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

2020-12-21 03:43黄裕平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黄裕平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而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体,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自主表达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同时数学知识的关联性较强,而小学数学是学生今后学习更加深奥的数学知识的基础,若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则会对今后的数学学习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小学生的年龄小,尚未具备良好的自控力,因此教师在“参与式”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成绩。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例,教师在具体讲授环节不必急着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利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与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高涨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构建融洽的课堂氛围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及趣味性,因此教师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取决于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通常课堂教学氛围构建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多媒体教学、物品模仿等,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数学知识变得立体且灵动,吸引学生的注意;或者是针对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征,引导学生对试题中的行为进行模仿。以“觀察物体”为例,教师可邀请某位同学上讲台扮演“模型”,鼓励其他学生多视角观察该同学,讨论该同学的外形特征在观察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准确理解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强课堂参与度。

三、合理实施分层教学法

在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实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以“生活中的数”为例,要想增强课堂练习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教师可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习题,例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置计算填空习题:①汽车有___个轮子;②你的同伴有___根手指头;③一双筷子有___根。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设计如下习题:将本班学生分为A、B两组,A组的学生人数为16人,B组的学生人数为12人,如何将A组的学生人数调至B组后,使两组人数相等。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习题:鱼缸中共有6条鱼,每条鱼都能抓到2只小虾,请问共抓到多少只小虾?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高效且快速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洪亚蓉.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J].考试周刊,2019(39):77.

猜你喜欢
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