄制组一名记者第一次用这里的黑灰色水洗澡,结果真菌感染导致中耳炎。没有办法,摄制组此后只能对着带进村里的几瓶矿泉水紧巴巴地“算账”:半瓶用来洗脸,半瓶用来漱口,半瓶用来饮用……

三是交通。山太高,没有路,腿和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拍摄踩点的时候,摄制组手上拿着沉重的拍摄器材,脚下是黏腻的泥土与崎岖的石块,一爬就是一个多小时。即便后来进屯的十八弯公路建好,由于还没有硬化,经常塌方,摄制组的汽车在山路上两次爆胎。

摄制组深入龙布屯四个月,与龙布屯村民同吃同住,喝过雨水,趟过泥路,木板当床,蚊虫叮咬,昼夜辗转,苦中作乐,辗转多地拍摄记录,但在成片中,并未将这些艰苦的生活环境作为呈现重点,反而是将大量镜头放在自然景观的呈现上:十八弯公路蜿蜒似高山玉带,漫山遍野的绿色在跳动,龙布日出时的磅礴气象,明净夜空中璀璨的繁星……这些自然景观镜头,不单只是为了丰富纪录片画面,更是为了丰富受众对大崇村的想象,使得对当地情况有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也就更能理解扶贫工作者的初衷——利用当地的自然美,打造一个文旅“网红”品牌。

在龙布屯采访拍摄期间,为了更具视觉张力的镜头,很多个凌晨,摄像组成员便在龙布屯的山顶、十八弯公路上静静等待,只为拍下漫天的星辰,初升的太阳,最美丽的乡村。

在纪录片最后,5G信号塔,集装箱民宿……这些具有现代化意味的设施逐渐在古老传统的村落中一一出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也预示着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

发现人物之美

不同于部分脱贫攻坚报道,作品不一味宣扬当地扶贫成就,而是通过真实故事,娓娓道来脱贫攻坚路上的“困”与“破”,从当地困境与脱贫之难展现脱贫攻坚的意义所在,努力发现乡村最美丽的人。

最初进入龙布屯,摄制团队与村民们沟通十分困难。当地村民大多说方言,不会说普通话,有的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加上世代生活在深山中,人的观念常常被限制。摄制组借住在村民家中,起初对方不太欢迎,有戒心,还去问村干部,为什么这群人突然跑过来,还住在我家里?

在主要人物的选择上,摄制组多方踩点访谈,最终选择了20岁的村民蒙艳桃。大部分乡村题材纪录片中,村民一般都是以不善言辞、朴素勤劳的形象出现,然而蒙艳桃在具备这些品质之外,还有着不甘于贫困现状,渴望靠自己打破僵局,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奋进心态,最后也成功通过培训,成为集装箱民宿的一名员工,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龙布日出》的镜头语言十分细腻、颇具美感,不少留白处理寓意深厚、情景交融、韵味十足。蒙艳桃在父亲酗酒发疯后的沉默,在昏暗的房屋中照料年幼的孩子,在山野中休息时迷茫地擦脸,毫无焦点地望向远处……这些无声镜头,虽没有极大的视觉听觉震撼效果,但正是这种沉默的力量,能够在无形中引发受众的沉浸感,不自觉代入主人公的生活之中。

选择蒙艳桃作为村民形象的符号代表,摄制组不仅希望展现扶贫工作者的成果,也希望展现时代背景对于村民思想的转变冲击,在这样的符号呈现下,村民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他们是有故事,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再是坐等被拯救的无力方,而是自我意识觉醒,开拓进取的自救者,是乡村最美的人。

胡军羊城晚报社音视频部记者

扫码观看《龙布日出》

做好美之呈现

要在20分钟内讲清楚一个错综复杂、繁琐困苦的脱贫攻坚故事并不容易,但《龙布日出》不单满足于将故事叙述明白,更追求讲好故事,做好美丽呈现。

在乡村景观的选取上,有两大符号重点,一是日出,二是公路。在作品中,它们不单是作为简单的景观符号出现,而是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比喻意味。标题“日出”一词的出现就表明了它的地位,在片中,龙布屯的日出绚丽磅礴,美不胜收,是陈圆圆等扶贫工作者将其打造为龙布文旅品牌的一大卖点,在这里,日出同时也有着抽象化的文学意味,预示着龙布屯将迎来新生。同样的,对于常年封闭,交通极为不便的龙布屯来说,十八弯公路的出现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航拍镜头下的公路,九曲十八弯,一路蜿蜒直上,龙布屯的村民可以由此与外界沟通往来,不再闭塞。这样的景观镜头选择,既展现了美,又聚焦了真,更能深层次地呈现扶贫工作的进展以及给乡村带来的巨大改变,凸显脱贫攻坚意义。

在片中,陈圆圆等扶贫工作者的形象并未被神化,从村民不解疑惑的眼神和尴尬的开会气氛中能体会到陈圆圆和村支书韦荣成等扶贫人的不易和艰难。

在与贫困问题挂钩的纪录片中,我们强调真实客观的画面,兼顾人文关怀。一些纪录片对于镜头言语表达不加揣摩,在传播过程中虽还原了贫困村民的生存难题,但也忽略了对其心理需求的关注和照顾,诚然贫困中的挣扎会引发同情,但在这种挣扎中注入温暖关怀,才是此类报道正确的价值取向。

《龙布日出》,片中村民的淳朴热情,孩童无忧嬉闹笑容灿烂,蒙艳桃与哥哥通电话等镜头,让全片脱离以“苦”扬“绩”的报道基调,摆脱“卖惨”的低级趣味,对于生活的不放弃和对于未来的展望贯穿全片,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全片具有温暖、鼓舞人心的力量,受众在观看时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同时更容易被这些美好动容,全片在美丽上下功夫,发现美、善、真,并做好传播。

在宣传推广过程中,《龙布日出》预告片在微信朋友圈一经推出就已引发关注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热议。9月10日,《羊城晚报》利用全媒体矩阵推出《龙布日出》正片,除视频外,还以线上海报等新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多平台多渠道多方式传播,形成完整的传播链条。作品推出后,获多方热议,“学习强国”平台转发,网信管理部门组织全网推送,数十家重点流量媒体也纷纷转发推广,全网流量超过5000万。

猜你喜欢
摄制组纪录片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