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加强品牌建设助力产业扶贫的思考与探索

2020-12-21 05:58赵起武
甘肃农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武威市绿色食品农产品

赵起武,钱 莹,韦 瑛

甘肃省武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武威 733000

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营销体系逐步健全,效益持续提高,品牌效应凸显,品牌特色产业发展已成为天祝县、古浪县等贫困县助农增收,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为当地加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武威市农业品牌建设主要成效

(一)“三品一标”认证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

武威市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武威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品牌,每年“三品一标”数量增幅达10%以上,截至2019年8月底,武威市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38个。以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为主,两项累计有效认证数量达290个,认证规模居全省前列。天祝白牦牛肉、凉州羊羔肉、武威酿酒葡萄、民勤蜜瓜、古浪香瓜、古浪红光头小麦、古浪甄程羊肉、牛肉等绿色食品相关产业不断壮大,品牌对农业增收、农民致富作用凸显。

(二)加强培育建设农业品牌

围绕沿山、沿川、沿沙三大产业带,牛羊鸡果菜菌薯药八大产业,申报武威酿酒葡萄、天祝白牦牛、凉州羊羔肉、古浪香瓜、民勤蜜瓜、古浪红光头小麦、民勤羊肉、民勤甘草、凉州黄白花牛等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出了民勤县“民清源”等多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了威龙、莫高、皇台等一批葡萄酒品牌;红太阳、金穗、延年、甘青、利兴、康瑞等面粉品牌;中天、黄羊河、伊禧堂、蓉宝、闹格尔、乐尚、漠贝贝、顶乐等深加工农产品品牌;诚坤、沼然绿、西凉魂、介实、萌隆、爱伲味迩等鲜活农产品品牌。武威酿酒葡萄在2017年甘肃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武威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民勤县被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肉羊之乡”,天祝县被(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命名为“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实现了“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

(三)深入推进产业脱贫产业富民工程,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奖补

将“三品一标”认证列入奖励扶持内容。2018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产业脱贫产业富民工程的实施方案》(武政办发〔2018〕56号),规定对新认证绿色食品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补助3万元,对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产品每个一次性奖励补助1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产品等品牌荣誉农产品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10万元奖励补助。充分利用好贫困地区发展绿色食品实施优惠政策,在2019年5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全部免收国家级贫困县绿色食品申报主体的认证审核费和标志使用费,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绿色食品。

(四)注重农业品牌宣传的氛围正在形成

“十二五”以来,全市先后组织42家农牧企业108个产品,参加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和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大型专业展会。伊禧堂手工挂面、“闹格尔”牌手撕白牦牛肉、“黄羊河”牌甜糯玉米、“莫高”牌黑比诺有机干红葡萄酒等4个产品获得甘肃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黄羊河”牌甜、糯玉米获第12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优秀产品奖;古浪伊禧堂手工挂面获得第十五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武威天润白牦牛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手撕白牦牛肉等产品获得第三届敦煌文博会国际美食节“特色食材奖”;“西凉仙紫”葡萄、“圣雪臣祥”赤松茸、香菇分别获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参加北京冬奥会食品安全“区域协作,基地保障、全程监管”部署大会、由6家企业参加签约供货。推荐38家企业参加全省“助推产业扶贫、我为甘肃代言”暨甘肃农特产品品牌塑造与推广系列公益活动。邀请北京福来战略品牌营销咨询机构董事长娄向鹏来武举办品牌农业专题讲座,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品牌认知及品牌意识,鼓励引导生产主体努力培育蔬菜、畜禽、林果等武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经营主体尽快形成产业集群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品牌,带动发展出口农业。全市培育壮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7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8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 544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8个,省级示范社127个。建成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6个、集贸市场94个,冷链储藏库容达到39.7万t。认定“黄羊河”等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商标3件、“金苹果”等甘肃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商标40件。

(六)农业标准化创建活动成绩斐然

自2002年以来,全市先后颁布主要农产品地方标准82项、制定并推行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0项。农业生产做到了依规操作,按标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凉州区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县和出口皇冠梨质量安全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天祝县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省级高原夏菜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天祝县誉名为“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夏菜之乡”“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古浪县积极创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省级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民勤县已被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确定为首批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该市累计创建省级蔬菜水果标准园41个,畜禽标准养殖场87个。制定印发了《武威市出口农产品基地禁用农业投入品负面清单制度(试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备案达到105个,基地备案面积达到82.7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到180万亩。

(七)农业品牌追溯体系建成运行

建成市县(区)5个追溯监管指挥中心、乡镇监管平台82个,917家种养殖生产基地、521家种植养殖类农资门店实施了备案管理,2019年上传检测数据35 871份,累计上传检测数据231 317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基本建成。生产经营主体产品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挂钩。全市“三品一标”经营主体全部纳入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品牌意识淡薄

当前,武威市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不够健全,知名品牌缺乏、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等问题比较突出。虽然以玉米制种、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酿造葡萄、小杂粮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多,但是品牌运营水平低,经营核心不是品牌而是产品,农产品大多数没有商标,品牌形象树立、知名品牌打造和品牌保护的意识不强,导致现有品牌的价值未充分体现,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

(二)标准化生产覆盖面不广

少数获证企业标准化生产不能真正落实到位,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的压力增大。有的企业用标不规范和违规用标,家庭农场经营单位,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为追求产量而过量使用农(兽)药、化肥的现象,造成农药兽药残留时有超标,有损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产品分级规格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尽管武威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集绿色农产品产销于一体的顶乐、黄羊河、华伟、昭然、纯洁、雪峰源等龙头企业,但是农产品大都停留在初级或半成品加工阶段,深加工能力滞后,产品附加值低,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从结构看,中小农产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偏多,大型食用农产品企业偏少;初级产品偏多,精深加工产品偏少;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禽产品偏少;存在重认证建轻监管现象,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宣传和推广不足,优质有价市场机制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果蔬冷链运输发展滞后

目前,武威市的冷链仓储设施虽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但还停留在冷藏、冷冻、加工、常温运输的初级环节。加之果蔬等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一次性投入大,仅个别企业具有完善的冷链设备,且大部分集中在武威城区和县城,乡镇的冷藏存储设施、运输设备与快速增长的冷链物流需求极不适应。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武威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不大、基础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市场与基地的有效对接不紧密,经纪人队伍量少质差,信息服务等“软环境”条件薄弱,市场引导生产的功能不突出,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

(六)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没形成合力

相关政府部门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在政策引导、产业发展、项目扶持、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快速沟通和反馈机制不完善,政府和生产经营主体合力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的机制不健全。

三、对策及思路

(一)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充分利用武威市资源禀赋优势,以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培育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思路,沿山产业带以藜麦、食用菌、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牛羊鸡传统养殖为主,并积极发展鹿、肉鸽等特色养殖。沿川、沿沙产业带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果蔬为主,着力打造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产销对接力度,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全力打造“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其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和产业带。

(二)完善农业品牌发展机制

规范品牌创建标准,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结合“三区一园”建设,创新民间投资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品牌引领下集聚,形成品牌与园区共建格局。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市场监管、商务、财政、供销等职能部门通力配合,落实好激励机制,加快品牌认证和驰名商标注册力度,打好高原牌、沙漠牌,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落实国家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使“天祝白牦牛”“民勤羊肉”“高原夏菜”等品牌成为全市农产品打开销售市场、提升竞争力的支点和杠杆。

(三)挖掘农业品牌文化内涵

一是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农业生产、生活、文化等功能,将地方、民族、民俗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到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中,结合农业品牌业态更多元的特点,讲好农业品牌故事,提升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文化。二是提升品牌内涵。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形成适度规模优势,不断提高全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三是开展“武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优秀人物评选活动”,挖掘品牌农业人物典型,升华武威品牌农产品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

(四)提升农业品牌营销能力

一是着力提升武威农业品牌形象。政府为主导,以互联网和新媒体活动为平台,在国内外广泛宣传推广,开展农产品品牌征文比赛、摄影大赛、巡回推介等宣传推广活动,构筑武威农业品牌宣传的立体式网络。二是在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举办农业品牌农产品网上促销和宣传推介活动,以网上销售促进规模化、倒逼标准化、提升品牌化。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专题推介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展互动宣传和网上促销等活动,提高武威市农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参加国际知名农业展会,该市的芦笋、无壳南瓜籽、黑瓜子、甜糯玉米、红枣等农产品,外销英国、荷兰、德国、泰国和韩国等国家,受到外商的青睐。“天祝白牦牛”为该市欧盟互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应加大“走出去”力度,提升该市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五)强化农业品牌监管保护

加大对中国驰名商标、“三品一标”和知名农业品牌产品的管理保护,各级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商务、供销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大力打击仿冒和伪劣产品,严厉查处商标侵权、虚假注册、囤积居奇、恶意抢注、非法使用标识等违法行为。

猜你喜欢
武威市绿色食品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生态优先 逐绿前行——武威市深入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作品赏析(7)
什么是绿色食品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农产品争奇斗艳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