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CK:基于实证精神的数学教学研究

2020-12-21 03:46倪媛媛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研究

倪媛媛

[摘要]MPCK是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指数学学科知识(MK)、教学法知识(PK)以及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的综合与融合其中,本体性知识研究是MPCK研究的原点,儿童性知识研究是MPCK研究的关键,教学法知识研究是MPCK研究的核心。加强对教师MPCK知识的研究,如MPCK知识培训、教学观摩、经验反思等,能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MPCK;实证精神;数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6-0030-02

MPCK是数学的核心知识教学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所谓MPCK(Mathematic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一般认为是数学教师开展常规教学所具备的三类知识,即数学学科知识(Mathematics Knowledge,简称M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以及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MPCK这一术语最早源于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称PCK),通过这一概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教学工作的专业性、独特性。

基于MPCK视角,秉持实证精神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能让教师获得新的启示,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本体性知识研究:MPCK研究的原点

对数学本体性知识进行深度研究,是MPCK研究的原点。对教师的教学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教什么”或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课程本体论的问题,是教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所说的“‘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因为“教什么”涉及教学方向的问题,而“怎样教”涉及教学方法、策略等问题。

数学课程本体论的研究,就是MK的研究。进行数学教学,教师要先研读数学教材,因为“教材是知识最为重要的载体”,知识是“镶嵌”在教材之中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唯教材”至上,对教材顶礼膜拜,在这一点上,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数学课程本体论研究时,既要从教材出发,又不能为教材所束缚。因此,教师研究数学教材时要瞻前顾后,将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整合起来,形成“知识串”“知识块”“知识群”。

例如,统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严格地说,《确定位置》在教材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一年级上册,课题为《认位置》;第二次是在二年级下册,课题为《测定方向》;第三次是在四年级下册,课题为《用数对确定位置》;第四次是在六年级下册,课题为《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从教材编排来看这一内容,发现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方位、和方向,为四年级与六年级的教学服务、奠基。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研究四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和六年级《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内容,以及研究《确定位置》的编写意图。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沙龙研讨。通过深度研讨,教师达成共识:由于《用数对确定位置》与《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分别对应初、高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极坐标系》的学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阶段《确定位置》的学习是为了初中、高中的数学学习奠基的。有了这样的整体性视角,教师的教学思路就更明朗、更清晰了。

基于MPCK视角的数学本体性知识研究,包括数学知识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等。作为教师,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梳理、组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不仅重视显性知识的研读,更要深入发掘隐性知识。对数学本体性知识的研究,尤其要把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最具活力的知识,具有迁移性、统领性、概括性等特点。通过研读数学本体性知识,使教师形成正确的知识观,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儿童性知识研究:MPCK研究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在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同样,在数学教学研究中,最不完备的知识就是关于学生的知识。作为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立场、视角去统观数学知识,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引领学生,而儿童性知识研究是MPCK研究的关键。正如德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凯斯特纳所说的:“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对数学本体性知识的解读,更在于对儿童性知识的解读。

儿童性知识研究,不仅需要研究学生一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更需要深入到学生之中,研究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倾向以及迷思概念、相异构想等方面。同时,教师要主动地、自觉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认知路径、可能认知路径,揣摩学生理解数学的历程,认识到学生数学学习的优势与障碍等。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政治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契合,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由两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对知识的表征以及教师对学生具体学情的把握。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当教师拥有较多的对学科知识的表征方式时,就越能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障碍、困惑等;反之,当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认知倾向、认知特点后,也就能形成多元化的知识表征方式。例如,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柳小梅执教《用字母表示数》(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一课时,运用“数学魔盒”将数学知识“包装”起来,以一种近乎魔术般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变量”的理解是难点,尤其对“两种相关联的变量”的理解更是有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柳老师通过“数学魔盒”中的“魔盒吐数”功能,让学生在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寻找关联性。如学生输入数字2,“数学魔盒”吐出数字20;学生输入数字0.2,“数学魔盒”吐出数字2;学生输入数字3,“数学魔盒”吐出数字30-在多次输入数字、输出数字后,学生发现输入数字和输出数字之间的关系,即输出数字总是输入数字的10倍。在此基础上,柳老师引导学生用字母a来表示任意一个输入数字,用lOa来表示相应的输出数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字母的本领,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上述教学,由于柳老师设计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催生学生的深度想象,进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

基于MPCK视角,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MPCK具有以下特点:(l)数学性,即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推理和建模等数学活动;(2)多样性,即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秉持不同的儿童观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这样说,每一种对儿童的理解、解读都是一把钥匙,能打开神秘的儿童世界;从根本上说,每一种儿童观都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儿童的方式,意味着实践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探明与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才能具备多样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法知识研究:MPCK研究的核心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學生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且主要指对结果性知识的掌握。基于教学法知识,从教学法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我们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结果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合理性、合情性、合度性。具体而言,教学法知识包括教学观念、教学理论知识、课程知识等。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位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好的教师。如陈景润当年曾经在北京的一所中学任教,事实证明,教师这一职业不适合他。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他(她)教学法知识的优劣。正如张奠宙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成教育形态的数学”。因此,如何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与确定教学方法、如何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等,就成为在教学法知识视角下MPCK研究的主要内容。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也很争气,运用不同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如“撕角拼角法”“折角拼角法”“量角求和法”等,但无论运用何种方法探究,总有一部分学生的实验结果为180°左右,所以这些学生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于是,部分教师会运用初中的同位角、内错角等知识进行教学,将学生拉人并不适合的逻辑推理之中。事实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种超验性知识,一般来说,经验性知识适合运用探究式教学,而超验性知识适合运用验证式教学。因此,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不妨先出示结论,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进行验证。如此,就能调动学生验证的积极性,不会出现上述教学中的尴尬了。

由于教学法知识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数学知识,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所以有的课堂教学平平淡淡,而有的课堂教学则精彩纷呈。也就是说,基于同样的教学日标,运用同样的教学素材,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法知识,从而形成对数学问题的不同表征,对教学方法的不同抉择。

总之,知识结构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条件,其中数学学科知识(MK)是根基,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是关键,教学法知识(PK)是核心,只有将三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创建丰富的教学场域。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完善自身的MPCK,逐步建构自身最佳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对教师MPCK知识的研究,如MPCK知识培训、教学观摩、经验反思等,能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编 杜华)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