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的启示

2020-12-20 10:54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委内瑞拉乐团贫困地区

周 怡

(1.华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241;2.海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多次强调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写下的《摆脱贫困》一书,就特别提到贫困地区教育的“马太效应”,强调“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要走出‘穷’与‘愚’的循环怪圈[1]。”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如何实现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贫困家庭的学龄人口全部入学、困难学生全程资助、农村教师队伍全面加强、薄弱学校全面达标、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等方面传统的教育扶贫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何激起贫困孩子的学习欲望?如何使他们不惧贫困,勇敢面对贫困继而改变贫困?如何构建促进贫困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体系?这都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刻不容缓的问题。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目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的扶贫事业提供一些启示。

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发展已经四十余年,从其建立之初的目的到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无不让世人惊奇。体系并非单纯的物质给予,而是通过精神引领,搭建了一个激发孩子们树立战胜贫困决心的平台,让这些贫困儿童从小耳濡目染,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和希望。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潜移默化地成为培养儿童信念的工具和手段,让他们树立战胜贫困的决心和信心,并培养他们脱离贫困的能力,以此实现“体系”的价值和功能。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体系”以其非凡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高度认可,被誉为“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典范”,在社会文明、对抗贫困、远离毒品的征途中,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道路[2]。

二、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

20世纪70年代,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因贫困造成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青少年与毒品为伍,社会动荡不安。1975年,在委内瑞拉音乐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何塞·安东尼奥·阿布莱乌(José Antonio Abreu 1939年5月7日—— )的大力倡议下,建立并实施了符合委内瑞拉国情的“音乐救助体系[3]”。 “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音乐解决社会问题”。正是这一理念,让“体系”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也确定了其发展、壮大的可能性。阿布莱乌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贫穷文化不意味着文化贫穷[4]。”

(一)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尊严和价值

让每个人过有尊严和价值的生活,是“体系”最重要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四十多年来,“体系”接收的孩子中,80%至90%来自贫困社会底层,无论种族、无论男女,都不成问题。所有参加“体系”的贫困儿童,都可以获得“体系”为他们提供的衣服和食物,他们还被组织起来一起参加音乐学习,使用免费的乐器。通过音乐,他们获得了开启一片新天地的权利,同时,也成为这个贫穷国家未来的希望。

“体系”培养出来的指挥家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说:“阿布莱乌作为一个榜样,整个‘体系’充满着关怀伦理和互相支持。他一直在教你音乐,也在教你社会价值观。这些内容总是与音乐有关,也总是与爱有关[5]。”

2.让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此过程中用坚强的意志战胜贫穷和逆境

美洲开发银行社会和卫生司Xiomara Alemán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Nancy G. Guerra 等6人在权威期刊《预防科学》(Prevention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音乐训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的随机实验》的文章,作者预设参加乐团和合唱团可以促进儿童4个领域的积极变化:自我调节技能、行为技能、社会交往技能、认知技能。随机抽取了2 914名6~14岁的孩子分两批进行量化研究。一年后,通过详细数据表明,实验组的孩子与控制组的孩子相比,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行为困难有所降低。同时,他们发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降低[6]。

通过“体系”的教育,参加的成员们不仅获得精神和文化的双重救助,也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灵魂更加坚强。他们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勇于面对贫困的生活并设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物质的救助作用毕竟有限,精神上的救助才能改变根本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

1.依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体系”内,根据3~5岁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爱好,组建“纸乐团”。也就是在老师带领下,孩子们通过临摹、裁剪、组装、粘贴,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纸乐器。纸乐团的主要作用,一是传授音乐基本知识。通过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儿歌方式将音乐乐器的特性、乐团日常管理的行为规范传授给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从最基本的音乐行为开始学起,例如一个演奏家的坐姿、站姿、如何鞠躬、如何上下台等;二是树立社会行为观念。通过让孩子们按时参加乐团的“排练”、有事请假、听从指挥与老师的意见、倾听别人说话或“演奏”,用恰当礼貌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意见或者想法、分享内心的感受给其他人、学会坚持,潜移默化地培养规范孩子们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远远超越了一些乐团概念的本身。因此,“体系”的音乐教育者认为,只有先做到这些并养成行为习惯,孩子们才被允许拿上真正的乐器走进真正的少年乐团。

经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孩子们七岁左右就可以免费领取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器,同时,每天必须参加两个小时的合奏训练。在孩子们十五岁岁左右的时候,他们拥有参加更多集训和选拔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归属感和更加持久的兴趣爱好。

2.重视团队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与人交流能力

“体系”中的音乐教育,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单独授课模式,是以乐团训练为核心的集体课,每个“区域核心”单位可最大限量地容纳更多儿童接收音乐教育。集体训练更注重兴趣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采用合奏训练方法,使小乐手们一开始就奠定了合作感觉,再加上频繁的演出,树立团队共同的志向和目标,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团队的成长之中。通过不断地艺术实践,教师逐步安排学生参与演出的筹备、组织等方面工作,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以及与人交往能力。

(三)教学效果

“体系”成立之初,委内瑞拉古典音乐的表演者和观众寥寥无几。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有三十多万名学童在学习古典音乐,大部分来自贫穷家庭。全国有176个儿童管弦乐团,216个青少年管弦乐团,还有超过400个合奏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每天,孩子们都会拿起手中的乐器,满怀热情地奔向各个社区和乡镇乐团[7]。发展至今,“体系”既不属于教育部,也不属于文化部管理范围,而是与社会事务领域戚戚相关[4]。

近年来,杜达梅尔等委内瑞拉一批年轻音乐家横空出世,令世界乐团为之震撼。他带领的西蒙·玻利瓦尔青年管弦乐团已成为一个具有极高专业水平的优秀乐团。这些来自贫困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震撼了许多音乐家,他们自费前往委内瑞拉,为西蒙·玻利瓦尔青年管弦乐团义务培训。

三、美育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实施路径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到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后,传统的“输血”式、“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只能通过开发式扶贫,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最好的途径就是从教育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拔除“穷根子”。美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8]”的教育方式,对于精准扶贫有着独到作用。基于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对我们的启示,笔者认为美育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效。

(一)制订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美育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经济差异较大,导致教育上的投入相差甚远,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美育的发展,但是,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美育教育离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美育可以有多重目标,作为美学知识教育的目标、作为审美教育的目标和作为性情教育、情感教育的美育目标等。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作为性情教育的目标,即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美的品格,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体系”的目标,就是使孩子们在精神上更加富足、更加坚定,在音乐的熏陶下拥有足够的力量抵制物质上的贫困。阿布莱乌博士认为参加“体系”学习的收获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必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因此,我们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切勿好高骛远,将适合经济发达地区的美育项目照搬至贫困地区,这样是毫无意义的。

(二)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的美育项目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要求“开足开齐”美育课程。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小学,美育在基础教育中得到了较好实施,不但开课数量有保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由于师资短缺、经费不足等问题,“开足开齐”美育课程恐怕困难不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2019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完善美育改革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美育推进机制[9]。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体系”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开展诸如音乐、美术、文学、体育等项目,以“大美育”观视角,实现美育的功能与作用。

项目的开展,可以以地方性课程为依托,选择地方戏曲、地方文学、方言歌谣、地方音乐或在当地开展良好的体育项目,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其中。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号召广大的城市大、中、小学教师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先从小范围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进行推广。

海南省琼中女子足球队,在2015年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中夺得世界冠军,2017年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又夺得五人制足球赛女子冠军。球队成立十年来,这些来自贫困县的贫困女孩从零开始,在总教练肖山的带领下,边练球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金,维持训练和比赛。

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也凭借优秀的足球战绩,走进了全国各地的知名高校,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可以说,是足球教会了他们如何抵御物质的贫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真正实现了教育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琼中女足的成功经验值得在很多贫困地区进行推广。

(三)确保实施美育项目的师资

美育项目能得到长期、良性的开展,离不开高水平、稳定的师资。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与其拥有一大批义务参与的专业音乐教师密切相关。此外,“体系”培养出来的演奏水平较高的成员回报“体系”,义务培训其他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师资体系。

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展了顶岗支教活动,启动了“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脱产提高培训”和“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大多是比较短期的行为,农村地区美育项目仍缺乏相对稳定的师资。笔者认为:可通过高校或社会团体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子,以长期合作方式,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前往贫困地区开展美育项目,并且帮助培训本地教师,以利于项目长期发展。另外,可发挥青年联合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为贫困地区美育项目的开展输送理想的师资。

(四)研究切合实际的美育评价标准

教育评价是根据价值取向做出的体现特定主体需要和意愿的价值判断[10]。美育,因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理念的教学评价,显然是无法客观、有效地呈现出美育教育的成果。美育的教育评价,应以人文精神为导向,着眼于求善与求真的统一,渴望审美和立美活动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于贫困地区的美育项目,笔者认为其评价标准可以借鉴前文所阐述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的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尊严和价值;重视团队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此过程中用坚强的意志战胜贫穷和逆境。只有达到这些目的的美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美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教育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具有物质给予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强大的干预和影响。而美育在美化学生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方面,尤其在人格塑造、培养坚定意志、树立战胜贫穷和逆境的决心方面,有其独特作用。

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搭建了一个激发尊严和勇气的平台,在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开发和实施适合地方发展的美育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树立战胜物质贫困的决心、信心,帮助他们获得脱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委内瑞拉乐团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委内瑞拉大停电
委内瑞拉挺过“黑暗一周”
美“用一切手段”干涉委内瑞拉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滚烫的交响灵魂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马庄农民乐团:冲出乡村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