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治国教授从肝脾论治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经验*

2020-12-20 15:31李会龙陈晓珩付金香丁治国
天津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风热情志健脾

黄 盛,李会龙,祁 烁,陈晓珩,李 哲,付金香,丁治国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甲状腺病科,北京 100700)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颈前甲状腺部位明显疼痛,吞咽时加重,可放射至耳部,可伴有发热、多汗、心动过速、肌肉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有时单侧肿大明显,甲状腺质地较硬,显著触痛,少数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西医治疗本病时,轻症患者仅需予非甾体类消炎药,对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无效且持续高热、疼痛剧烈、甲状腺肿大的重症患者需予糖皮质激素[2],部分患者服用西药后出现胃部不适、失眠、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减药或停药后亚甲炎症状易复发。

本病属于中医学“瘿病”“瘿痈”等范畴,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明显优势[3]。丁治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薪火传承“3+3”名医工作站负责人,北京市名中医团队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甲状腺病专科带头人。丁治国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的研究,在运用清肝健脾法治疗亚甲炎方面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师跟诊,现将其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情志内伤 丁教授认为情志内伤是亚甲炎发病的主要内因。医书《圣济总录》曰:“妇女多有之(瘿病),缘忧患有甚于男子也。”提示瘿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明确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水湿,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亚甲炎患者多情志不舒,忧思抑郁,郁结化火,木旺乘土,脾失健运,痰浊内蕴,此为本病发病之基础。

1.2 外邪侵袭 亚甲炎患者情志内伤,卫外功能低下,丁教授认为此时患者易受外邪侵袭,因此外感风热之邪是其发病的主要外因。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上先受之,风热外邪易与内生痰浊相搏结于颈部,故出现颈部之肿块,同时气机受阻,不通则痛,故出现颈部疼痛。又因患者素有情志不调,肝气郁结,故多见易怒、善太息、咽部异物感等症。风热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渴咽干。热邪上扰则头痛。肺气不宣,则有鼻塞、流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外感之征象。

1.3 气滞血瘀痰凝 经过临床不断总结,丁教授认为亚甲炎的病机关键,主要责之“情志内伤”和“外邪侵袭”。情志内伤,肝郁气滞,失于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升清,“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内蕴,阻滞经络,故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性黏滞,留伏遏阻,痰邪致病,多病情缠绵。亚甲炎为风热外邪与内生痰浊相搏结成病,故病程绵长,不易速愈。治疗不当,则易反复发作。

2 “靥本相应”理论与治则治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牦牛条下曰:“喉靥,主治项下瘿气。”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靥”在古代有多种释义,不单指动物甲状腺,至于靥到瘿之间的转换,笔者推测可能存在声旁互换现象[4]。靥,引申为瘿病;本,指人体内环境。丁教授首次创新提出了瘿病治疗的“靥本相应”理论,深刻揭示了瘿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内环境的紊乱可加重瘿病的发展,瘿病的发生可引起全身内环境的失衡。《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此,改善内环境的稳态,调整脏腑阴阳平衡,对于瘿病的治疗尤为重要。故丁教授认为亚甲炎的治疗,清肝健脾法应贯穿全过程。发病初期辅以疏风清热之品,中期佐以疏肝养阴之品,恢复期加温阳化痰之品,有利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3 治疗方法

3.1 自拟经验方口服为主,随症加减 结合本病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实践,丁教授自拟“清肝健脾消瘿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亚甲炎,临床疗效颇佳。此方主要由以下中药组成:夏枯草、黄芩、柴胡、生黄芪、生石膏、知母、浙贝母、白芍。方中夏枯草性苦辛寒,入肝胆经,善清肝火,散郁结;黄芩有清肝泻火、清利湿热之功;柴胡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具有舒肝解郁、平肝胆相火之功,同为君药。生黄芪、石膏、知母共为臣药,生黄芪可补脾气,木旺乘土,脾气虚弱,黄芪可助脾脏恢复其运化之功,令水谷精微可传,使津液运行有度,补而不滞,以杜生痰之源。肝为血脏,本易伤阴耗血,加苦寒之品则更伤阴液,因而增加知母、石膏既善降火,又能滋阴,标本兼顾。白芍则泻肝敛阴,以正本清源,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浙贝母主要化痰软坚、解毒散结,两者共为佐药。纵观全方药物组成清中有补,共奏清肝健脾、消瘿止痛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夏枯草中含有三萜类及甾醇类成分,能有效祛痰散结,既能软坚散结,又能起到消炎止痛甚至抗肿瘤的作用[5]。柴胡、黄芩等清肝泻火解郁类中药具有抗病毒、退热作用,并能抑制炎症递质的产生和释放[6],有利于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全方清补并用,有关两法的相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而将清补法结合应用于临床的方药记载则要追溯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清者,清除,祛除之意;补者,补益,帮助之意。清补法意为在清除机体之邪的同时,不忘固复正气,防邪内陷或久居,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脏腑和调的状态[7]。

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兼证,可随病症变化加减:若患者出现颈部肿大,可加法半夏或蒲公英以加强化痰消肿、软坚散结之功。心悸、汗出明显者加黄芪、麦门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止汗,或牡蛎固表敛汗。疼痛甚时加延胡索、川楝子。伴发热者可适当加用荆芥、牛蒡子等疏风清热。有热痰者加浙贝母、胆南星清热化痰。咽干、咽痛时加用麦门冬、玉竹、南沙参、北沙参、桔梗养阴清肺。食少腹胀者加焦山楂、焦神曲健脾消食。神疲乏力者加党参益气升阳。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桔梗理气宽胸,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手抖明显者加钩藤、地龙息风止痉。失眠不寐者加用酸枣仁、夜交藤、茯神。

3.2 调畅情志,饮食调护 本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除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外,应注重生活调摄,调畅情志,注意休息,预防感冒,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高碘食物,如海鱼、海虾、海带、紫菜等,同时忌食辛辣、萝卜及绿豆等降低药效之品。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51岁,因“颈前肿痛伴发热20 d”于2018年4月17日就诊。患者20 d前因感冒后出现咽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8.3℃,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予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随后出现颈前肿痛,放射至颌下及耳部,情绪激动或劳累后上述不适症状加重。为求中医治疗,遂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甲状腺病科门诊就诊。症见:发热,微恶寒,颈部疼痛,有黄痰,咽痛,吞咽时加重,全身乏力、酸痛,食欲减退,眠差,二便调。查体:体温37.8℃,甲状腺Ⅰ°肿大,压痛(+),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甲状腺功能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4.61 pg/mL、游离甲状腺素(FT4):1.91 pg/mL、促甲状腺素(TSH):0.19 μU/mL,血常规未见异常,C 反应蛋白(CRP):51 mg/L。甲状腺彩超:甲状腺不均质改变,考虑炎性可能;双侧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西医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伴甲亢合并淋巴结肿大。中医诊断:瘿病,肝郁脾虚,兼痰瘀阻络证。治法:清肝健脾,消瘿止痛。方药:夏枯草30 g,黄芩28 g,柴胡20 g,牛蒡子 12 g,桔梗 18 g,白芍 18 g,生黄芪 20 g,炒酸枣仁60 g,浙贝母 35 g,石膏 60,知母 25 g。共7剂,每日1剂,水冲分2次服。嘱患者忌食高碘食物,清淡饮食,调畅情志。

2018年4月24日2诊,患者颈前疼痛缓解,无咽痛黄痰,未再发热,偶有烦躁发作,上方去牛蒡子、桔梗,加郁金18 g,合欢花45 g。共7剂,服法同前。

2018年5月2日3诊,无颈前疼痛,查FT3、FT4、TSH恢复正常,血常规、CRP、血沉未见异常。甲状腺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停口服中药。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本病例患者51岁,女性,正值更年期,平素急躁易怒,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木旺乘土,脾失健运,痰浊内蕴。复感风热外邪,与内生痰浊结聚颈部,发为本病。故治肝当“疏其气血,令其条达”,疏肝兼顾养血柔肝,肝体阴而用阳,使疏泄不至太过。“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治疗上同时不忘健脾,使肝脾调和。《证治要诀·停饮伏痰》:“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顺矣。”肝气舒,则一身气机畅达,有利于气滞、血瘀、痰凝的消散。以“清肝健脾消瘿方”为基础方,初诊加牛蒡子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桔梗载药上浮,两者有祛痰解毒利咽之功。炒酸枣仁宁心安神,有助于睡眠。全方共奏清肝健脾,消瘿止痛之功。2诊患者颈部疼痛缓解,未再发热,偶有烦躁,去牛蒡子、桔梗,加郁金、合欢花加强疏肝解郁之功。清补并用,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恢复。

猜你喜欢
风热情志健脾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热伤风,喝薄荷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