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勤俭”家风思想探析

2020-12-19 18:18苗庆科李新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曾国藩家风

苗庆科 ,李新伟

(1.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9)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传承的传统风气、风格、风尚,或习俗、作风[1]。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优良的家风传统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勤俭”家风在物质资源匮乏的农耕社会,尤为人们所提倡。人们崇尚勤俭,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丰衣足食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个人美德的声望威信。“勤”与“俭”二者是开源和节流的关系,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虽历经时代变迁,“勤俭”这一传统美德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仍对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勤俭”的核心要义

“勤俭”二字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2]230,其原意为赞扬大禹既能勤劳地效忠国家,又能节俭地主持家政。后引申为“克勤克俭”,同样是形容人既勤劳又节俭。孔子曾指出“禹,吾无间然矣”是因为他“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勤俭美德。曾国藩对勤的理解是:“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3],说明“勤”不仅指对事物孜孜不倦的态度,也指行为方面竭尽所能。以此释勤,恰如其分。《说文解字》中讲:“俭,约也。”这都是先贤对“勤俭”比较准确的理解。对于“勤俭”在持家之道中的作用,曾国藩说:“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4]148可见,“勤俭”不仅是一种个人品德,而且是治家治国的重要法宝。

二、曾国藩“勤俭”家风思想的由来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人,出生于普通的耕读世家,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走上仕途。曾通过创办湘军、兴办洋务运动等对晚清大业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被誉为“中兴之臣”。后人推崇曾国藩不仅仅是因为他为国家鞠躬尽瘁,还因为他在持家教子方面有独到之处,人们赞誉他“垂家为训有唐杨绾、宋李沆之风”[5]。曾国藩为人处世奉行勤俭廉劳的原则,对其子女、兄长及其夫人都施以严苛教导,并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6]的治家箴言。曾氏勤俭持家的家风既有历史渊源也有后天的熏陶,下面就对其家风由来作简要分析。

(一)历史渊源:耕读世家、勤俭家风一脉相承

曾国藩出生于世代以耕种为业的普通农民家庭,因此对穷苦人民的生活体验颇深。曾家兄妹共九人,父亲不过是教书匠。贫寒的家庭出身,清苦的生活环境,在曾国藩的内心埋下了勤俭节约的幼小种子,塑造了曾氏“寒素”的家风基调。此外,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的勤俭作风也对塑造曾氏家族的家风起了重要作用。曾玉屏早年叛逆,游手好闲,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后来幡然悔悟、改过自新。在他成家立业之后,为了培养良好的家风,他制定了“书、蔬、鱼、猪、早、扫、考、宝”[7]的八字治家要诀,体现了勤俭持家的家风。曾国藩祖父的事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传承家族世代艰苦朴素的作风,衣食住行都反对骄奢淫逸。曾国藩说:“不管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8],突出强调了勤俭对大家小家、各行各业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有证可考,曾氏家族良好家风,能上溯七代[9]。因此,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坚决杜绝他们养成骄横无理的行为习惯。

(二)文化积淀:儒家传统思想和湖湘文化的熏陶

曾国藩早年勤勉读书,饱读经史,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他6 岁进入家塾“利见斋”读书识字,逐步通晓四书五经周礼史记。考取进士后,进入翰林院专攻程朱理学。而后,其学以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笃守程、朱又不废陆、王,既行宋学又重汉学,兼收并蓄,被称为一代儒宗[10]463。曾国藩的勤俭家风吸收了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以“内圣外王”的道德人格为模范,主张“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4]149。曾国藩的志向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想不谋而合,并且把“齐家”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儒家的传统思想成为曾国藩勤俭家风的重要来源。

此外,曾国藩自幼在湖南成长,湖湘地区的文化环境也对曾国藩勤俭家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历史上的湖湘之地,地势险要闭塞,远离中原发达地区。湘楚文化天然的孕育,加之与汉族的文化交流融合较少,形成了“自强不息”“顽强倔强”的民族文化气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使人们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与道德品质。曾国藩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不断将其融入了自身的家庭教育中。

三、曾国藩勤俭家风的表现

曾国藩勤俭的家风不仅表现在琐碎的生活上,而且在给家人的来往信件中曾国藩谆谆教导他们时刻不能忘记“勤俭”的优良美德,并要将这一信条贯彻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曾国藩家书》《曾文正公全集》是曾国藩毕生智慧所及,斟酌字句我们会发现曾国藩勤俭的家风体现在各个方面。

(一)习苦习劳

“勤”与“劳”密不可分,“习劳苦”是勤的基本要求,因此自古我们就将勤劳并称。曾国藩云:“习劳苦为办事之本”[2]231,“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高度强调习劳习苦在居家的重要地位。“吾所以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11],他认为身处艰苦的环境可以强身健体、磨练筋骨,而娇生惯养则会使人的精力愈发倦怠、滋生懒惰。甚至曾国藩认为“习劳则神钦”,意思是习惯劳苦,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社会的尊重,连神仙都会钦佩。

曾国藩对其子女、妻子甚至部下都有习劳苦的具体要求。为了让儿子读书明理,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和“读”每天要五页以上,“写”要每天练一百字,每逢三逢八日要作一诗一文。同样对女儿也有“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的要求[12]。即使在随军行中,曾国藩也要求夫人每日纺棉纱“以四两为率,二鼓后即止”[13]。他的夫人很自觉,经常纺纱至深夜。不仅如此,他还把习劳苦演变为治军之要。“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乎能习劳者”,告诫部下只有在平日不断提高忍受劳苦的耐力,战时方能骁勇善战。

(二)崇俭戒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崇尚节俭、戒娇戒奢,是一种忧患意识更是一种思想境界。曾国藩自幼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难能可贵的是在他加官进爵后,在奢靡之风盛行的官场仍能保持本色。在做地方官掌控财权时,曾国藩仍吃穿从简,节用爱民。他不仅本人恪守圣贤的节俭之道,还不厌其烦的教育家人。在给儿子曾纪鸿的信中,他写到:“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严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14]456他用自己二十多年的从官经历告诫儿子“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14]457,不可养成富贵公子的骄奢习气,吃穿用度都不能过于奢侈,要掌握好适度原则。在考虑女儿终身大事时,他坚持不与骄奢人家结亲,认为“亲奢之家难以久远”。封建社会的达官贵族包办式的婚姻制度多数建立在经济利益或政治关系之上,许多不幸的婚姻成为了前车之鉴。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屈从于这种关系,而是因为两情相悦、终成眷属。

曾国藩之所以苦口婆心的教导子女力戒骄奢,是因为他认识到“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11]。人的本能都是这样,由奢侈富贵的生活变为艰苦朴素的生活,人们的心理会有一种巨大的落差感。他比较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10]464可见,曾国藩早已预见骄奢是万恶的源头,贻害无穷。

(三)奋发向上

“勤”与“奋”密切相连,“勤”还表现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礼记·表记》载:“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就是形容这种孜孜以求的勤奋精神。曾国藩的“勤俭”家风也是由于曾家祖祖辈辈勤勉勤奋,给曾家后辈树立了榜样,曾氏的家族史就是一部奋斗史。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曾连续十七次进京考秀才,都以落榜告终。其中前十次是独自赶考,从第十一次开始便是同曾国藩一道前往。曾国藩也是一个天资禀赋极其普通的人,共七次才考取秀才、三次考取同进士。曾国藩和他的父亲会试之路崎岖坎坷,但却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曾国藩也曾教导四位弟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6]一个勤奋读书的人,必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那样才算“竭吾力”,不虚度光阴。

四、曾国藩的“勤俭”家风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勤进取,俭守成。曾国藩的勤俭持家之道,似润物细无声,给子孙后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但“勤俭”的家风仍是治国治家良方,而且对当代的大学生生活也有很大的启发。

(一)培养节俭朴素的消费观

同治二年(1863 年)十二月,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15]为了让子女切实感受曾家的节俭风俗,曾国藩用祖先的真实经历教育他们:曾祖竞希公年少时在陈氏宗祠读书,正月开学时高祖辅臣公给他一百零用钱,五月归家时,仅仅用去一文,剩余九十九文。如此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尤为值得现代大学生学习。大学生正处在从依赖父母向经济独立的过度阶段,他们有部分支配生活费用的独立权。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在这个阶段养成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不过度透支自己的消费额度。在衣食住行方面,奉行“节俭朴素”的消费观。当然,这里所说的“节俭朴素”并不是倡导过度节衣缩食,而是反对铺张浪费,反对享乐主义。切不可因为虚荣心、享受欲作祟,参与非法借贷、网贷等。同时,当代大学生也应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体会他们的殷切希望。

(二)保持发愤图强的精神风貌

勤奋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它也与有恒、惜阴诸德相联系。曾家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家规就是要勤于早起,“勤字功夫,一贵早起,二贵有恒。”[15]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于早起,也是珍惜时间、勤奋进取精神风貌的体现。曾国藩在晚年因为几日没有研读学问,就觉得无地自容,细想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真是一种忘我的境界。然而,现代的大学生面临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容易自暴自弃。勤奋不仅应该体现为学业勤勉努力,还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合理分配时间,珍惜大学为我们提供的自我展示平台,以发愤图强的精神风貌应对未知的挑战。

(三)不断进善修德完善自我

“勤”与“俭”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进德修身的必备品质。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明大人之学,不仅应该不断彰显自己与生俱来的德性,还应该重德修身,达到完善的境界。曾国藩将“勤俭”与道德的完善紧密相连,“爱之以德,不能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是爱之以德。”[10]467培养勤俭的品质,就是我们不断修身养性的过程。虽然曾国藩的勤俭家风思想是一种家庭环境影响,但大学生脱离了家庭的约束更应该自尊自律[1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力求完善。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在21 世纪的今天,我们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迫切需要我们每个人发扬我们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

曾国藩的家风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为现代社会的每个家庭家风建设和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勤俭之道,于国于家,都大有裨益。但在我们一般民众中,“恒念物力惟艰”一类观念也日益淡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甚至被视为寒酸的表现。当前,我们的国家、民族都处在一个历史的关键期,重提“勤俭”不仅有必要,而且是重中之重,它不仅为当代之国计民生开源节流,也能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猜你喜欢
曾国藩家风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曾国藩的“愚笨”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