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教学模式探析
——以海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例

2020-12-20 10:54李彩霞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传统

李彩霞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大学语文》是大学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作为公共课中的必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课程3学分,48学时。目前随着基础教育输送生源情况及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变化,《大学语文》相对单一的教学内容很难满足日趋丰富的学习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任课教师专业优势和专长发挥。基于此,2014年9月海南大学对原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进行试点改革,2015年起在全校各专业全部推行“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系列课程群,搭建起健全的课程框架。2014年5月14日《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网特别报道了海南大学“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改革项目。2015年11月24日《海南日报》专版报道以“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现状与未来。2017年12月8日《海南日报》专版报道《海南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将该改革作为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措施。现将该课程改革经验介绍如下:

一、“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系列课程框架

“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改革,是在全校各专业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中,不再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而是在“个性课程”模块中设置人文通识“文学文化经典系列”课程。课程采取1.5学分、24学时的小学分制,学生在文学经典类、民俗文化类、影视传播类、应用技能类等四大模块的小学分系列课程中,至少选修课程群中的任意两门课程,修满48学时,取得3学分。这样的模块设置可以化整为零,既保留《大学语文》的基本课程要素,重建了修习体系和课程模块,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开设和选择课程的自由空间,释放了充分的课程建设原动力。同时,内容丰富、风格多元的课程菜单,可以极大地满足和引领学生的课需求与育人导向。

具体方法是,学校提前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向学生公布该学期开设的“文学文化经典系列”课程具体课程名称、教师简况、课程介绍、课程计划和课程要求等信息。同时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教师既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研究领域特点,成立弹性管理的“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教研室,调动和组织教师积极开设课程。基于这一点而设置的系列课程,包含《古典名篇选读》《唐诗导读》《宋词导读》《先秦诸子导读》《六朝经典导读》《海南历史文化》《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使得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既陶冶了情操也有助于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精神。比如通过《广告创意》《当代大众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以及《跨文化交际》等系列课程,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化发展趋势,拓宽学生视野。原《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回归各系,成为兼任专业课程和“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的复合型教师。这一作法兼顾时代特征、教师学术兴趣和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教师学科方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推动公共课程系列改革,为任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全校每年约三十余名教师为8000名本科学生开设《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三十余门,共一百余个教学班。

“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基本范畴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文学经典类课程,包括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具体课程有《唐诗导读》《宋词导读》《清代诗歌导读》《先秦诸子选读》《庄子导读》《六朝经典选读》《〈世说新语〉导读》《〈古文观止〉导读》《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日本文学导读》《鲁迅研究》《李白与苏轼经典导读》等。第二类是民俗文化类课程,包括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研究、海南历史文化等。具体课程有《民俗学》《中国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海南历史文化》《中国文化概论》《当代大众文化》《文化产业》等。这类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特点,是将地域文化和本土化实践融入专业教学。本科阶段是学生真正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四年时间能使大学所在城市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内化到学生的气质当中。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适当尝试教学的本土化实践,可强化学生对海南的认识与了解,形成学生独特的竞争力。就像那些走出国门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的价值与存在感来自于对中国国情的全面认知与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自信。如果教师在课上专门设计了海南身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在分析过程中明显感觉学生代入感很强,听课氛围轻松活跃,参与积极性也很高。将地方性案例与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将本土地域文化结合专业创意,既对地域文化起到发掘、保护和传承作用,又能使学生作品更具特色和内涵。第三类是影视传播和技能类课程,包括影视片鉴赏、视觉作品评论、应用技能等。具体课程有《电影欣赏与精析》《电影赏析与文化研究》《影视片鉴赏》《广告创意》《广告创作与赏析》《大学实用文体写作》等。

课程改革还包括完善考核方式,以丰富多彩内容,短小精悍的题型,喜闻乐见的话题吸引广大学子积极参与,促进师生互动良性循环。在考试方式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听课、思考实际,结合学生生活、工作经验教训,以自由命题或者半命题作文方式表达自己选修“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系列课程的收获。这一考核方式倡导的自由抒发与日常考勤、课堂教学的严格管理有机结合,深受广大师生认可。目前承担教学的教师大多数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还有部分教授和学院领导也率先垂范,实现了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师资向本科低年级非专业学生倾斜。很多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分享给广大学子,保证系列课程的高质量运行。学校还组织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基础上编写教材,计划推出一套涵盖以上四大板块的“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系列精品教材。

二、改革的意义与效果

“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的开设,是对原《大学语文》公共课程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该课程极大丰富和延伸了学生知识面,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项改革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科专业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原有的课程内容,时间上贯穿历史、题材上形式多样,一些教师在深度上难以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在统一教材、统一要求框架下,内容难以更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人文素质提高的个性需求也难以满足。改革后,学校将开设适应形势变化和学生个性需求,丰富多彩并且学时、学分灵活的文学文化经典系列课程,使学生在时间、课程和教师选择上具有更多自主权,更好地适应形势变化,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教师也可以更“精”更“专”,根据自己学科特长,开设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经典课程,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提升。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的严峻形势下,各大高校落实教育部“听课不停学”要求,“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仍然要做到覆盖全校学生。任课教师可充分利用智慧树、超星、网络教学平台、QQ、腾讯视频、企业微信等网络平台,增加课堂趣味性,完成传统教学模式向线上教学模式转变。网络教学这一良好实践在该课程中能得到很好体现,学生可最大化获得教学资源,不仅上课内容可以回放,还能自由地在平台上看到教师放在里面的参考资料和视频、作业。

“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在学校和社会产生良好反响,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反馈结果表明这一改革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同时受到省内多方关注,多家本地主流报纸报道了“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系列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改革在弘扬文学文化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了总结改革经验,提升课程质量,学校曾对修读《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1.课程是否符合提高人文素质需要;2.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个人个性需求;3.对课程教师的评价和建议;4.请列举学生所希望开设的《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学生普遍认为授课老师知识渊博,重点突出,内容充实,幽默风趣,将诗歌与历史相结合,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课件也做得很精美。也有同学建议教师多讲述名人故事,增加课堂趣味,同时缩减课件长度,增加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更多的师生互动。

总体上看,“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开设符合个性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类型丰富,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满足了学生不同兴趣爱好需求,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修养。根据抽样调查,同学们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提出了希望开设的课程,有《四大名著导读》《元曲导读》《中国诗歌发展史》《诗歌鉴赏与创作》《传统服饰》《古代礼仪文明》《中西神话与文学》《古代小说解读》《古代建筑》《古希腊文化导读》《中国哲学史》《道家与佛家的经典选读》《国学导读》《古典音乐》《民国时期的诗人与爱情》《女性电影研究》《外国哲学》等课程。将来我们还要在既突出课程专业性,又增加课堂趣味性方面深化改革,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

三、“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对国际汉语教学作用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当时的欧美教育学家认识到现代大学学科分类太过专业,学科门类界限被割裂得太过严重,于是开始普及通识教育。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高校在切实践行通识教育。海南大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开设具有通识性质的人文课程,目的是让各专业年轻学子,通过阅读经典,获得真正充分的教育基础与共通的文化背景,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识教育课不是公选课或者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素质课,其本质在于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在中西视野参照中思考当代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不仅能对国内学生起到通识教育作用,还能为不同国家学生提供通行而普遍的知识和价值观。20世纪后,通识教育就是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本科阶段都开设通识教育,“其特征是本科前两年的课程模块设置突出自由教育特征,强调课程设置的本科生学习自我建构,后两年则以专业规格设置课程体系(1)李时进:《通识教育的裂变与重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2007年后美国通识教育逐渐模块化、体系化,形成涵盖人文、逻辑推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4大类近二百门课程(2)颜敏:《学海师说本科教学研究专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页。。在中国港澳台地区也实现了欧美大学特色与本土特色融合,如台湾东海大学学科领域涵盖人文、自然、社会、生命、管理等5个学科领域,既倡导基督教精神,又主张弘扬民族精神。台湾清华大学从统整、创意、沟通、关怀、责任、环境、公民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以达到“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的全面教育目标。香港科技大学学科领域涵盖文学、语言、历史及人类学、哲学及宗教、经济及政治发展、社会关系、科学技术和社会、中国研究等众多学科领域,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和思维能力,拓宽世界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把科学、技术、商业的发展与人文背景及社会环境相结合。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也都强调中西文化双重视野,既吸收西方高等教育完善的组织结构,又将古代的育人精神运用到教学中。

“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改革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文学经典、民俗文化、影视传播、应用技能类别涵盖面广,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提高,既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又兼顾教师专业水平,做到师生共同进步。这个模式放在国际汉语教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留学生中开展《海南历史文化》《传统服饰》等人文通识课程,可以对海南独特的岛屿风情和中国传统服饰有更真切体会,让学生实现东西方教育接轨,以经典作品或重要文献为阅读材料,从中获得感悟和理解,从而更深入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魅力。

随着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将会越来越完善,教学模式也会越来越成熟,未来还将在双语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更深入探索。同时,还会适当增加课程数量,积极实现课程多元,稳健创新教学模式,严格加强课程管理,完善师资队伍,推进教材落地。“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改革丰富和拓展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需求,以及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个性需求,是对海南省一流专业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传统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