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

2020-12-21 03:37章绍耘
教师·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

章绍耘

摘 要:自2017年统编教材铺开以后,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有了全新的调整。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审视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探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文章理性剖析了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从“关注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韵律”“聚焦斟字酌句,体悟诗词蕴义”“适当拓展延伸,丰富诗词积累”三方面提出了统编教材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期待为一线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9-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015-02

古诗词是中国千百年文化孕育的璀璨瑰宝之一,因其精美凝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意境,曾一度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护照”。自2017年统编教材铺开以后,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有了全新的调整,“量”上增加明显,总体占比达30%左右;“质”上有明显修订,入选的每一篇古诗文都具有一定的写作背景和特色,且内容丰富,有诗经、清诗、律诗、绝句与词曲等,涉及两汉诗文、唐宋古文与明清小说。然而,理性审视当前的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也存着诸多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钻研教材编排特点,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探析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审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的是单向解读与分析的方法,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对诗词内涵的自主理解与建构。当前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繁杂,重难点不突出

理性审视当前的很多诗词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容量,教师用足了40分钟,凡是与所教的古诗词有一点点关联的,便尽可能地塞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繁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难点的突出。从某种层面上讲,教师是为了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让学生能进行群文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然而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教师以学生对新学的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来进行拓展,因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对新学的古诗词内容一知半解。

(二)课堂形式花样百出,冲淡古诗词教学主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多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原本的一张嘴一根粉笔走向了过度地依赖多媒体技术。纵观当前很多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课堂,有的教师从网络上查找并下载了各种各样的素材,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删减与选取就在课堂上应用,说学逗唱、音像图案轮番上阵,活生生地将一节古诗词课上成一场“大汇演”式的表演剧,各种形式的呈现让学生眼花缭乱,从而冲淡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真正理解与建构。

(三)过度拔高教学要求,教学效果不佳

“因材施教”一直以来是所有教师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古诗词教学亦然,应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而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过度拔高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不同学段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也进行了具体要求。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漠视学段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想当然地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不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课堂突出背诵默写,忽略朗读价值

长期以来,受“一卷定高低”的“唯分数论”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固执地认为“背背背,不老的方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因此,在很多的古诗词课堂常态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的课堂时间都留给学生进行背诵、默写,而往往忽略了朗读的价值,忽视了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体悟古诗词的意蕴,提升对诗意的理解力。

二、追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古诗词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滋养学生的诗词情怀,渗透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关注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韵律

古诗词作为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篇幅短小但用词精练、准确、传神。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之一。基于这样的缘由,教师不仅要关注指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反复朗读,而且要先做好正确的示范引领,注意在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指导到位,并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学词、析句,致力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意境,感悟古诗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之美,从而能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反复朗诵,能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泊船瓜洲》这节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三个不同层次的朗诵:第一层次,读正确,扫清阅读障碍。在这首古诗中,学生常常容易读错“间”“数”“还”这三个字,因此先让学生试读,教师及时地纠正读音,并分别指出读成“jiān”“shù”“huán”的缘由。第二层次,读韵律,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根据诗意正确地进行停顿,避免将诗句读破。诸如如此停顿:“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風/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指导诗词停顿朗读的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到每句诗最后一字,即“间”“山”“岸”“还”的押韵,然后综合整体进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的再品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诗歌声律之美。第三层次,引领学生在反复品读后对古诗词的内涵进行真正的理解建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让学生置身于诗人当时的心境之中再次入情入境地用心再赏读。这样三个层次的朗读,可有效地实现声情并茂地吟诵经典诗文的目标。

(二)聚焦斟字酌句,体悟诗词蕴意

古诗词的词句虽然简短凝练,但每一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相同的文字处于不同的语境,所表达的意蕴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文字在相同的语境里,所呈现的诗意也迥然不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不但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还要细致地斟字酌句。好的古诗词常常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特别的心境下,诗人通过细致斟酌选用准确、精练、传神的文字创作而成的。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赏古诗词。

例如,在教授《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诗句中的“生”字展开丰富的想象。一名学生质疑“诗中为什么用到‘生紫烟?而不说成‘升紫烟?”于是有的学生说“用生比较生动,而用升就显得比较普通”;有的学生说“这个生字,让我仿佛看到了香炉生烟那种慢慢升腾的美妙”;有的学生说“生字可以巧妙拉近香炉与紫烟之间的联系,而用升字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有的学生说“生字体现了紫烟是由香炉孕育而出的,而升字就没能体现这一点”;等等。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与古诗词文本的生命灵魂对话,自然地从诗的意境去理解、去感受,能让学生在感悟古典诗文言简意丰的同时,体悟诗人用字用词之精妙。

(三)适当拓展延伸,丰富诗词积累

“触类旁通”“旁征博引”应成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然取向。学“一首”而悟“一类”,课堂上尽量避免就诗学诗,而应该进行适度拓展和延伸。通过对比教学法,巧妙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古诗词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诗词教学的拓展,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并非每一节古诗词教学课都必须进行拓展,这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拓展也不是漫无目的,而要把握好拓展的度,避免“多此一举”与“画蛇添足”。适度的补充和拓展,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全面、更扎实。例如,教授人教版教材五年级《泊船瓜洲》这一首诗之后,可以适当拓展补充与本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李白的诗,让学生反复吟诵“乐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这一句,启发学生对比“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从而进一步体悟“绿”字的准确与精妙,丰富学生古诗词的积累。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所教学的古诗词的风格、表现手法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名家赏析古诗词的内容,促使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不断增强其古诗词赏析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要从文本向实践拓展。古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是以精练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情感。教师可着重从情感角度入手,以便让学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教授《江雪》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感受快要结冰的江面上有一位身披蓑笠的老者悠闲地在垂钓,呈现出一幅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画面,也渲染出一种广阔的意境。学习这首诗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可让学生以此诗为出发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可以用手抄报的形式呈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与情感,可以开设诗词朗诵会,还可以用音乐形式自编自演等。将古诗词学习从文本走向实践拓展,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对诗词的优美、灵性与深邃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认知,有效提升學生的语文素养。

三要从知识向育人拓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使命和宗旨,对古诗词教学而言亦然。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关注挖掘其育人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学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一首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悟诗人一生爱国忧民,纵然生命垂危,却仍挂念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学习诗人。又如在教授《两小儿辩日》时,要让学生细细品读诗中的“孔子不能决也”,学习其精神,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能真切感受经典的独特魅力,做到关注朗读指导、聚焦斟字酌句、适当拓展延伸,从而让学生体会诗词韵律、体悟诗词蕴意与丰富诗词积累,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追求,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守良.古诗意境教学刍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4):155.

[2]黄绿鲜.如何教好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文[J].小学语文教学,2018(10):19-20.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
踏青古诗词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我和古诗词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