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视阈下中国体育文化自信

2020-12-20 05:50霍朋霍凌杰
关键词:体育精神中华中华民族

霍朋,霍凌杰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1]。习近平讲过,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它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文化的社会认同就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2]168。在世界发展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提出的重塑国家文化自信,其目的是通过对民族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剖析,提升自信,肯定民族文化[3]。中国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继承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智慧结晶。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体育文化不单单是承载着增强人民体质、维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理念,更是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中国精神的载体。习近平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4]在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但承载着增强“体育强国”软实力的重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体育梦”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建构和建成中国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增强中国体育文化自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使命。

一、中国体育文化自信的缘由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继承与自身强大的修复能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民族,是注重价值理念和道德涵养的民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表现为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多种形式,内容博大深邃。中华传统美德蕴含哪些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资源?可以从家庭、国家、社会、自然和外交等方面加以梳理。在家庭方面,中华传统美德强调“勤俭持家”“仁爱”“亲善邻里”,崇尚“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是非常注重家庭观念的民族,勤俭持家是兴家之道、富家之路和强家之根。在国家方面,中华传统美德强调“民族大义”“精忠报国”“以德治国”“大一统”,崇尚“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义廉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在社会方面,中华传统美德强调“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地利、人和”,主张“礼之用,和为贵”等。在自然方面,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在外交方面,强调国家间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协和万邦,大同天下”“德不孤,必有邻”等。正是这些涵养深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五千多年来与中华民族对自身价值取向的选择相生、相伴,积淀着中华文明特质的民族意志、品格、追求,既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接续发展的动力。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全球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中华传统美德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无形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瑰宝。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给人类优秀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样也是中国体育文化的基石。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有固本的坚守又有创造性的转化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发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统一的,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文化,是人们用以立身处世或安身立命的动力源泉。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敢于自我革命的信心、决心和强大的修复能力,达成了情感、价值目标、理想和精神追求的共识。这就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马克思说过,人类历史的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受长期社会形态变迁和外来文化融入后沉积、融合和发展的独具本色特质、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具备了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克服生存危机、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引领。历史和现实都足以证明,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的紧急关头能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发时代之先声,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强大的文化修复力和对未来的文化创造力。

(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有优势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体育本质的表现,又有修身养性价值理念的追求。西周时期“六艺”中“射”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强健体格。秦汉时期的技击运动和唐代时期的摔跤、赛马、射箭、龙舟比赛等体育项目,充满了勇武之气,表现出了激烈的竞争意识和勇猛征服能力,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竞技表演活动。中国古人的射箭、蹴鞠、马球等活动被赋予了礼仪道德教育的目的。武术更加注重武德先修的教育。武德包括尊师重道、重义轻利、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忠孝仁义等内容,可用于公民守公德、严私德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气功练习有儒、道文化的体现,如气功习练要求以德培功,达到“仁者”和“君子”的境界。太极最初的理念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太极拳练习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上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魅力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

(三)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

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6]。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体育文化自觉就要求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达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体育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体育文化自觉基础上的精神表达,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体育文化要做到文化自觉,既要充分认识、提炼传统体育文化自身优势和精华,也要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摒弃与时代、与各民族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相冲突的内容,积极维护各民族自身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都能够在当今中国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得到发展。在全球经济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外来体育文化发生交集、碰撞后,出现了自身体育文化缺失现象,表现出竞技体育“西式化”、传统体育文化味道缺失等尴尬的处境。我们应对中国体育文化哲学理念和智慧加强理论研究。理论明晰才能充实民众对中华体育文化自信的力量,达到中国体育文化自觉,这也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理论上做到清晰、明辨,从体育历史发展规律中寻找体育文化自觉,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表达中国体育文化特质,彰显中国体育文化精神力量,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话语权。

二、中国体育文化自信的特质

(一)价值性

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体育的价值性体现在本质价值和社会价值。体育文化对于个人生存空间、生命质量、生活方式而言具有独特的价值。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活动,其价值性就在于实现人类个体身体和内心的充分展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统一,实现体育本质回归。体育文化对于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和社会文明和谐等方面极具积极价值意义。《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强调了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挖掘得到社会的认同以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更应该注重发挥体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把体育文化作为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文明、淬炼民族意志的重要载体。

(二)民族性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国度,中国体育文化自信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逻辑,民族性特征鲜明。中国体育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大地,接续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华文化大环境的渲染下蕴含着独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气质[7]。中国体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迎合了新时代与时俱进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其体育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儒、道、法等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理念,塑造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符号”——太极、中华武术等。中国体育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文化自信的本质是自身价值观自信,表现在对中华各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是存在感和信念的坚定,其内容和形式表现多样化,历久弥新,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如摔跤、赛马、射箭、赛龙舟等项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文化传统先进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体现,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前行的内生动力,也是中国体育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的深厚文化根基。这是强大文化自信的缘由,是最深层的民族自信意识和自觉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三)包容性

中国体育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就在于其广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因地因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身文化,长期形成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求同存异的特性。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今天古典式摔跤、舞狮、赛龙舟等,展现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相辉映,这是今天中国体育文化自信的根源。加强国与国之间交流互鉴,尊重文化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多样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竞技体育得以认同,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等深入人心。在新时代,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本的“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成为世界多极化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和谐共存的中国文化实践蓝本,体现出了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越性[8]。“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智慧给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赋予了新内涵:一是体育的发展遵循事物质量发展规律,全国参与全民健身人群从“量”变提高到以人为本的“质”的飞跃和转变,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二是国内区域体育设施和体育项目的包容性发展。体育设施同属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比如不同地域之间体育资源及设施、体育观念、群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呈现非均衡性发展,包容性发展理念能够调控和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人群差别,协调好区域之间不均衡不充分的关系。为实施体育强国战略需要,政府加大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加注重体育活动创新模式,提升人民的健康生活情趣与质量,开展以休闲、娱乐、交流为主的体育文化活动,进而使体育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中国体育文化自信的培育

(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中国体育文化自信结合起来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体育共生的精神提炼,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同时又融入了奥林匹克文化的精华。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为国争光”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代表公民强大的国家使命感、凝聚力,它是国之魂、民之力。顾拜旦说过,把国旗升上胜利的旗杆以奖励获胜的运动员,升国旗是爱国主义的象征[9]89。国际赛场上,运动员的担当和责任就是为国家荣誉而战,最大夙愿就是穿上国家标志性的队服登领奖台、升国旗、奏国歌来表达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中华体育精神激励鼓舞运动员取得骄人成绩并实现人生价值目标,为国家争得更大荣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力,如“女排精神”已凝聚成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当前,培育中国体育文化自信,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特别是要牢牢抓住体育行业这一主体,从思想上引领,从理论上指导,从实际行动上践行中华体育精神,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让中华体育精神贯穿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过程中。中国体育文化自信不仅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上,而且要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为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建设体育强国同坚定中国体育文化自信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进强国建设,随之体育强国建设也被提到国家发展日程。发展体育生产力、丰富体育物质基础和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体育强国的目标。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增加GDP总量和深度挖掘体育文化的综合价值是体育强国的途径。中国体育文化自信表现为体育强国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一是体育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体育产业是体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新型文化朝阳产业,现已发展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同样增强中国体育文化自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是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现基本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均等化,让体育文化成为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三是树时代体育楷模,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让时代体育楷模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四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把体育文化打造成为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和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五是发挥中国体育文化特质和优势,引领、助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更加彰显出中国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制度优势,完善和推进体育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体育文化资源载体,丰富体育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对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增强中国体育文化自信力创造更坚实的经济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彰显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持久的影响力、中华体育精神的号召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为增强中国体育文化自信力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在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征程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体育文化建设将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体育文化自信将进一步增强。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中华中华民族
真正的体育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