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典型归纳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020-12-21 03:43刘春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学概念小学科学

刘春梅

【摘要】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世界,其目的是寻求自然世界及其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寻求因果關系的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归纳法又分为求同归纳法、求异归纳法、求同求异归纳法、共变归纳法、典型归纳法五种。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对首师大版科学教材中应用归纳法形成的科学概念进行整理,并以《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为例,讨论典型归纳法在教学中的体现、应用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典型归纳法;科学概念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遵循概念定义方式,提升小学生习得科学概念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CDDB193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概念一共有224个,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应用归纳法指导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有144个。其中,应用典型归纳法指导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有60个。

典型归纳法的内涵:指从一类事物中选择一个标准作为典型,对它进行考察,然后将其显示的某种属性概括为同类其它个体对象共同具有的属性。

结合典型归纳法的内涵来观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发现在应用典型归纳法指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根据事物的定义属性来选择代表性个体

这里的“个体”指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认识到的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可以根据一类事物的定义属性来选择。定义属性是一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我们通过定义属性来鉴定某个具体事物是否可作为某一类事物的代表性个体。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时,就根据空气的定义属性“占据空间”来进行选择。

二、选择的个体要有典型性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又与所执教学生进行谈话。主要涉及两组问题。第一组问题:空气占据水槽的空间吗?空气占据煮饭用的锅的空间吗?学生认为空气占据水槽的空间、空气占据锅的空间。但是在面对第二组问题:空气占据土壤的空间吗?空气占据海绵的空间吗?学生的想法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占据,有的学生认为不占据。

为什么在回答第一组问题时,学生的观点一致,正确率高?第二组问题时观点出现了明显的分歧,正确率偏低呢?在回答第一组问题时,学生应用的是近迁移。即:水槽、煮饭用的锅与实验时使用的瓶子表面特征相似,都是容器,只是它们的共同要素是都有一个可以明显观察到的“口”,所以在回答空气是否占据水槽、煮饭用的锅的空间时,学生能够很容易将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这一事实迁移到空气也占据水槽、煮饭用的锅的空间上。在回答第二组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远迁移来进行回答。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够自己主动地发现土壤、海绵、瓶子、锅、水槽在深层结构上的关联性,即:有口或孔。由此可以看出,选择的个体是否具有典型性,还要考虑小学生思维特点,只有典型性的个体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相顺应,学生才能够将通过典型归纳法获得的科学概念进行更好地演绎和应用。

观察实验是小学生科学认识的基础。教师在选择课堂上指导学生认识的观察实验的个体具有某种属性的时候,除了要注意选择的个体具有代表性之外,还要具有典型性,确定是否具有典型性时,要考虑是否与小学生思维的特点相顺应。

【参考文献】

[1]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2]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科学概念小学科学
用科学概念引导学生上好生物课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概念”教学赏析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